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2018年只剩下不到一周了,很快又過元旦,很快又到1月11日,三年前在這個看似沒有什麼標誌性的日期,David Bowie悄咪咪地離開了地球,等大眾緩過神來,已經是幾小時後的事情了,就像正好放完了一部電影,人們不曾想著David Bowie也會有生命結束的那天,常年低調神秘的行動,淡化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
在一系列作品的渲染下,於粉絲來說他就像多年前《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裡的Thomas Jerome Newton,散發神秘氣息的貴族,似乎永遠不會變老,橫空出現的天才。Thomas的形象出現在1976年,正是David Bowie事業如日中天的時期,也是他最著名的紅髮時期。不過在開發自己紅髮風格之前,他和所有年輕的流行歌手一樣,在探尋原創風格中苦苦掙扎。
1947年1月8日,在英國布裡克斯敦,一個叫David Robert Jones的孩子出生了。 Jones家族的工薪階級生活還算順利,和所有普通男孩子一樣,David在家裡的安排下乖乖地上學,參加唱詩班跳舞班這樣的興趣活動。
他的音樂啟蒙是他爹Haywood Stenton Jones 某天帶回來的一張唱片,裡面有首歌叫「Tutti Frutti」(Little Richard),當時9歲的David Jones簡直如發現了新大陸,說「仿佛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我聽了下這首歌,額……很貓王。對於外行人來說就真的只是一首50年代的搖滾樂而已)。小David受到的第二次流行暴擊是看了貓王的「Hound Dog」舞步,明星夢的小火星閃現了。第二年小David就開始主動學尤克裡裡和鋼琴,還和小夥伴一起組了個噪音爵士團,在當地的童子軍裡算是異類的壞男孩,中二又有點酷。
小學後David直升了一所藝術中學,在那裡系統地接受了最初的藝術教育,包括設計音樂戲劇之類的。也是在中學時期,他同母異父的哥哥Terry Burns帶他進了現代爵士樂的坑。1961年,David讓他娘買了個薩克斯,拜了當時小有名氣的薩克斯演奏家Ronnie Ross為師。第二年,14歲的David因為心儀的女生和朋友George Underwood爭執,還被打了一拳左眼,這一打造就了今後他的個人標誌之一「金銀眼妖瞳」(其實是左眼被打傷後變成棕色,而右眼還是正常的銀藍色)。這麼看來George Underwood是上帝安插給David的第一個貴人,他後來也成為了David早期音樂事業上忠實的拍檔,參與了David最出名的幾張專輯設計。
同一年,David又和小夥伴包括妖瞳創造者George Underwood組了個叫「Konrads」的樂隊,這和以前的玩票不一樣了,它可是David要進攻樂壇的野心,也跟父母說了「我想要當明星」,雖然老母親早就想好了他中學畢業後就安排David去當個電工。Konrads組成後主要在當地的婚禮或者是什麼開張活動上表演,成員在4~8人浮動,沒什麼大進步,這當然不是David想要的。
不久他就離開了Konrads加入了另一個樂隊the King Bees。David很積極地給當時剛火起來的音樂製作人John Bloom寫了封信邀請他當the King Bees的經紀人「請助我們一臂之力,就像Brian Epstein對披頭四那樣(披頭四的經紀人),創造下一個百萬奇蹟吧」 (do for us what Brian Epstein has done for the Beatles—and make another million.),可惜John Bloom沒理他,但卻把他引薦給當時另一位更出名的音樂製作人Dick James的拍檔Leslie Conn。
Conn很快就接手the King Bees,主推了幾首David Jones的solo單曲,比如「Liza Jane」。但這個樂隊,無論曲風還是包裝,都明顯是披頭四的低級模仿,沒有突出的風格,所以賣得不怎樣。對此,David也很有情緒,尤其是他看不慣這個樂隊後面只會一味翻唱其他爵士歌手比如Howlin' Wolf和Willie Dixon的作品,不到一個月他又離開了the King Bees,加入了另一個樂隊the Mannish Boys。
對比the King Bees明朗歡快的流行曲風,the Mannish Boys就低沉平和許多,比較偏鄉村音樂和靈魂爵士。令人失望的是,David在籍期間翻唱Bobby Bland 的單曲「I Pity the Fool」並沒有成功,成績甚至還比不上「Liza Jane」。多年後的David曾回憶說:「那時候我還以為自己會是裡面的Mick Jagger(滾石樂隊的傳奇主唱)」。
在the Mannish Boys的再次碰壁後, David果斷又跳去另一個三人樂隊the Lower Third,但這個樂隊的風格很受當時當紅的另一個樂隊The Who的影響,David的曲風一下子又變成輕搖滾,他在the Lower Third期間只出過一首"You've Got a Habit of Leaving",按照「劇情」安排,這首歌果然不咋樣,David再一次失敗了。而這一次也磨盡了他對Leslie Conn的信任,出完這首歌后就和Conn結束了合約,籤了新的經紀人Ralph Horton,但保留在the Lower Third的籍位。
在Ralph Horton管理期間最大的功勞便是幫助了David向solo歌手轉型,但David同時還是加入了the Buzz和The Riot Squad。在the Buzz的David推出了「Do Anything You Say」,反響一如既往地渣,導致在The Riot Squad一首單曲都沒敢推。那時候的Dacid和Ralph Horton都心灰意冷,Ralph Horton後來介紹了 Ken Pitt接手了David的經紀人工作。
也是在那段時期,因為在美國同時期的流行搖滾樂隊The Monkees裡也有位名字發音相同的Davy Jones,為了要獨一無二,20歲的David Jones以19世紀美國著名的軍人James Bowie(也是阿拉莫之戰的上校,Bowie刀的命名者)為靈感,改了個影響了世界流行音樂史的名字-----David Bowie。但改名後的David還不是後來的妖媚的寶姨,他依舊在尋找風格的路上摸索著。
1967年4月,他又出了一首單曲「The Laughing Gnome」。這首歌深受當紅的英國演員兼歌手Anthony Newley輕喜劇風格的影響,非常超現實和卡通pop,講的是人類David和一個侏儒小精靈對話的故事。David歡快的歌聲穿插著侏儒精靈高八度的笑聲,聽起來有點詭異,這首歌收錄在他的首張同名個人專輯《David Bowie》裡。
奇怪的是,這張專輯並沒有延續侏儒小精靈的卡通pop,而是加入了其他風格各異的單曲。你能從這裡聽到披頭四,聽到Pink Floyd,,聽到搖滾,聽到鄉村民樂……仿佛就是一個填充了當時各種流行樂元素的大雜燴,不出意料,這張專輯又失敗了,20歲的David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隨後兩年裡都沒有進行過音樂創作。這張專輯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內行評價褒貶不一,貶當然在於模糊的風格,這其實也有當時經紀人Ken Pitt的一份責任,因為這個人正是想把David包裝成全能歌手。但也多虧了早期這些失敗的嘗試,讓David涉足了流行樂的各個領域,為他今後立體音樂的創作播下了種子。這張專輯裡面有些單曲在今天聽起來依舊很前衛,比如"Please Mr. Gravedigger",沒有任何音樂伴奏,只有雷雨聲背景和David原聲的吟唱,雷雨夜毛骨悚然的掘墓人之歌演繹地十分生動。
停戰樂壇的兩年正是David演藝生涯的第一個轉折點。在這段時間裡,他遇到了幫助他事業起飛的兩位重要的貴人,一位是他的戲劇老師Lindsay Kemp;另一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Angela Barnett。在妖孽Ziggy Stardust出現之前,David還只是個舞臺經驗生澀,外表和當時的新潮小青年無異的藝人。是Lindsay Kemp教會他舞臺表現和Angela Barnett鼓勵他跳出大眾的審美轉換造型。
1967年David開始跟著著名的戲劇家Lindsay Kemp學習舞蹈。對於這位恩師,走紅後的David讚不絕口:「他完全就是活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對我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從來就沒見過可以活得那麼戲劇性的人,簡直就是波西米亞範的代表!酷斃了!」在Kemp的調教下,David吸收力極強,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舞臺演員,為他今后豐富的舞臺創造力打下紮實的基礎。1968年Kemp帶著但是還是舞蹈演員的David參演了BBC一部電視劇的舞蹈鏡頭。
同組的還有Kemp的女徒弟Hermione Farthingale,兩個年輕人很快對上眼開始約會了,感情好到和另一個吉他手John Hutchinson組了個團。這個三人組在1968年9月~1969年初期間舉行了幾場小型音樂會,唱唱民樂輕搖滾,偶爾伴吟詩,演演默劇什麼的。
但好景不長,小兩口很快分手了,原因是女方為了一個角色跑去挪威,也搭上了跟那部戲的導演。和女友的分手再次讓David意志消沉,這段失敗的戀情留給他很深的後遺症,走紅後很多幾首作品都是以Hermione為靈感,比如「Letter to Hermione" 和 "Life on Mars?",還有「Where Are We Now?」的MV。David曾經設計了一款印著「Song of Norway」的T恤,那正是Hermione離開他去挪威拍的那部電影的題目。
分手後的那段日子裡,為了生計David接拍了些電影小角色和廣告,比如Lyons Maid的雪糕廣告。他還試鏡了雀巢的KitKat巧克力廣告,但落選了。在1969年2~3月之間,他加入了由Marc Bolan組成的二重唱樂隊Tyrannosaurus Rex,以第三位候補成員的身份表演在樂隊裡表演默劇。這支樂隊和David Bowie本人都成為後來Glam Rock潮流的經典代表,這裡的短暫合作應該也有相互影響。
1969年7月11日,也是在美國阿波羅號首次登月的前五天,David發布了被樂迷們奉為經典神作的單曲「Space Oddity」,趁著太空熱,這首歌很快躥上了英國單曲榜第五名,還被用作BBC宣傳登月的主題曲。感覺終於要火的節奏,利用這兩年演戲賺的積蓄,他又趁勢發布了第二張同名專輯「David Bowie」,奇怪的是,這張專輯的其他歌曲並沒有延續Space Oddity的主調,而是充滿和平和愛的嬉皮士民謠, 那時候的David造型依舊普通,無論曲風還是那一頭小捲毛,都被大眾拿來和當時美國著名的搖滾民謠歌手Bob Dylan做比較,刻意模仿的痕跡太重。果然,這張專輯並沒有像預期般成功。
再一次挫折讓David重新審視了自己單飛後的歌手事業。雖然"Space Oddity"獲得了短暫的成功,但那時候還是缺少一張標誌性的專輯和足夠的演出曝光機會。鬱郁不得志的David那一年遇到了第一任妻子Angela Barnett,不到一年就閃婚。Angela當時還是一名模特和演員,美國人直爽的性格和她獨特的時尚品味讓David著迷,也正是Angela這些優點幫助了David的事業,鼓勵他嘗試新的造型,激發他創造的靈感。
婚後的1970年,David邀請鼓手John Cambridge,貝斯吉他手Tony Visconti和電吉他手Mick Ronson組成了the Hype樂隊。和當時清一色牛仔褲T恤的長髮民謠樂隊不同的是,這支樂隊敢玩造型,每個成員都扮演一個角色,穿著大喇叭褲加闊袖花紋上衣之類的。
the Hype首秀的時候,David還穿了一雙及膝蓋的大長靴,整組非常有前衛和有舞臺感,比一年後才以Glam Look登臺的Marc Bolan還要早一年,在這其中有很多都是Angela的點子。不過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人們還是有點難消化這種花俏的樂隊和以重吉他為主的歌曲,所以這個樂隊一直沒取得什麼商業上的成功。加之後來David和鼓手Cambridge在創作上意見不合,換上了另一位Mick Woodmansey,這個樂隊一年後解散了。
雖然the Hype的成績讓人失望,但它間接為David今後事業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比如它促成了David和Mick Ronson的第一次合作。這位優秀的電吉他手後來成為火星蜘蛛的核心成員,是製作傳奇之作Ziggy Stardust的靈魂人物之一。
1970年,David彼時事業的第二個轉折點出現了。那時候的他剛經歷the Hype的失敗,「Space Oddity」的短暫成功沒有為他帶來太多關注, 他很害怕自己只能是曇花一現的流星,急需一位能幫助他找到定位和長久發展的幫手。籤約的唱片公司高層Olav Wyper向Tony Defries推薦了David,當時的Tony Defries已經是成功發掘出多位優秀歌手和音樂創作人的金牌經紀人了。接觸到David的時候他就堅信眼前這個看似瘦弱但不服輸的年輕人會成為大人物:「你想成為貓王嗎?我能幫你(You wanna be Elvis Presley? I can do that!)可以說沒有Tony Defries,就沒有今後的巨星Dacid Bowie。Tony Defries不但在金錢和物質上資助他,還幫助他拓展了事業市場。想要在音樂上獲得商業成功,必須先徵服美國人的心。所以改造David的第一站,就是把他送去美國。
1971年1~2月間,帶著第三張專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的宣傳,David去美國進行一次短暫的巡演。這張在1970年11月發行的奇怪專輯讓人摸不清風格,除了重口味的搖滾音樂外,引起大眾爭議的還有它的封面。穿著長裙,充滿女性陰柔氣質的David橫躺在沙發上,這在當時還保守的英國社會裡褒貶不一,甚至還有人在大街上用手指著David讓他滾。但在這張封面在美國卻獲得好評,David還保留這個造型接受了當地的媒體採訪和曝光。音樂雜誌《滾石》的評論家John Mendelsohns評論道:「真漂亮!美得就像舊時的Lauren Bacall (美國著名的女演員,模特)」這張專輯還是沒賺到錢,但卻是David首次在音樂作品上表達他雌雄同體的中性美學絕佳平臺。
這次美國之行收穫可謂豐盛。除了在紐約得到RCA的合約外(這家公司後來為製作《Ziggy Stardust》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還有美國當時自由多元化的創作環境為他提供了最初的實驗舞臺。他打進了以Andy Warhol和The Velete Underground為主的反主流先鋒文化圈,在那裡找到了在英國沒有的歸屬感。
在這期間,David對朋克之父Iggy Pop和The Velete Underground的主唱 Lou Reed非常崇拜和著迷,他細心地觀察和研究這兩位的舞台風格和作品,在紐約地下劇院多次的表演中不斷嘗試。
當時的美國搖滾界,非常流行女裝男穿的中性風格,恰恰對上了David的口味。這一切的融合都在進一步促成虛擬人物Ziggy Stardust的想法。
回到倫敦後,帶著對先鋒文化的迷戀,David繼續混圈子,當時他和一位19歲的年輕設計師Freddie Burretti走得挺近,於是有了個大膽的想法——把對音樂一竅不通的Freddie Burretti打造成一個搖滾明星。雖然已經覺得虛擬人物搖滾明星這條路可行,但保守點還是現在別人上試試看,畢竟調教一個新人要承擔的風險比直接改造自己要小很多。他教Freddie唱歌,和他組成一個叫Arnold Corns的樂隊,伴奏上除了David本身的吉他和鋼琴外,還有之前已經合作過的電吉他手Mick Ronson,貝斯手Trevor Bolder,鼓手Mick Woodmansey,Mark Carr-Pritchard是第三位負責演唱和吉他彈奏部分的人。而事實上,Freddie在正式發售的專輯裡並沒有多少演唱部分,他在樂隊最大的貢獻,是服裝設計上,他後來也設計了David在Ziggy Stardust時期的所有演出服。
Arnold Corns的很多單曲都被認為是後來《Ziggy Stardust》的半成品版本,不出所料這個樂隊沒幾個月就糊了,但卻更加堅定了David虛擬搖滾明星的想法。
在這期間為了生計,David不得不為其他歌手寫歌賺點外快,其中有一首《Oh,you pretty thing》的單曲賣給了流行歌手Peter Noone,意外地受歡迎。這首歌后來被重新收錄在David的第四張專輯《Hunky Dory》裡。
1971年11月發行的《Hunky Dory》被認為是David出道十年間積累的功底大爆發。經過十年的磨練消化,將以往迷茫,模糊和散亂統一成只有David才能唱出的世界觀,也是David創作風格開始成熟的一張標誌性的作品。這張專輯雖然因為缺乏宣傳沒有收到商業上的成功,卻是《Ziggy Stardust》之前的一次出色的彩排,「Space Oddity」那個太空怪才似乎又回來了~且慢!這還不過是預熱。
儘管《Hunky Dory》在英國和美國的業界都大受好評,經紀人Tony Defries卻並不想這張專輯太好,因為如果這張專輯一旦成為現象級作品,David就很難再轉型。而當時David的官方造型還是長髮披肩的嬉皮士形象,這並不是Tony Defries想要的標誌性的巨星形象。
從美國回到倫敦的時候,David就決心要創造一個「看起來像從火星來的」虛擬搖滾歌手。而Ziggy這個名字的來源很大可能是源自Iggy Pop,也有可能是來自David在酒吧餐巾上隨手寫的筆記。這個人物的形象直到1972年2月才正式和觀眾見面。在BBC的Old Grey Whistle Test節目上雖然唱的還是《Hunky Dory》專輯的歌,但David已經剪掉了那一頭拉斐爾長發,染成了紅色。
1972年6月,緊跟著《Hunky Dory》的腳步, 第五張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簡稱《Ziggy Stardust》終於發布,獲得了現象級的成功,那個頂著一頭紅髮,著裝怪異的Ziggy風靡國際。David終於成了Bowie,也成就了Ziggy Stardust。
David Bowie的演藝之路,沒有狗血,沒有僥倖,而是一步一腳印踏實走過來的。他極具目的性地規劃自己的的演藝事業,耗費了十年去實踐創作前所未有的原創形象,一開始他也不過是隨大流,被認為是天資平平的人,甚至為了迎合市場大眾的口味一度迷失了自己。他在紀錄片《分裂戲子》裡實在地說到,自己其實最喜歡的是爵士樂,只不過爵士樂對於他來說有點難度,玩搖滾還可以裝下樣子。不得不承認在音樂上他是個善於學習的模仿者,把模仿消化轉為自己的原創,玩出了前人未曾想過地立體音樂。敢把戲劇和搖滾樂結合成視覺藝術的,David Bowie是流行音樂史上的第一人。
大家只看到舞臺上那個創造力無限的天才,卻忽略了臺下那個苦苦掙扎努力了十年的年輕人。和你我一樣,他曾經也不過是追夢的少年。但很多少年追著追著,夢想不經意被丟掉了,而他卻一直追到了太空,追到了那個人們沒見過的世界。以一首《Lady Stardust》結束,獻給每個有夢想的年輕人~Ziggy still plays the gui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