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俄亥俄前四艘用作巡航飛彈核潛艇,對美軍來說很重要嗎,為何美軍對於該艇的老化十分介意?未來會搞出類似的巡航飛彈核潛艇,還是直接把巡航飛彈分散部署在普通潛艇上?
因為確實是太老太老了,前四條是76到79年開工,81到84年服役的,都是三十幾歲快四十的老傢伙,現在還要堅持服役。
圖:俄亥俄級的駕駛艙,典型90年代之前的機電混合風格。
核潛艇不像水面艦艇,對船體質量水平的要求要高得多,對機械設備的要求也高,幾十年的老焊縫,水上還能繼續用,畢竟底部吃水也就十幾米,也就是一個大氣壓的內外壓差水平,潛艇那是十幾個大氣壓的內外壓差,這樣的老焊縫就得提心弔膽了。
核潛艇本身的機械結構也會老化,光是減震浮筏的橡膠部分的老化都是不可遏制的,還有彈簧也會疲勞。
圖:入塢維護的俄亥俄級。潛艇快到壽命時,下潛深度都要被嚴格限制,以免被海水壓力擠垮抗壓能力下降的耐壓殼。像臺灣那4艘老潛艇,已經基本沒法下潛到目視無法發現的深度,也就是50米以下。
圖:90年代海灣戰爭開始,就證明巡航飛彈是中高強度戰爭最得力的突擊武器,軍隊需要具備開戰第一日發射數百上千枚巡航飛彈的能力。當時認為武庫艦是提供這一能力最廉價的手段,但因為威脅航母群而被取消,之後就靠俄亥俄級改裝艇提供這一能力,當然是十分重要的。對美國反區域拒止和反介入作戰,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新飛彈核潛艇搞出來以後,一部分還能用的俄亥俄可能也會改裝巡航飛彈,同時維吉尼亞級也有七合一的巡航飛彈井,集中和分散是會長期存在的。集中部署提供戰役的爆發性發射能力,分散部署的艇數量多保證在世界各地的需求能儘快得到響應,兩者並不矛盾。
圖:右下是美國預測的維吉尼亞VPM型服役後,潛射巡航飛彈發射能力變化趨勢。可見4艘俄亥俄級改裝型退役後,發射數量會迅速下跌一半,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圖:美國人考慮過多種方案,最好還是造專業的巡航飛彈核潛艇,但是沒錢,於是只能逐步改裝維吉尼亞級,慢慢增加垂髮飛彈筒數量。堂主還是那句話,美國人已經摸著石頭過河了,我們踩著他們腦袋過就好。096戰略核潛艇乾脆直接搞成兩用的,造十幾條裝洲際飛彈的,再造十幾條裝巡航飛彈的。
圖:096如果能做到像凱旋那樣油光水滑,可以裝16枚洲際飛彈,或者112枚巡航飛彈,堂主就放心了。
問:堂主,能對比一下咱們的長徵5、阿麗亞娜5還有獵鷹重型火箭的優劣嗎?我們的差距在哪裡,有多大?哪種型號是火箭發展的方向?
差距還是在於積累,長徵5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幾十年沒做過新式火箭項目了,都是在老的長徵2號基礎上不斷做一些亞型,所以先進發動機、先進箭體都缺。長徵5和阿麗亞娜5是為了探索先進技術為主、實用為輔開發。
圖:長徵2、3、4都是偏二甲阱和四氧化二氮燃料,就是燃燒室壓力不同,最新的長徵4也是1988年首發。
圖:中國航天系統20萬人,其中一半在搞民用航天這點事,一年不過做十幾發火箭,那肯定是小作坊式的組織模式,科研式的行為模式,跟現代大工業批量生產扯不上半毛錢關係。這一點直到2010年代中後期才逐漸開始轉變,特別是遙感系列、高分系列和北鬥系列的密集發射。
而獵鷹系列有德爾塔等火箭開發先進技術的幫助,自身主要是為了實用性尤其是廉價性而開發的,所以獵鷹系列使用的是成熟的發動機技術,這就大量降低了成本。同時利用現代飛速發展的電子技術,用控制技術來實現集成優勢,不用大型發動機也能完成任務。
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為商業化賺錢而成立的,從一開始就明確自己的目標,於是走的都是工業化路線,寧可損失性能也要實現大批量生產。
我國下一代重型火箭的下面級也是要採用類似獵鷹的模式,大量的液氧煤油發動機,身大力不虧,當然上面級為了性能還是不能跟獵鷹一樣搞煤油機,必須要搞氫氧機。
圖:要說未來,火箭本身就不是未來,火箭基組合動力的空天飛機才是未來。
獵鷹現在近地軌道任務做了很多,但是高價值的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生意基本沒有,第一次執行GEO任務是今年四季度打一顆海軍的通信衛星,3.75噸重量都必須用巨大的獵鷹重型。獵鷹系列本來相對於氫氧火箭有成本優勢,但是別人用阿麗亞娜5能打6噸多的同步軌道衛星,而獵鷹重型只能打3.75噸,這麼算下來獵鷹成本優勢就小了。之前打同步軌道都只能打GTO再慢慢爬上GEO,那用時就太長了。
圖:各種火箭每公斤載荷發射成本,獵鷹的成本無敵低,遠遠甩開質子M之外的所有對手,商業領域完全是碾壓式的。這也不知是哪個神仙投資機構做的圖,要是能做到每噸發射成本幾千美元,人類就跑步進入星際殖民時代了。
問:糖煮同志,請問下如果把坦克的正面搞得死厚,側面和屁股放棄治療,全用3D列印或者塑料的減重,再搞個無人炮塔,那豈不是輕坦標杆?
這樣你的坦克前重後輕,跑起來就要命了……
T-34炮塔過於靠前,結果就是要麼能強化裝甲但是只能用雙人炮塔,要麼不能強化裝甲才能換85炮的窘境,SU-100因為前部加重,結果底盤保險期只有SU-85的四分之一,就是前部堆重量堆出來的。
圖:T-34側視圖,因為前部裝甲很重,所以車體前方本來就重,炮塔靠前使得雪上加霜。
炮塔前重後輕更要命,那旋轉需要的力矩得多大?尤其是跑到斜坡上,妥妥的炮塔都沒法旋轉了。西方坦克換主炮往往就在炮塔後面加配重才能平衡,蘇聯坦克則是祖傳的上了斜坡就轉得像烏龜爬。
圖:豹1坦克有巨大的尾艙,但55發105毫米炮彈中只有13發布置在炮塔尾艙中,其餘42發布置在車體裡。
而且輕坦的使用環境下,對穿甲彈的可能反而比較低,叢林山地裡面沒大口徑炮,但是火箭筒滿大街都是,尤其是執行對第三世界國家任務,滿林子都是RPG,所以這些偏向次要戰場的武器都是拼命加強對破甲彈防護能力,也不要求擋住海爾法和陶,能擋住RPG就可以在人堆裡面開無雙了。
圖:無人炮塔不是無人坦克,成員都坐在車體內,所以最需要加厚的是車體正面裝甲,這就會佔用巨大的重量。但是炮塔本身是戰鬥力生成的核心,裝甲實際上也不能太薄,美國人設計無人炮塔考慮的是不降防護,所以搞下來最後黃掉,T-14這樣降防護的思路美國人還不敢用,其實除了毛子,全世界人都不敢用。
問:萬能的堂主,想聽一下你對側衛家族的評價。從研發起點看,側衛家族是為了對抗F-14/15/16系列設計的,他們能完成這樣的使命麼?除了阿三的SU-30MKI以外沒聽說有過實戰戰例,完全感覺不出現在多牛逼。另外作為側衛在中國的魔改版本,殲-16和原版比有沒有很大的提升,能不能趕上SU-35?
實際上完成不了,蘇-27帶著倒卡神器、燈泡雷達告警器試裝服役的時候,F-15C都快停產了,F-14全系列都進入龜速製造狀態,已經完成了幾次設備升級,比如說新的電子戰設備、新的計算機、新的顯控系統還有AIM-120飛彈。蘇-27跟80年代後期的F-14B或者F-14D打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劣勢。
圖:蘇-27、F-15、F-16性能對比,注意這已經是蘇-27吹噓後的數據了。2008年印美紅旗聯合軍演,美國人是這麼說的:我們讓普通飛行員上場,後來幾個教官也玩了幾次,令人驚奇的是我們完勝。我們不是用無外掛的F-15完勝,而是用帶著4枚飛彈和2個空的翼下油箱的F-15完勝。而SU-30則是除了翼尖ECM外沒帶外掛的。印度飛行員震驚了,而演習開始三天後,他們已經不想再進行1 vs 1 戰鬥,要求練習點別的什麼。
圖:AIM-120A於1991年開始在美空軍服役,這是世界第一種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AIM-54是遠程彈)。而按照90年代我國從俄國引進的空戰理論,空空飛彈能力提升最能提高飛機空戰能力。
實際上蘇聯除了50年代米格-15/17/19還能追上美國更新以外,之後其實都是差一代打,F-14A服役的時候,蘇聯的米格-23才剛服役,這倆能有得打麼?到蘇-27真正通過國家鑑定的時候,YF-22都已經試飛了。
圖:F-15(虛線)和蘇-27爬升率比較,F-15每一項都是優勢。
蘇-27還是有戰績的,在非洲之角打掉了自己堂兄弟米格-29……
殲-16的電子設備每一塊都還是比蘇-35強的,至於整合起來強不強就不知道了,飛行性能就是原版蘇30MKK,跟蘇-35更沒法比,對地武器倒是比毛子的強不少,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圖:1999年炸大使館後空軍緊急立項,殲-11A全面國產化就是殲-11B,蘇-27UBK雙座教練機國產化就是殲-11BS,蘇-30MKK國產化就是殲-16。新蘇-35是俄國對蘇-30MKK的結構和飛控進一步優化的結果,這塊殲-16就望塵莫及。如果他能在2010年前服役,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過渡飛機,只可惜太晚了。
問:堂主,為什麼美國海軍90年代之前一直沒有雷射制導炸彈,對這些武器也長期不信任,還是以無制導炸彈近距離轟炸為主?難道是因為跟美國空軍的作戰思想背離造成的?
因為這些東西在越南戰爭期間就是空軍在使用,空軍炸橋成功後就作為自己的主要武器,在70到80年代一直開發一直推進,到海灣戰爭開始的時候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迭代多次的彈藥和照射吊艙,用起來熟門熟路。
圖:越戰時美國空軍使用GBU-10,海灣時升級到GBU-27(上圖),這是F-117A當時的主要武器。
而海軍在越戰時期主要用的是電視制導的白星眼滑翔炸彈,對於制導武器更追求遠距離打擊,所以在海灣戰爭前他們有了帶數據傳輸的白星眼2遠程滑翔炸彈,還以這個數據鏈為基礎搞了斯拉姆防區外打擊飛彈。
圖:白星眼是洛馬生產的電視制導炸彈,1967年服役,到70年代末生產了5000多枚,主要供海軍使用。彈重510千克,戰鬥部重374千克,相當於無動力的小牛飛彈。白星眼Ⅱ ERDL型(增程數據鏈)1975年投產,加裝了雙路數據鏈。
說先進,大家其實都半斤八兩,只是路線不同,同樣也可以說空軍沒有防區外打擊的人在迴路精確制導武器,只能靠近了打。
海軍主要擔心的是飛機在中空投放雷射制導炸彈,已經進入敵軍防空火力密集區,危險性太大,所以要麼低空從死角進入,要麼高空遠距離打,思路跟空軍不太一樣。
圖:1986年4月15日黃金峽谷行動中,美國出動24架F-111帶GBU-10雷射制導炸彈、MK20石眼集束炸彈執行對敘利亞海岸附近目標的打擊任務,有EF-111和EA-6B提供電子幹擾支援,結果還是有1架F-111F被地面炮火擊落,可見海軍的擔心並非空談。
圖:低空進入接上仰投彈可使攻擊機一次進入即完成觀察-打擊行動,降低了被擊中概率,但是投彈精度較低。雙機配合時,一架照射目標一架投彈,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
問:堂主,感覺最近大數據挺火的,對此你怎麼看,其在軍事上的用途大嗎?我國的大數據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與晶片等行業相比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每期都看你的踢館(包括付費),都這麼多年了,就回答一次唄。
大數據一般是網際網路企業在講,但是實際上是全面性的概念。
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捷徑,而採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大數據的5V特點(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
圖:完整的大數據分析工作流程包括:數據收集與導入數據清洗與質量控制數據管理與存儲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數據建模與模型管理,通常人們看到的只是數據分析與可視化這一步,在這一步裡需要從多個維度驗證各個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以找到其相互關聯關係,從而確保分析的有效性。如果弄不好,就會出現拉肚子導致陰天這樣的笑話。
這麼一對比,我們想想現在的航空電子設備不就是這麼的麼?以前計算能力低的時候,對雷達信號做處理往往是隨機分析,或者是用經驗公式隨便擬合,而現在則是對原始數據進行高性能計算,而且不斷提升數據的精度和刷新頻率。
像現在的電子戰,都是要用射頻存儲器直接處理原始信號,就像企業現在不用什麼調查研究報告來做市場分析,而是直接把所有用戶的數據做一個聚合再來分析,都一碼事。
圖:1990年代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這就是處理能力低下導致的圖像信息損失,從而使解析度下降。
圖:我們每個人日常都能接觸到的大數據分析,就是上網時各種APP推送廣告,那就是公司監控分析你上網行為的結果。我國網際網路有低監管優勢,公司有高加班優勢,所以大數據搜集分析行業發展很快。但是從結果看,往往堂主買完了東西他才開始推送同類商品,今年才開始做相關商品推送,可見水平仍然很低。
對於軍事來說,以前是苦於直接信息太少只能做定性分析,而現在有大量數據可以做定量分析,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引入人工智慧。就像以前對比照片必須很精確,現在可以隨機抓取都能認人,甚至戴著口罩都行,甚至遮了臉靠步態都能識別,這就是大數據的一個模式。軍隊未來就是每個目標、每個信號發射器的特徵都能進行數據分析,很可能就進入天網模式了。
圖:軍事上最大的問題是戰爭迷霧,大數據分析有助於根據蛛絲馬跡破解戰爭迷霧,提高確定目標性質的正確概率,進而據此更準確地分析判斷敵方意圖,加速己方觀察-分析-判斷-行動循環速度,實現更加敏捷的作戰。
迷你踢館
問:堂主,戰鬥機增加保形油箱的話,那也是得進去風洞裡面吹一下的吧。
當然要吹了,只要跟氣動外形有相關的,哪怕是加個巴掌大的天線都是必須吹風的,像8爺這樣減速板都沒吹過的憨憨屬於罕見。
圖:殲-10保形油箱就是通過風洞模型曝光的。
問:糖糖,今天看一圖片。我兔艦載機塗裝有的國旗下有藍色的橫線,有的沒有,這些藍線是不是表明此戰記有擊落的戰功?
那個是海軍的軍旗,是在八一軍旗下面加了代表海軍的藍色條紋,不是國旗……
問:堂主大人,曾經名噪一時的SU-47戰機真的是因為設計太過超前而下馬的嗎?前掠翼戰機是否有值得可取的優勢,如果讓中國航空工業設計一款前掠翼五代戰機,是否有必要?
前掠翼飛機美國人80年代就搞過,繼續用了麼?
前掠翼後掠翼機翼剛度不足大問題都是無解的,尤其是SU-47那展弦比大得嚇人,更沒救。
圖:前掠翼導致氣流堆積引發震顫,需要極強的材料才能頂住,所以只適合亞音速段。
問:堂主,常規動力用蒸汽彈射的航母,有飛機彈射多了航速下降的問題,核動力航母有嗎,嚴重嗎?
核航母也有,只是會稍微輕一點,尼米茲級航母頻繁彈射飛機航速也會下降,需要暫停彈射等蒸汽壓力上來。
問:踢館,槍管的長度對精度和射程有多大影響,比如P90如果槍管長一倍,那相應的精度和射程有多大提高?
影響射程和精度的不光是槍管這一個因素,如果火藥都已經膨脹做功完成了,槍管再長對射程精度也沒貢獻,反而子彈和膛線的摩擦還會對射程和精度有影響。
這幾點主要是看槍管纏距和槍管長度與彈藥升壓曲線是怎麼配合的,衝鋒鎗大多使用採用速燃火藥的手槍彈,因為槍管短,所以要求膛壓能迅速達到峰值,像衝鋒鎗那種槍管長度,基本也就把手槍彈的射程和精度挖掘到很高的程度了,槍管再長也沒有用,P90的彈藥設計的晚可能略好,但也是一個樣子。
圖:堂主這有個極端喪病的案例,國外某小哥搞了把狙,每次把槍管鋸短一英寸,分組測試子彈的初速和命中精度,結果發現剛開始鋸的時候精度反而有提升。
問:都說戰鬥機飛一小時要花費十幾萬元,這些錢都花在哪裡,肯定不只是油費吧,也包含機體壽命的折舊費嗎?
油費,零部件費用,人員費用,檢修成本都是錢,像每次起飛著陸輪胎都會損耗,這可比轎車輪胎貴得多,還必須經常換,不然就是協和空難的慘劇了。
問:堂主,最近玩模型造航母,想跟你考證下航母的LSO戰位和菲涅爾透鏡分別裝在左舷什麼位置?
哇,玩模型造航母的人,你這是又有錢又有大房子啊!
圖:從進場飛行員視角看,LSO戰位在左後部武器區往前一點的位置,菲涅爾透鏡在斜角甲板一半的位置。
問:堂主好,1元人民幣在中國使用和1 美元在美國使用,價值差不了多少。將中國軍費換算成美元與美國軍費比較,中國是不是佔便宜了?
誰說的?這要看工業的比較優勢。例如戰鬥機,一架殲-15要4億人民幣,一架F-35七千多萬美元(含發動機一億),美國人吃了屎買的F-15EX也才一億多美元一架。飛機的價格其實差不多,因為美國航空工業發達,我們有人工便宜的優勢,而且美國有些飛彈要比我們的更便宜了。但到了軍艦,我們一條052D大概是3、40億人民幣,美國一條伯克III要18億美元,這是因為美國造船工業衰敗了,軍艦價格就比我們高得多。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