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臉菌
近日,福建多地的「藍眼淚」奇觀再次刷爆網絡,作為常年出現「藍眼淚」的平潭島更是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徹夜等待。腳踩星辰,夢幻追淚,許多人都希望前去一睹這夢幻般的仙境。不過,如果你知道藍眼淚是怎麼來的,或許就高興不起來了。
「藍眼淚」的真實身份
看到「藍眼淚」的名字,不免會想到如夢如幻的場景。其實,它的真實身份是海洋中的某些發光生物。由於經常在夏季的福建各地出現,每年都會給這些地方帶來一波熱潮。
造成藍顏淚的生物有兩種:一種是被稱作夜光藻的甲藻,這也是大多數海洋專家給出的成因;另一種說法是海洋微生物,海螢。
夜光藻是單細胞生物,細胞呈現透明的球狀,常年以其他藻類為食(可以按蟲來理解)。根據臺灣海洋大學在2018年發布的研究顯示,每年4-6月的閩江汛期,上遊富含鹽類的淡水會被大量攜帶進海洋,使得海洋中硅藻等浮遊生物迅速繁殖。
硅藻是夜光藻最喜愛的食物,加上合適的溫度以及富營養化的海水,夜光藻就會大量繁殖,形成海洋發光的先決條件。研究同時表明,如果海水溫度超過27℃,夜光藻就會消失,即使溫度再次下降也不會再出現了。
而另一種說法的海螢其實一般指的是「希氏彎喉海螢」。它屬於介形類發光動物中的一種,只要他們大量聚集,並且受到外界刺激(海浪拍打等)就會出現發光現象。
「藍眼淚」為什麼能發光
了解了兩種發光生物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它們的發光機制,希望能夠找出誰才是夢幻海洋的真正製造者。
兩種生物的發光機制其實都屬於生物發光,都是通過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產生的。這些生物都能在體內合成螢光素和螢光素酶。在螢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螢光素會和氧氣發生反應產生光芒。從顏色就可看出,兩種生物的發光方式都屬於冷發光,因此在過程中並不會產生大量熱量。
目前的研究中,成因大都傾向於「藍眼淚「的製造者為夜光藻。不過也有網友曾在帶回的海水中發現過希氏彎喉海螢的身影。海螢藍眼淚與夜光藻藍眼淚爆發的景象雖然有些許差異,但是大眾用肉眼還是不太容易判斷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只是會根據觀測海域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形成機制。其實這類現象在黃、渤海沿海都能發生,比如在河北秦皇島就曾發現過多次螢光海事件。
藍眼淚是饋贈,更是是警告
在欣賞藍眼淚帶來的美景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這背後隱藏的危機。夜光藻其實是屬於赤潮生物的一種。
赤潮,一般是指海水中的某些浮遊植物、原生生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發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儘管夜光藻無毒,但是由於它的大量繁殖,會將海水表面大量覆蓋,進而減少空氣和海水的氧氣交換。同時大量的浮遊生物還會消耗水中氧氣,使海水中的含氧量下降,大量魚蝦缺氧死亡。
而往往這種現象的出現,就意味著當地海洋環境出現了一些異常變化,可能是海水富營養化,也可能是風向和降雨條件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大多都離不開人類的影響
近年來,人類大量使用化肥、隨意排放汙水,使得水體中的氮、磷等無機鹽濃度遠高於上個世紀,而這些生物的大爆發正是生態系統被打破的前兆。夢幻海洋確實值得觀看,背後的成因也值得深思。你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是否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