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街的國槐,友誼路的法國梧桐,長安北路的雪松……都是西安市區已成形的道路綠化景觀。昨日,西安市城市管理局發布首個《城市綠化植物配置設計導則》,將打造更多「四季常綠、一路一景」的綠色景觀。
「四季常綠、一路一景」將作為設計原則
《導則》提出將全面提升西安市城市綠化植物配置景觀質量。針對西安市城市綠地建設現狀的不足,在城市道路綠地及城市廣場綠地植物配置設計中,應將「四季常綠、一路一景」作為重點把握的設計原則。「四季常綠」要求在樹種上,每一處綠地都要求栽植常綠喬灌木;而「一路一景」則要求在植物配置上要有特色,每條城市道路綠地要有一個鮮明的特色樹種。
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以4:6為宜
為了「四季常綠」,根據西安地區氣候特點及城市綠地植物配置現狀,《導則》將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以4:6為宜,重點地段、城市節點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的比例可以提高到5:5,最小不宜低於3:7。
據了解,西安市冬季寒冷且持續時間較長,城市環境中以落葉樹種為主的冬季植物景觀欠佳。而夏季持續時間也較長,高溫暴曬明顯。針對這一現狀,此次城市綠化植物配置設計要求應以落葉喬木為主,並適當提高常綠喬木比例。而4:6的配置比例,正是考慮了冬季不宜過多遮擋陽光,而夏季則十分需要遮陰防曬。
另外,對於城市廣場綠化及城市道路綠地中喬木與灌木數量比例,《導則》以1:3~3:7為宜,針葉與闊葉比例宜為1:5。採用本地喬木樹種的比例應佔該項目所用喬木樹種總量的80%以上,喬灌木覆蓋率應佔綠地總面積的70%以上,其中喬木覆蓋率不低於60%。這些具體的比例指標都是首次提出,城市管理局表示,考慮到西安市夏季遮陰效果以及冬季綠視效果,並且降低「人與樹爭空間」的矛盾,還是應以喬木樹種為主,喬灌草有機結合。
遊人集中場所應選無毒、無刺的樹種
法國梧桐有種毛汙染,薔薇有針刺,像這樣對遊人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植物,將不宜在遊人集中的城市廣場上進行栽植。
《導則》對一些遊人集中場所的植物配置還提出了幾點具體要求。比如,樹種選擇上應選用無毒、無刺、無種毛果實汙染、對遊人活動無不良影響的樹種;集散場地的植物配置應考慮交通安全,滿足行車視距和人流通行的安全。還有,停車場的植物配置應注意樹木間距,滿足車位、通道、轉彎、回車半徑等要求。
對於道路綠地,《導則》提出應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藤本植物相結合,四季常綠、季季有景,突出季相變化。在安全性上,提出分車綠帶內不宜配置柿樹、枇杷等漿果樹種,以減少果實掉落和人為採摘帶來的交通隱患。
行道樹綠帶寬度不得小於1.5m
此次《導則》首次提出標準段設計概念,對城市道路的分車綠帶、行道樹綠帶、路側綠帶等的設計都提出了具體的指標。比如,分車綠帶植物配置必須服從行車安全要求,道路拐彎處不宜種植過高過密的樹木,以免影響行車視線;因人行橫道或道路出入口斷開的分車綠帶,其端部應採取通透式配植,植物不宜高於0.6m等。
對於行道樹綠帶設計,《導則》提出行道樹綠帶寬度不得小於1.5m。
國槐等5樹種為西安市基調樹種
國槐為西安市的市樹,此次《導則》在綠化樹種規劃中,依然將國槐和懸鈴木、銀杏、白皮松、獨杆石楠另外4個樹種,定為西安市基調樹種。
《導則》還規劃選擇24種喬木為西安市的骨幹樹種。其中常綠樹種6種,包括雪松、油松、廣玉蘭、枇杷、獨杆大葉女貞、桂花;落葉樹種18種,包括垂柳、胡桃、楓楊、玉蘭、杜仲、皂莢、椿樹、苦楝、元寶楓、三角楓、七葉樹、欒樹、柿樹、白蠟、楸樹、紫葉李、櫻花、碧桃。
《導則》還規劃選擇了近百個樹種作為西安市綠化的一般樹種,其中常綠樹種中除了常見的松柏,還把枇杷、棕櫚、珊瑚樹、八角金盤等南方的常見樹種納入其中,落葉樹種中除了常見的楊柳等樹種,還有木槿、結香、連翹、丁香、迎春、莢迷等花樹。
另外,《導則》還推薦道路綠地植物,比如側柏、圓柏、垂柳、旱柳等,屋頂綠化推薦植物有桂花、夾竹桃、垂絲海棠、紫葉李、蠟梅、棣棠等,火棘、石楠等木本地被植物,以及地錦、五葉地錦、紫藤、美國凌霄等藤本植物。垂直綠化推薦植物有扶芳藤、薔薇類、藤本月季、木香等藤本植物,龍柏、檜柏、灑金柏等適宜牆基綠化的地被植物。記者 張小剛
來源: 華商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