對現代人來說,文學、藝術、宗教等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感受它們就像呼吸空氣般自然。可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新石器革命是怎樣誘發的?正當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時,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土耳其史前遺蹟——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 Tepe)給出了與眾不同的答案。
原始信仰造就建築奇蹟
得益於媒體日漸火熱的報導,哥貝克力石陣蜚聲海外,如今已是土耳其東部最熱鬧的景點之一。駐足半山腰放眼望去,只見一輛輛旅遊大巴在簡陋的公路上艱難爬行,最終在一座石門前停穩。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魚貫而出,四下打量著這個「美麗舊世界」。人群在導遊的帶領下向山頂進發,當大部隊最終到達目的地時,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
展現在遊客面前的是幾十根互相倚靠的巨大石柱。初看上去,它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英國的巨石陣,只不過哥貝克力石陣的歷史久遠得多。石柱表面都有精緻的浮雕,各色動物的圖案清晰可辨。這片藝術傑作建成於11600年前,比埃及吉薩金字塔群還早7000年。實際上,哥貝克力石陣是人們迄今為止所知的最古老的神廟,是上古人類第一次完成的、比小屋更複雜的結構,在當時絕對算得上儀式性建築物的翹楚。
哥貝克力石陣建成時,人類還處在石器時代,依靠採集與狩獵維生,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不妨想像一下:那時的朝拜者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字、金屬乃至陶器的年代。當他們接近神廟時,在數英裡之外就能望見這些龐然大物,石柱上的動物雕刻在白晝的陽光抑或夜晚的火把下活靈活現——恐怕再沒有哪一刻更能讓人抒發宗教的虔誠了。
短暫的震驚過後,遊客紛紛舉起長槍短炮留影。一萬多年前的先祖們當然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物質條件,但「信仰」這件事至今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在哥貝克力石陣之後的數千年間,各種大型宗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朝拜者們夢寐以求的聖地。
儘管遠隔千山萬水,路途遙遠絲毫不會削弱信徒們的熱情。對他們來說,追求信仰是種純粹的生活方式,這也可以幫助外人理解宗教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哥貝克力石陣正是遠古時期土耳其當地居民原始信仰達到極盛時的產物,它的影響不僅限於讓人們「四方來朝」,還可能催生了中東文明本身。
曾被美國考古學家誤判
克勞斯·施密特是德國考古研究所(DAI)的研究人員。上世紀90年代,在受土耳其政府邀請參與巨石陣的考察與發掘工作之初,他就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與此地結緣。在那些日子裡,他反覆奔波於土耳其東南部。該地區最大的城市是烏爾法,稱得上古城中的古城——據說,它是先知穆罕默德最可能的出生地之一。
在這座城市考察期間,施密特苦苦尋覓能幫助自己理解新石器時代的線索。這裡靠近著名的「兩河」(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源頭,城東北9英裡外橫亙著一條長長的山脊,當地人稱之為波貝利山,山頂即為哥貝克力石陣所在地。
事實上,早在1960年,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就曾來此考察,得出的結論令人失望:巨石陣意義不大。儘管山頂有明顯的人類活動跡象,但美國人草率地判定那是拜佔庭時期,軍事哨站駐兵的活動造成的。在那以後一段漫長的歲月裡,這處極富價值的遺蹟居然無人問津。
直到90年代,施密特偶然讀到芝加哥大學考察隊對山頂的簡短描述,決定一探究竟。來到現場的他意外地發現了大量的火石片。看到這些原始的工具,施密特腦中立即浮現出幾十個世紀前成百上千人一起生活、勞作的情景。很快,在德國考古研究所與當地博物館的支持下,大規模發掘全面展開。
古人究竟付出多少心血
施密特的小組由德國和土耳其研究生組成,另外還招募了50多名當地村民。他們沒費多少力氣,就在地下幾英寸處發現了一組經過精心雕琢的石塊。它們組成了一個立柱環。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二、第三個立柱環陸續現身。2003年進行的地磁探測結果表明,山頂地下至少埋藏著20個相似的立柱環。
這些石質立柱個頭巨大,最高的達5.5米,重16噸。石柱表面的動物浮雕清晰可辨,樣式也不盡相同,有些只勾勒出了動物概貌,另一些則如同藝術品般精緻。在波貝利山頂,人們還發現了一座用來放置生活必需品的倉庫,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刀、斧頭、投射機械被同時發掘出來,這是古人聚居於此的明顯證據。
學者們注意到,所有立柱環的設計有共通點——組成立柱的石塊都是直立的巖尖或呈T形,寬度約為厚度的5倍,跨度與成人臂展相當,底端有石牆相連。石柱環中間矗立著兩根更高的石柱,底端鑲嵌在地面的淺槽中。要知道,石器時代的人類還沒有工程學的概念,一切施工全憑經驗,能把這些石柱立起來就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把它們排成陣型?
「信仰」推動農耕出現
如今,考古學家們仍在繼續發掘哥貝克力石陣,對它包含的意義則未能取得一致。不過有一點是基本能肯定的:這一上古宗教場所的發現,改寫了我們對人類文明史的認知。僅僅在20年前,大部分學者還相信自己對新石器時代重要事件的發生順序了如指掌。一般認為,新時器時代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它的到來導致了農業的出現,將以採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之後出現的更加先進的文明形式均是藉此而來。哥貝克力石陣的發現,則促使學者們對傳統學說進行修訂。
過去,新石器革命被視作孤立事件,似乎是由於偶然的靈光一閃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在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伊拉克南部)的某個地方誕生,繼而擴散到印度、歐洲及其他更遠的地方。在這個特殊時刻之後,文明之花才開始燦爛地綻放。大部分考古學家相信這可能是由環境改變引起的:冰川紀後氣候轉暖,人們可以在固定的地方培育植物、馴養家畜。此外還有部落競爭、人口壓力、動物滅絕等解釋。但也有人認為,「革命」實際上是由一個廣泛時空內的眾多複雜因素誘發的,核心可能不是環境,而是某種非物質的東西。
這種東西就是神靈崇拜。毫無疑問,哥貝克力石陣是當時最大的宗教中心。作為一處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宏偉工程,它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很難完成卻又不可或缺。「要建造哥貝克力神廟之類的建築,古人必須萬眾團結。」施密特表示,「他們起初確實是因拜神才聚集到這裡。但逐漸發現,常規的狩獵和採集無法養活那麼多人。於是,在生存壓力驅使下,他們開始在山上耕種、收穫。換言之,是『信仰』推動了農耕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