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紅十字會的歷史,就不能不提亨利·杜南。就是在這位令人尊敬的瑞士人的努力及親自參與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才得以誕生。
那麼,亨利·杜南建議成立紅十字會的初衷是什麼,紅十字會做過哪些貢獻,為什麼又有紅十字和紅雙月之分呢?
一、紅十字會的產生背景。
19世紀中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歐洲各國為了爭奪市場,相互之間不斷發動戰爭。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遠沒有現代這樣成熟。各國的戰地救護隊,面對龐大的傷員群體,往往難以組織起迅速有效的傷兵救護和治療。
一場血戰之後,通常戰死者屍橫遍野,傷病員呻吟哀號,不斷有重傷員因救治不力,在痛楚中死去。一眼望去,悲慘萬狀。
1859年6月25日,亨利·杜南從瑞士啟程,前往義大利,拜見正在那兒發動侵略戰爭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
當時法國軍隊正和撒丁及奧地利聯軍爭奪倫巴第地區。在索爾費利諾戰役中,戰鬥非常激烈,雙方陣亡高達四萬多人。無數的傷兵,橫七豎八布滿了整個戰場。由於救護力量不足,除了能自行行走的輕傷員得以隨隊救治,重傷兵均被遺棄在戰場上,任其烈日暴曬,自生自滅。
一到夜間,狼群的撕咬聲和傷兵的哀號交織在一起,仿佛是一座人間地獄,令人毛骨悚然。
杜南面對這一慘狀,出於對傷兵的憐憫和同情,把當地的居民組織起來,不分國籍地對遺棄的傷兵進行妥善安置和救治。
二、紅十字會成立過程。
這次經歷對杜南的觸動很大。回到瑞士後,他的《索爾費利諾回憶》一書很快面世熱銷。在書中,杜南追述了索爾費利諾戰爭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組織當地民眾,救助被遺棄傷兵的故事。
他還在書中建議,成立一個國際性的傷兵救治機構,指導各國成立傷病救護組織,制定一項針對傷兵保護和救治的國際公約。
為了取得國際支持,杜南穿梭於歐洲各國之間,向統治者們遊說。在經過不懈的努力之後,他的倡議最終獲得了歐洲各個國家的響應和支持。
1863年2月9日,由杜南、杜福爾將軍、莫瓦尼律師以及阿皮亞和莫諾瓦醫生組成的五人委員會,終於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管轄下,組建了國際傷兵救護委員會,也就是紅十字會的前身。
杜福爾將軍出任首任主席,杜南擔任秘書。1880年,五人委員會正式更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863年10月26日,16個國家的36位代表,出席了傷病救護國際委員會的第一次預備會議。會議通過了十項決議和三項建議,對紅十字會的標誌,紅十字救護組織的戰時中立受保護性質,以及各國成立紅十字會,培訓戰場男護士的工作,都作了細緻說明。
1864年22日,歐洲各國代表齊聚日內瓦,通過了五人委員會提出的公約草案,正式籤訂《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史稱第一次日內瓦公約。從此,國際紅十字運動在戰爭中的特殊作用,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和法律保護。
三、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的區別。
在國際紅十字會努力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歐、亞、美三洲共有43個國家成立了紅十字會。中國在1904年積極響應成立紅十字會,辦公地點設於上海。迄今為止,國際上共有182個國家擁有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188個國家承諾履行國際人道主義法,這充分體現了紅十字運動的普遍性。
根據當年第一次日內瓦公約的條文,為了對紅十字運動發起地的瑞士表示敬意,紅十字標誌採用瑞士國旗反轉色圖案作為標誌。並不具有宗教色彩。
1876年,土耳其致信瑞士聯邦委員會,認為紅十字標識和伊斯蘭教禁物的十字架十分相似,冒犯了士兵的宗教信仰,該國將採用紅新月代替紅十字作為當地紅十字救護車標誌。緊隨其後,一些伊斯蘭教主體的國家,也相應採用了紅新月標誌,這些伊斯蘭國家的紅十字會也改名為紅新月會。
四、紅十字會的偉大貢獻。
一戰中,在國際紅十字會組織下,大量優秀的外科醫生、護士、傷兵運輸員及搜救犬奔赴戰場,投入到參戰國軍隊的戰地醫療救治中。同時,紅十字會還成立了國際戰俘局,幫助戰俘們轉發約2千萬份信件、190萬個包裹,並將近1800萬瑞士法郎的募款,用於所有需要幫助的戰俘。在紅十字會的協調下,戰後,共有20多萬名戰俘返回故土。
二戰爆發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更是主動擔當,除了組織戰地救治,戰俘協調幫助。還通過與德國軍方交涉,使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的大量戰俘和平民得以生還。對於因戰爭發生人道主義危機的地區,紅十字會深入災區,積極組織救援。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正是通過國際紅十字運動來到中國,佩戴紅十字標誌。在我軍抗日前線開展戰地醫療服務,挽救了無數受傷軍民的生命,並最終將生命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150多年來,國際紅十字運動在保障人類生命和健康,促進世界和平等方面,一直站在世界前列。並以其堅定而又偉大的力量,在戰爭中彰顯著人性和良知。
(參考史料:《紅十字國際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