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三治融合」「四育發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城口縣人民政府 2019-11-25 10:12
「居民和睦要禮讓,團結鄰居相互幫,嚴禁造謠和誹謗,酗酒鬧事要遭殃,秩序安全天天講,肆意擾亂不應當……」
「治理六亂文件下,主要消除髒亂差,停車自己找塌塌,亂停亂放把款罰,亂扔垃圾著人罵,愛護環境人人誇……」
近日,記者走進明通鎮大塘社區,正好趕上「新鄉賢」徐龍祥將自己創作的順口溜、打油詩,通過三人鑼鼓傳唱給大家,在場群眾聽得津津樂道,不時拍手叫好。
近年來,明通鎮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聚焦育思想、育榜樣、育規約、育文化「四育發力」,讓矛盾更好地化解在基層,在夯實自治基礎、守好法治底線、構建德治支撐、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現在,群眾精神面貌日漸變好,打架扯皮的少了,見義勇為的多了,懶惰賭博的少了,勤勞奮進的多了,群眾滿意度由70%提升到97%。
「四尊方法」暢通民意
基礎條件薄弱,貧困面廣程度深,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是明通鎮過去的真實寫照。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時,大部分群眾「戶戶爭當貧困戶」成為當時脫貧攻堅的一大難題。
為破解難題,明通鎮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這一重要論述指引下,探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尊重群眾、喚醒群眾」理念,探索實施「四尊」工作方法,到2018年,貧困群眾精神被喚醒、動力被激發,湧現出自願脫貧戶184戶。
這份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黨委政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四尊方法」暢通民意的大膽嘗試。
尊重群眾,變「幹部說」為「群眾說」。為尊重群眾、暢通民意,明通鎮建立「四個必須」工作制度,即:民生事項必須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群眾合理訴求必須第一時間採納辦理,群眾關心必須第一時間回復,群眾困難必須第一時間解決。每年由群眾「開單」解決一批民生實事,分村分社建立「幹群連心微信群」,群眾在群裡提出的大事小情,群裡的鎮領導和幹部必須1小時之內回應、1周之內辦結回復。
尊重鄉賢,變「帶頭鬧」為「帶頭幹」。堅持「轉化鄉賢、評選鄉賢、尊重鄉賢、用好鄉賢」的思路,通過「個人自薦、群眾推薦、村支舉薦」相結合,評選出威望高、帶動強的新鄉賢。推動新鄉賢「登堂入室」,鎮建鄉賢陳列館,村建鄉賢工作室,顯要位置建鄉賢文化牆,向群眾陳列展示鄉賢主要事跡和精神,營造全社會尊重鄉賢的濃厚氛圍。
尊重榜樣,變「看不見」為「在身邊」。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缺乏榜樣引領是一個重要原因。明通鎮以「育榜樣、樹榜樣、推榜樣、學榜樣」為引領,大力評選表彰自願脫貧光榮戶、孝老愛親模範、團結互助模範、誠信守法標兵、致富能手、種養技術能手等各類榜樣,培育樹立「群眾身邊的榜樣」。實施「尊榜樣學榜樣行動」,全鎮張貼榜樣紅榜,各村建立「榜樣牆」和榜樣事跡展覽室,利用主幹道燈杆道旗廣泛宣傳榜樣名字、頭像、精神、事跡,讓身邊榜樣既「接地氣」又「顯高大」,讓各類榜樣充分感受到全社會的尊重,激發貧困群眾「人人尊重榜樣、人人爭當榜樣」。
尊重能手,變「無技術」為「懂技術」。群眾貧困,缺乏技術技能是一個重要原因,解決內生動力不足問題,既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技術問題,形成「在家靠技術育產業,出門靠技術找工作」的局面。明通鎮大力扶持種養殖技術能手、工匠能手、文化能人,把鎮裡村裡的事交給技術能手幹,在產業扶持中注重發揮技術能手的示範帶動作用,支持技術能手領辦創辦合作社、微型企業、家庭農場、電商服務站等經濟組織,廣泛宣傳技術能手的致富故事,組織技術自願服務、技術觀摩、技術田間課堂等活動,讓技術能手得到充分尊重、價值充分體現。
「鄉賢出力」共謀發展
「四尊方法」實施以來,明通鎮基層社會治理成效明顯,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逐步形成。
明通鎮副鎮長、政法書記楊傳洪坦言,這份成績的取得,除了黨委政府的大力工作,還有「新鄉賢」的作用發揮,他們致力於在鄉村治理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在精神脫貧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聯繫群眾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為明通建設發展建言獻策,當好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群眾文化生活的組織員。
鄉賢從群眾中來,由群眾推選,進得了家門,坐得下板凳,拉得上家常,建得起感情,對鄰裡知根知底知想法,能做到噓寒問暖問民情,是基層黨組織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可靠力量,能有效帶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目前,明通鎮通過「三鑑一定」的方式從基層退休幹部、農村老黨員、賢達人士、具有淳樸家國情懷、見多識廣、思路開闊的人群中評選出84名新鄉賢,以他們的影響力、感召力引領和凝聚群眾,推動鄉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構建鄉賢參與、鎮村兩級管理、村民自治的鄉村治理新格局,讓「大事共議、實事共商、好事共辦」成為鄉村治理真實寫照。
年近60歲的「新鄉賢」曾國孝,在鎮黨委政府的感召下,充實到了樂山村村委班子中,自己也成為村裡的發展帶頭人;貧困戶徐祥光是大塘村內生動力不足的典型代表,在徐龍祥的幫助下,依靠自己的雙手摘下了「貧困帽」;餘永權不畏辛勞、不懼嚴寒,長期奔走於大山之中,認認真真為黨分憂、為民服務、為民代言……
「只要是為了明通的發展,我們都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發揮好鄉賢作用,加強群眾心理疏導。」現已經成為大塘社區鄉賢工作室主任的徐龍祥告訴記者,隨著鄉賢作用的發揮,「脫貧光榮」氛圍的培育,脫貧產業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內生動力得以激發,懶漢們勤奮起來了,勤勞的人節奏更快起來了,大家相互影響,為鄉村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群眾響應」社會共治
「屋簷水點點滴,點點滴在現窩裡。」這是城口的土話,以屋簷水比喻孝老愛親,意思是你現在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老了後,你的子女就怎麼對待你。
今年3月,明通鎮針對極少數村民存在等靠要懶、棄老嫌老的不良思想,少數群眾把年邁的父母長期留守在家中,自己在外過著舒適生活的現象,呼籲大家不要忘了老家的父母,要時常給父母打電話噓寒問暖,常回家看看,定時給老家匯款優待父母,改善父母的居住環境,做一個孝順的兒女,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告知書一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並紛紛響應。大塘村村民王興泰和老伴兒已有80多歲高齡,兩個兒子常年在外生活,逢年過節才能抽空回家,平時都是外嫁的女兒和村社幹部在照顧,和幹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為響應黨委政府號召,大兒子王順全和弟弟商量,不管工作多忙多重要,都要輪番回家照顧父母,今年8月,王順全帶著行李回到了老家,陪伴著父母。如今,兩位老人在兒子的陪伴下,顯得格外開心。
其實,像王順全這樣孝老愛親的舉動只是明通鎮鄉風文明向好的一個縮影。隨著明通鎮「三治融合」「四育發力」的縱深推進,進一步增強了基層治理的槓桿效應。如今,走進明通,你可以發現,路面乾淨整潔,車輛停放整齊劃一,房前屋後青菜鮮花鬱鬱蔥蔥,村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練舞、有的在打球,有的在勞作,一幅幅文明和諧的景象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記者 孔德萍)
下一頁 [點擊展開全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閱讀 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