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上校,相信各位常看英雄聯盟比賽的看官們對這個並不陌生,第一次出現是在S8的全球總決賽上,到了2019年LPL的春季賽上,KI上校更是一個常客,經常出現在英雄聯盟的比賽當中,KI上校經常會在比賽開始後給出當前兩支比賽隊伍的勝率。剛開始的勝率都是差不多的,畢竟BP和陣容的選擇強也強不到哪裡去,弱也弱不到哪裡去。要是選擇英雄都能有這麼大的差別,那還打什麼打?
每一次團隊獲得重大的經濟波動的時候,例如一血,一塔,大龍等情況的時候,KI上校總是會出來刷一波存在感,預測一波當前雙方勝率,那一邊的勝率會更高一些,然後問題就來了,在EDG對戰RNG的時候,給出的勝率是EDG的勝率高達70%,然後被RNG翻盤了,這種情況還是連續兩把出現在同一對局中。在加上之前很多次的戰鬥也都是有著勝率高的被勝率低的翻盤的情況的。所以就說KI上校是毒奶。上校反著買,別墅靠大海。
首先來了解一下KI上校的對於勝率的計算規則,首先第一點就是隨著遊戲的進程,不斷變化的遊戲信息,在不考慮隊伍和選手因素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在遊戲中大家都會提到一個優勢方和劣勢方,KI上校是把這個優勢和劣勢轉為了一個具體的數值,就是優勢到底有多大。而優勢是從哪些方面來的呢?可不僅僅是是經濟曲線!
大家應該是知道的,AI想要分析,首先就要學習,KI上校學習的對象就是歷屆職業比賽以及歷屆S賽和韓服高端排位的數據,當然,也是會對數據進行篩選的,將沒有意義的數據剔除掉。那麼通過學習之後會評估哪些數據呢?主要是這四點:1.雙方的英雄陣容、2.每個英雄的當前經驗/裝備/等級、3.建築資源、4.中立生物的資源。
這四個點除了第一個都沒什麼好說的,雙方的英雄陣容怎麼看的,第一是當前版本的英雄強度,二是敵對英雄的克制關係,三是己方英雄的配合關係。同過這三點就能得出陣容的強度,雙方陣容的克制關係,協作強度等等關係。通過這些來計算出了KI上校的實時勝率曲線,但是就如同一開始說到的,這個計算是排除了選手對遊戲的影響,但是選手恰恰是對遊戲進程影響最大的因素,哪怕是KI上校給出了91開,經濟差距1萬,選手的一波失誤照樣會導致遊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