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號
【僑報網綜合訊】當地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由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Rice)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
三位獲獎者開創性發現C型肝炎病毒
綜合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北京環球網、中新網報導,據介紹,三位獲獎者取得了開創性發現,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C型肝炎病毒,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研發成為可能,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由於他們的發現,如今可以對該病毒進行高度敏感的血檢,並且基本上已經消除了的輸血後肝炎,從而大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狀況。
哈維·J·阿爾特於1935年出生在美國紐約,是美國病毒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輸血醫學家。麥可·霍頓出生於英國,是英國生物化學家。查爾斯·賴斯於1952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是美國病毒學家。
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
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Rice),美國病毒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是C型肝炎病毒。他是洛克菲勒大學的病毒學教授。他與Ralf F.W.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特殊之年,曾經的得主也投身新冠研究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早在新冠疫情初期,2019年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斯巴什就與多名科學家成立研究小組,並發布建議報告,內容涉及安全恢復經濟等。1996年諾獎得主、澳大利亞免疫學家多爾蒂研究院旗下的實驗室則成為除中國外,全球首個培育出新冠病毒的實驗室,這一成果對於幫助科研人員檢驗新冠疫苗是否有效「至關重要」。
而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停止資助從事冠狀病毒傳播研究的、曾與中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的非政府組織「生態健康聯盟」時,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在內的77名美國諾獎得主,更是站出來聯名抗議,要求其採取適當措施,糾正這種不公正行為。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多爾蒂多次呼籲全球團結抗疫。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也說,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命運是共通的,呼籲全球科研和醫務工作者以開放的態度和合作的精神,投入到傳染病防治中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