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10月31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到今天,近20年的時間,59顆導航(試驗)衛星,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從無到有,可以說是花了大力氣。
很多人可能會疑問,我們的汽車、手機都已經搭載了GPS導航系統,用起來也挺方便,為什麼還要費這麼大勁研究一個新的導航系統呢?
(央視頻號:央視網快看)
每天都用GPS,你真的了解它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GPS定位」是指美國的 GPS 導航,但如今,GPS 更多是指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準確來說,美國的 GPS 佔了最早使用名稱的優勢。
如今大多數手機不僅能接收美國的 GPS,也能接收到北鬥衛星,甚至是俄羅斯和歐洲的衛星導航系統。
GPS,可不僅僅是手機導航那麼簡單。大到軍隊的武器、裝備上攜帶的衛星定位模塊,小到地圖導航、共享單車、打車,可以說,一個世界大國,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一切移動的事物,飛機、火車、船艇、車輛、人、火箭乃至寵物、家電等,都會用到衛星導航信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一領域,擁有自主研發的「北鬥」系統。
「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巨人」
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向伊朗運輸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製造了震驚中外的「銀河號事件」。
當時,「銀河號」所在海區的GPS服務被關閉,導致貨船分不清東南西北,無法正常航行,被迫接受美方檢查。9月4日,「銀河號」貨輪上最後一個貨箱被檢查完畢,沒有發現任何化學武器。
正是那時,國人意識到,如果一直用美國的GPS,一到關鍵時刻,隨時都可能被「扼住咽喉"。
北鬥人常說一句話:「『巨人』對我們技術封鎖,不讓我們站在肩膀上。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巨人。」
「銀河號」事件發生一年後,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啟動。
「三步走」完成 後來者居上
目前,除了北鬥和美國 GPS,比較完善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還有俄羅斯格洛納斯和歐洲伽利略。
美國 GPS:1994年完成全球組網,高達 98% 的全球覆蓋率。
俄羅斯格洛納斯:1995年完成組網,2010年正常運行。
歐盟伽利略:歐盟於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計劃,現已基本實現全球信號覆蓋。
而我國的北鬥系統,雖然起步最晚,卻後來者居上。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結合國情,我國科學、合理地提出自主研製北鬥系統建設的「三步走」規劃:
2000年建成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建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
2020年左右,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根據去年美國導航公司 Trimble 的一項統計,在全球總數近 200 個聯合國成員國中,有 130 個國家上空,北鬥衛星的每天可見星數已經超過了美國 GPS。
衛星的數量是定位精度的重要保障,而隨著2020年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的成功發射,北鬥的精度將進一步提升,點亮全球。
北鬥,比你想像的還要「牛」
大家都知道,北鬥很牛,是「國之重器」。但事實上,它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牛,足夠值得你為它感到驕傲。
精準定位,你家房子變樣它都知道
「北鬥」在全國建成2000多個基準站,能提供實時米級、分米級、釐米級甚至毫米級等增強定位精度服務。這樣的定位下,樓房的形變監測等方面都會有很好的應用。
各行各業,廣泛覆蓋
北鬥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
「國之重器」飛入尋常百姓家
基於北鬥的導航服務已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製造、位置服務等廠商採用,廣泛進入中國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能發短報文的衛星,了解一下
北鬥的短報文服務可在地震等災難發生、基站遭破壞的情況下進行緊急通訊,即使沒有信號也能向外界發送自己的位置。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北鬥短報文通信為災區傳出了第一條消息。
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歷經30多年探索實踐、三代北鬥人接續奮鬥,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建設發展之路,建成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也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
太空翱翔二十載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中國航天人的傾力付出
讓世界記住了「中國北鬥」
今天,為北鬥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