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為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中新社發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目前,中國空間站研製建設穩步推進,主要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已經完成,各系統正在按計劃開展初樣、正(試)樣研製及試驗。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完成初選工作,艙外航天服正進行飛行產品生產。
中國載人航天慶祝2019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23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築夢新時代載人航天,喜迎新中國七十華誕」的活動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以視頻形式向公眾披露了中國空間站任務計劃安排和工程研製建設進展。
中國空間站命名為「天宮」,其基本構型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Ⅰ和夢天實驗艙Ⅱ,每個艙段規模20噸級。空間站在軌運行期間,由神舟載人飛船提供乘員運輸,天舟貨運飛船提供補給支持。空間站設計壽命10年,額定乘員3人,乘組輪換期間短期可達6人。
天和艙用於空間站的統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員生活,有3個對接口和2個停泊口。停泊口用於問天艙、夢天艙與天和艙組裝形成空間站組合體;對接口用於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及其他飛行器訪問空間站。同時,空間站規劃了密封艙內的空間實驗櫃、艙外暴露實驗平臺以及共軌飛行的巡天光學艙,支持在軌實施空間天文、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
據介紹,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已完成初樣階段綜合測試、真空熱試驗等大型試驗,即將轉入正樣階段。問天艙和夢天艙完成初樣艙體結構生產,正在開展總裝工作。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完成初樣階段研製工作,目前正在進行飛行產品生產及其發動機可靠性增長試驗。神舟飛船、天舟飛船,以及長徵二號F、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正在進行正(試)樣產品組批生產。
航天員系統開展了長期載人飛行綜合模擬驗證、出艙活動水下驗證等大型地面試驗。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的初選工作已完成,艙外航天服正在進行飛行產品生產。
空間應用系統已基本完成空間站載荷項目方案研製工作,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應用領域正在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巡天光學艙平臺和多功能光學設施一體化方案設計工作基本完成。
著陸場系統開展了總體方案設計和科研項目規劃編制。酒泉發射場、文昌發射場、測控通信等系統已按計劃啟動實施設施設備改造相關工作。
根據飛行任務規劃,中國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建造階段安排了問天艙、夢天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空間站任務階段的首次飛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預計於2020年上半年組織實施。
作為中國航天領域迄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國家重大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9月實施至今,已成功發射12艘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共將11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實現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空間出艙到交會對接、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從航天員短期飛行到中期駐留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重要目標。隨著2017年4月空間實驗室階段規劃的四次飛行任務全面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邁進「空間站時代」。根據計劃部署,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