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島核洩漏事故紀念日前夕,由渡邊謙、佐藤浩市領銜主演的《福島50死士》在日本上映。
對於很多日本觀眾來說,這部根據紀實文學小說《福島核事故真相》改編的電影作品,似乎契合了當時新冠在日本肆虐的複雜情緒,又不乏對當初那場福島核事故的紀念意味。
顯然,這是一部比較中規中矩的作品,比較符合中庸氣質的日式災難電影。
它既符合商業電影的噱頭做法,試圖通過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發生過程,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與演繹,以便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與感情需求,又沒有像一些帶有強烈立場與特定價值觀的作品那樣,對事故的具體責任進行刨根問底式的分解和指責。
正因為相似的題材和情節,《福島50死士》被拿來與美劇《車諾比》、韓國電影《潘多拉》相比較。
實際上,這是一部不那麼純粹的日式電影,或者說,它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與那部著名的《日本沉沒》比起來,它少了很多對憂患意識和工匠精神的思考,多了幾分好萊塢災難電影特有的戲劇衝突與氛圍營造,甚至,連片名都可以選了最具關注度、最能勾起觀眾情感的福島核事故緊急維修作業者們,而不是起一個類似福島核電站之類的中性名字。
客觀的說,如果非要把它當成是還原真相的作品,怕是有些過譽了,只消關注片中綿長而細膩的感情戲與渡邊謙、佐藤浩市兩位主角的精彩演技,就已經足夠了。
2011年,福島。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電站設備毀損,正當佐藤浩市飾演的第一運營管理部負責人伊崎利夫,在中央控制室組織手下緊急關閉了一號和二號機之後,超出核電站防洪堤防洪極限的海嘯來襲。
巨浪帶著大量的海水侵入這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廠區,帶來巨大的破壞力,其中最嚴重的是得不到及時降溫的爐心出現熔毀,引發了一系列爆炸,這意味著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質洩露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如果反應堆爆炸,輻射將汙染整個東日本地區,甚至連東京城市群都不能倖免。
此時,核電站的店長吉田昌郎(渡邊謙飾)等,帶領人員進入地震隔離樓,啟動緊急對策室協調指揮。對他來說,值得信任的老部下伊崎利夫坐鎮前線,或許事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
在此之前,分別於1971年和1982年投入商用的福島核電站一站和二站,曾屢次發生過臨界事故、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存儲核廢料的池子池水外溢等問題,大多被東電本部隱瞞。
人算不如天算,海嘯的破壞與餘震的頻繁來襲,讓整個救援過程變得異常混亂。
新上任的首相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對東京電力公司本部對事故的反應遲緩憤恨不已,於是決定親自插手主導處理這次危機,卻多次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讓本就緊張的時間更加不夠用。
東電本部負責應對核電站危機的大野寺等人,在前沿事態不清的情況下,照本宣科般的屢次盲目發布指令,讓吉田等人煩不勝煩。
一方面,當地老百姓拖家帶口的撤離危險區,一方面,衝在最前沿的佐藤浩市等人,必須儘快想辦法降低過熱的反應堆,防止核心的徹底融化。
佐藤浩市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在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中,尋找冒著嚴重的核輻射打開閥門的志願者。他知道這是行規,但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由於核輻射超出預期,整個行動進行的並不順利,有的小組順利完成了任務,有的小組眼看著閥門在眼前,卻由於巨大的輻射影響而很難前進一步。經過電廠職工、自衛隊官兵和消防隊員們的努力,降溫用的淡水終於到位了。
為了保證安全殼不爆炸,必須儘快釋放內部的壓力,雖然,這意味著核電站周圍的土地將被汙染,但不排氣的話,整個反應堆將會爆炸。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事態和陷入兩難的決定,吉田昌郎心急如焚。然而,東電本部的施壓與首相的親臨,讓整個救援和搶修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數度在手下面前發飆的吉田昌郎,根據經驗並沒有完全按照東電本部的指令——暫停向反應堆灌海水行事,雖然這意味著的海水汙染等情況,但這個決定至少保證了核電站的多座反應堆暫時安全。
事態並沒有因為佐藤的身先士卒、吉田的堅持己見而得到絲毫緩解,隨著反應堆水位下降,核電站的多座反應堆很可能會相繼爆炸。
為了阻止局面進一步惡化,大多數人必須儘快離開,也必須有人留守到最後。
年輕人不得不撤離電站,吉田等人堅持留了下來,他們知道,離核電站實在是太近了,是不可能不會受到核輻射損傷的,但他們依然在強烈核汙染環境下,竭盡全力的進行搶險工作。
是他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儘可能延緩了福島核洩漏事故的進一步擴大,但個人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事故兩年後,伴隨著《丹麥少年》的歌聲,佐藤再次回到了福島,櫻花樹下,他記起了老上司吉田臨終前的一封信。
堅守時,佐藤問吉田,我們做錯了什麼,病床上的吉田在信裡說,我們小視了自然的力量。
血有肉的人物與溫馨細膩的劇情,撐起了《福島50死士》,勇氣和犧牲精神貫穿於電影始終,無論是冒著危險搶修的一線工人,還是堅守到最後一刻的核電站站長,給人以慨然赴死的悽涼之感,但後半段的幾段煽情戲,卻衝淡了氛圍,讓緊張感一掃而空。
通過一系列恰到好處的煽情,《福島50死士》巧妙的迴避了福島核洩漏事故的責任問題,把一切都歸咎於人類的自大與大自然的報復,不過,也明裡暗裡將當值首相、東電總部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做法放了出來,也算是最大限度的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