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朋友在學生生涯都學過《蘇武牧羊》這篇文章。《蘇武牧羊》節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一文中。
漢朝時蘇武作為外交官,持節入匈奴,但因為匈奴內部叛變,受其牽連,匈奴為了懲罰,將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蘇武所放牧的這片海,中國古代稱為北海,現稱貝加爾湖。貝加爾湖曾為中國北方部族主要活動地區。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清朝曾短期控制該地,《尼布楚條約》後,將這塊地區劃歸俄羅斯帝國。
寶藏,這個詞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對它都是十分敏感的,世界各地都流傳著無數關於寶藏的傳說,比如說張獻忠江口沉銀、古樓蘭寶藏、黑水城寶藏等等,而且真的有人曾經找到過傳說中的寶藏,因此世界上出現了很多寶藏獵人,而曾經是我國第一大湖的貝加爾湖流傳著一個500噸黃金寶藏的傳說,卻始終無人去打撈,又是為什麼呢?
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俄國沙皇被推翻了,俄國組成了臨時政府,海軍上將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高爾察克第一個宣誓效忠臨時政府,他說「我不是為這種或那種形式的政府服務,而是為了被我視為高於一切的祖國服務」,他期望新政府能在俄國建立起新秩序,然而,事態的發展卻讓他大失所望。
高爾察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組建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於1919年春天向蘇聯紅軍發起進攻,並一度攻至伏爾加河流域,但被紅軍名將伏龍芝擊敗,1919年10月,高爾察克被迫帶領125萬軍民,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亞,準備至遠東尋求日本人的幫助,隨行的還有沙皇金庫中的500噸黃金塊,一起踏上了長達6000多公裡的逃亡之路。
局勢的變化並沒有朝高爾察剋期望的方向發展,隨著西伯利亞冬季的到來,補給困難,黃金畢竟不能當飯吃,不能當衣服穿,軍隊陸續倒在了冰天雪地裡,或者向蘇聯紅軍投降。
等到高爾察克帶著黃金到達貝加爾湖的時候,湖面上結上了厚厚的冰層,遠遠看去白茫茫的一片,身邊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大家都瀰漫著絕望的情緒。蘇軍緊追不捨,為了斬草除根,更為了這批誘人的財富。
悲嘆一聲,高爾察克知道自己的命運終點即將到來,就命令不下將冰面炸開,將財寶全部沉了下去,魚死網破,畢竟自己效忠的沙皇都被對方殺了,那麼多情同手足的戰友也死在他們手裡,扔掉也不想落在紅軍手裡。就這樣,一箱接一箱黃澄澄的黃金就沉入了冰冷的湖底。
曾經也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去嘗試打撈,但幾乎都葬身在湖裡,俄羅斯有段時間曾利用探測器對貝加爾湖進行了探測,只發現了一些殘骸,並未發現寶藏的線索,因為貝加爾湖實在是太深了。
有人說裝滿黃金的列車被白軍遺棄在貝加爾湖的冰面上,第二年開春後沉入湖底。2009年,西方探險家雖在湖底發現了火車殘骸和疑似黃金的塊狀物體,但因無法打撈出實物,這個說法也僅限於猜測。
即便是如今也沒有如此深的打撈技術,再說了貝加爾湖的湖底,到底有沒有500噸黃金還無法確認,而俄羅斯又怎麼會去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探索呢?
也有人說,高爾察克雖然在行軍中被紅軍逮捕,但他的手下佩特羅夫卻僥倖逃了出來,並成功帶走黃金。後來淪落上海的佩特羅夫被蘇聯找到,要他去日本法院起訴要回黃金。有趣的是,資助佩特羅夫的不僅有蘇聯政府,還有日本少壯派軍官。
遺憾的是,日本法院在一系列的調查後決定不予受理,並在1940年封存了全部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