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對手,共享汽車市場的千年老二,默默守護著自己的美國市場……這些是否就是你對Lyft的全部印象?
但在「無人駕駛」這塊處女地裡,卻不存在明顯的「地位高低」與「先發優勢」:
你咬上一口,我就趕緊掰下一塊兒;你不是老大,我也不處於末位;你用人才與技術來凸顯研發優勢,我也可以靠挖角兒與收購來填補「後發劣勢」。
就在前天,一直足夠低調(其實是都去關注Uber了)Lyft卻突然高調宣布,自己找來了Google街景地圖創始人盧克·文森特(Luv Vencent)來擔任公司的工程副總裁。
文森特的LinkedIn
未來,這位曾為Google地圖街景工程付出12年的業界老將,會帶領Lyft的地圖與市場團隊為它的app進一步完善地圖信息及相關功能。
不過,對於緊咬Uber的Lyft來說,「物盡其用」才是真理。挖來文森特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對自己的拼車軟體進行「小修小補」,而是為無人駕駛開闢一片「高精地圖」的新天地。
而文森特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也「顯露出對無人駕駛的濃厚興趣」:
「現在,我肯定會首先完善Lyft應用軟體的實時地圖測繪信息,同時,也將帶領團隊提升相關算法的效率,此類算法主要用於對乘客及駕駛人員進行匹配並提供更加精準的路線選擇。但是,我想我所做的一切都與無人駕駛有著緊密的聯繫。」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現在做的就是鋪墊,地圖業務終將為Lyft的無人駕駛事業提供輔助。
其實,這個新的任命,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的是這符合Lyft既定的「無人駕駛+共享服務」發展路線;
而出乎意料的則是,這家估值超過55億美元但總是不夠霸氣的獨角獸,也在最近走起了大張聲勢的挖人路線來壯大自己的技術團隊,提升自己的技術實力。
很明顯,自2016年以來,Lyft在業務擴張及員工規模方面均取得了驚人的增長:
不到4個月,Lyft的業務版圖就新增了40個美國城市;1年內,其員工數量就增長了3倍。
而剛剛上任的文森特甚至公開表示,將在頭一年的工作中延續Lyft這一擴張勢頭,幫助公司迅速擴大地圖工程團隊。
咦,這一次,不知道Lyft願意付出多大的籌碼(財力)來召喚「神獸們」呢?
實際上,如果你持續關注美國的共享汽車市場,就會意識到,文森特到來時恰逢Lyft發展的關鍵時期——有望反超Uber,穩固自己在美國共享市場的固定份額。而這將對於Lyft的下一步有牽引作用。
說起Lyft,這家共享汽車企業給人的大多印象無非是其「千年老二」的地位與緊咬住Uber不放的發展步調——你降價,我也降;你要做無人駕駛,我也來一份10年無人駕駛計劃。(它甚至還找了通用這個靠山,儘管通用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但是,在美國普通消費者眼中,Lyft存在的重要性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高很多:沒有一家獨大,用戶才能享受這個市場帶來的真正福利。
與Uber如旋風般掃蕩全球的陣仗與略顯囂張的發展勢頭相比,Lyft穩紮穩打,深耕美國市場的形象讓其在司機群體裡很吃得開。
而更重要的是,現在出現了「川普」這個最大的意外。他的「插足」也讓Lyft在最近有隱隱越過Uber的勢頭:
一紙移民禁令引發了司機罷工運動,但在這期間,Uber卻關閉了該機場附近的「動態定價」功能,這一舉動被普遍認為是與司機對著幹。
因此,被激怒的網友們在Twitter上發起了「#DeleteUber」(刪除Uber)運動。僅僅在事態發酵的一周內,就有統計數據顯示,的確已有超過20萬網民卸載了Uber應用。
此消就會有彼漲。Uber的「失勢」為Lyft帶來了巨大的新用戶量。
儘管Lyft不願公布新增用戶的具體數字,但其軟體卻在上周擠入了美國本土應用商店「下載量最大app榜單」前10位,首次歷史性地擊敗了Uber。
然而,突如其來的「餡餅」對這個共享經濟領域的年輕玩家來說當然是個福利,但要留住這些用戶,卻是個更大的挑戰。
因此,對於新上任的文森特來說,提高地圖的精準度、路線選擇與用戶匹配度的效率,都是完善用戶體驗、增加乘客粘度及用戶數量的直接辦法。
而下一步,毋庸置疑,就是Lyft無人駕駛10年計劃注入以地圖為核心的技術實力。
為無人車的這個「方向盤」,Google、Uber與Lyft的路正在匯聚到一起無人駕駛汽車就意味著拋棄了方向盤與輪子?其實不然,它們只不過以另外一種更加抽象的形式嵌入到了車體的「精神內核」。
譬如未來高精度地圖在無人駕駛技術發揮的關鍵性作用,就可約等於「方向盤」,在吞吐著交通數據間,確保其即便在某一個霧霾天,也能精準得摸到你的家門口。
當然,你也可以回過頭看看過去幾年來Google頂級地圖工程師的流向,便會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感慨一句:巨頭果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無人駕駛相關領域的人才。
Google地圖,這個在Google搜索退出多年仍讓人念念不忘「好用」的強大業務,在全球有著不可撼動的行業地位。而在過去幾年裡,你會發現,從Google地圖部門離開的頂尖工程師們基本有兩個流向:
內部流動:從地圖部門流向Google X。2013年5月,曾任地圖及商務部門高級副總裁的Jeff Huber被調往Google X,此後便陸續有工程師被調入X實驗室,而這裡面便「藏著」Google的無人駕駛項目(現在已成為獨立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
流向Uber:讓Google最始料未及的便是Uber這個對手。似乎在一夜之間,Uber不僅成了無人駕駛的代名詞,還變身為業內最為財大氣粗的獵頭——為了擺脫對Google地圖的依賴,Uber投入5億美元自己做地圖,順便也把Google地圖能幹的老手基本一網打盡:
前Google地圖業務主管 Manik Gupta、曾經運營整塊Google地圖業務的Brian McClendon、前Google地圖高級總監Daniel Graf,前Google地圖產品負責人Lior Ron(Otto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這家公司被Uber收購)……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1月底,前Google搜索業務負責人Amit Singhal又被挖來負責Uber整個地圖部門(堪稱「Google幫」了)。至此,Uber地圖已經基本形成一個Google的內核。
但現在,這些地圖工程師有了第三個選項——Uber的老對手Lyft。
目前,僅從無人駕駛單個領域來看,這三家公司的關係還是有些微妙:
一方面,Google地圖將Uber與它的老對手Lyft同納為合作夥伴;另一方面,三家公司都希望將全球的地圖以及其背後的海量數據牢牢抓在自己的手裡,開始著手做起了自己的地圖業務;第三點,三家技術公司也同時在做自己的拼車服務,且有著極快的地域拓展速度……
雖然很難想像,不過可以確認,他們切入無人駕駛的商業路徑與努力的方向最終將匯入同一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