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地理的知識會經常出現,而地理所涉及的內容很廣,考生往往會對它束手無策,複習也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多注意積累一些地理的常考知識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地理中常考的一個熱點——地震。
一.關於地震的成因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有如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1968年法國人把全球巖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三大地震帶也是在考試中會經常出現的。
二.常見的地震分類
按照地震的形成原因,我們主要將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考試中常出現前三類。
構造地震:是由於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衝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於火山附近的幾十公裡遠的範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佔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發生的次數更少,只佔地震總次數的3%左右,震級很小,影響範圍有限,破壞也較小。
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三.地震常考的要素
震源: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
震源深度: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
震級: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烈度:地震對地球表面影響破壞的程度。一場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有多個烈度。
地震波:縱波是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橫波是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例題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橫波和面波,縱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大於橫波和面波,所以發生地震時,在震中區附近的人們最先感受到的是( )
A.前後震動
B.左右震動
C.上下顛簸
D.不規則搖晃
【答案】C。解析: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故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