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學帆船的時候發現了幾個冷知識,很有趣,分享一下。
第一個是海裡。既然已經有公裡,英裡,為啥還要有海裡這麼個計量單位?僅僅是因為歷史原因不願意改了嗎?並不是。海裡在導航上有天生的優勢。
海裡的定義是根據地球來定的。人們把地球的經度線上每一度的1/60,也就是一分,定為一海裡。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個西瓜,一切兩半,那個刀口的邊緣就是360度的一個圓。這個圓的每一度(Degree)的 1/60 是一分 (Minute),這一分在地球上的距離,就被定義為一海裡。
在海上,一片茫茫,啥都啥都看不到。唯一能夠導航的就是星星。各種導航最終都是一個角度問題,而角度直接就可以換算成海裡。同時,時間在航海的維度也是一個角度問題,海裡把時間,距離,星空等等方便的統一在了一起。
順便了解了一下古代航海家是怎麼導航的。
得知自己的緯度其實很容易。只要看一下北極星在哪裡就可以。北極星在地面上的角度就是自己的緯度。如果你發現北極星在正頭頂,你就是在北極無疑了。我在上海,那麼北極星一定在地平面以上 31 度左右,亙古不變。
難的是經度。怎麼知道自己的經度呢?太陽,星空,所有的東西每天都在變化一個周期,了解自己的經度在歷史上都是難題。
後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藉助時鐘。在18世紀的時候,總算有了精確的表,這樣大家就可以在出發前把表校準到格林威治時間。然後只需要觀察當天太陽最高的時候自己手錶的格林威治時間,通過這個時間就知道自己的經度了。也就是每往西經度的1度(也就是60海裡),時間就會差15分鐘。一個小時就是4度。
比如,如果當地正午的時候是格林威治時間的下午3點,你就知道自己在西經 12 度 (4 * 3)。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經典的瑞士手錶都有航海款的原因,因為時間,就是位置。準確的時間就是航海時代的生命。
船的速度單位是節(Knot),一節等於 1海裡/小時。叫節的原因還真的是因為繩結。在海上,水手有沒有什麼參照物,船上也沒有速度表,水手只好把一塊繫著打好均勻的節的繩子的大木頭扔到水裡面去,然後數數記時間。過了一定的時間以後,看放下去的繩子上總共有多少個繩結,就知道自己的速度是多少節了。
有了海裡還有節做單位,海上航行就很容易。
比如我現在在東經 120 度,我要到東經 125 度, 那就是5度的差異,換算到海裡就是 300 海裡 (60 * 5)。如果我現在船速是 15 節,需要 12 小時(300 / 12)。多容易!如果用公裡的話,從經度換算到緯度雖然不困難,但很麻煩。
用海裡,地球的周長就是 360 * 60 海裡 = 21600 海裡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冷知識,地球的周長用公裡來衡量是40,000公裡 (最小 39,940 公裡,最大 40075 公裡),這個數字不是巧合,因為最早的一公裡是定位為北極到赤道的距離的萬分之一為一公裡。現代科技怎麼都離不開我們在的這個球。
除了用海裡,還有幾個有趣的觀察,比如東西方的差異。我發現在船上有個術語,叫 Shipshape。教練總會要求大家保持 shipshape,就是把所有的東西放到該放的地方,保持整潔。這個詞如果在中文裡面找到對應的話應該是「井井有條」。一個井田制的農耕文明對於整齊的定義和一個大航海時代的海洋文明在用詞上面就很不一樣。
另外一個觀察,就是船上很少用左右,比如不叫左舷,右舷,而有專門的名字,面向船頭的時候左邊一側叫做 Port,另外一側叫做 Starboard。
這個用意是很明顯的,因為在船上,尤其是緊急的情況,左右很容易搞混,因為會隨著觀察者的方向變化,而 Port, Starboard 永遠不變。Port 用紅色燈,Starboard側用綠色燈,遠遠的就可以知道遠處的船的航行方向。
說到這裡又牽出來更多的一個冷知識,就是飛機在機場為什麼都是從左側上下客的。飛機兩邊都有門,但右邊的門很少使用。這個也跟大航海時代有關。早期的船是拿船槳當舵在船尾控制方向的,而大多數船員都是慣用右手,所以右邊就叫 steer board,現在叫做starboard了。而如果舵在右邊,船從左邊靠岸容易很多,而左邊就叫做Port,上下貨物用的一邊。而飛機也沿用了這個傳統,從port邊上下飛機。
船上能夠學的東西很多,但最有趣的就是了解一個航海文明的很多的思維方式。一艘船就像一片土地一樣的在西方的文化的深處。
而我,腦子裡面總是喜歡裝滿這些有趣卻無用的知識。把這些知識吃進腦子裡裡面再傳播出去讓我覺得很快樂。有的人呢,就是這樣,屬於天生的喜好,被根植在基因裡面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