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蟲吟
昆蟲學碩士
因為滅絕蚊子比上天下地難不知道多少唄。
傳統的防治方式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抗藥性,不但有生理上的抗藥性還出現了行為上的抗藥種群;比如在廣泛禁用DDT之後,由於其他殺蟲劑已經無法控制非洲疫區的蚊子,非洲又開始重新使用DDT。但是很快蚊子就進化出了在噴藥的時候起飛離開的行為。。。
現在理論上能夠滅絕蚊子的方法就是雄性不育技術了,通過大量釋放基因改造的雄性,讓該地區裡的雌性產生的後代都攜帶致死或者不育的基因。但實際上效果還很有限,因為野生型的蚊子很快會淹沒釋放出去的基因型。因此近年來蚊子的population biology得到了很大的關注,試圖理清不育釋放後蚊子種群的動態規律。
就算基因工程最終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滅絕蚊子依然遙遙無期。因為蚊子分布廣,種類繁多,並且寄主多樣,從人到貓狗老鼠、鳥、蜥蜴、烏龜、鱷魚應有盡有。還記得人類唯一戰勝過的疾病天花的特點嗎?「人類是唯一寄主」。並且一次耗時良久耗資巨大的基因工程防治活動,能控制一個種類就算大成功了。如果人類耗費很大代價滅絕了一種蚊子,結果就是另一種蚊子很快取代前者的位置——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了,一種蚊子種群數量下降了,結果只是換了一種蚊子上位。
蚊子的大規模防治是一項需要政府和全民積極參與的活動,需要社區積極配合清理垃圾汙水,正確噴灑藥物,乃至按指定釋放基因改造的蚊子;這就決定了全面滅絕蚊子的困難。來自蚊子的阻力可以靠科學研究解決,來自人的阻力就沒這麼簡單了。我自己做臭蟲的實地防治所以體會很深:臭蟲不難對付,難對付的是人。有的人家裡完全就是垃圾堆,臭氣燻天,有時候一張床上臭蟲數量可以達到幾千甚至更多,房間亂到無法噴藥。而這些人往往又是最不合作的,一見到防治人員,從罵街到鎖門的都有。一棟樓裡只要有這麼幾個人,那些生活習慣良好的居民也會反覆感染臭蟲。
蚊子防治也一樣,上半年剛聽過一個做蚊子的博士生的講座,考慮到蚊子的活動規律他採用在夜間給社區噴藥的方式。於是一個教授就問他:「你怎麼做到那個時間出門不被射殺的?」這還是在希望國(斜眼),更不要說印度、非洲這樣的蚊子重災區了。瘧疾重災區往往伴隨著貧困、毒品、戰亂等等,根本無法展開有效防治;政府缺乏有效行動,民眾也不配合,總不能指望幾個實驗室一批苦逼phD拯救世界吧。中國的義務教育已經做到這個程度了,種個轉基因作物都有這麼多人如喪考妣,要是大規模釋放轉基因蚊子那還得了?更不要說那些更不發達的瘧疾重災區了。
記得以前有篇文章討論蚊子的存在價值,說蚊子在生態系統中並不重要,滅絕了也沒關係。在寫這段答案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要說蚊子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那還真有:瘧疾等疾病的重災區往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如果沒有蚊子,人類對當地生態的破壞會加速不知道多少倍。。。可能蚊子就是大自然對人類採取的生物防治吧。當然,人的福祉是第一位的,所以對蚊子的防控始終是昆蟲學裡的大頭;但是目前蚊子滅絕的可能性依然很渺茫。
擴展閱讀:
說起最不招人待見的動物,蚊子可能是第一候選。這種昆蟲傳播瘧疾等可怕的疾病,導致每年近百萬人喪命。人人都在惡狠狠地想,要是沒有蚊子,世界會多麼美好。不過蚊子要是消失了,會不會導致不可逆轉的生態問題?你別說,也許還真不會。
更多內容來戳「閱讀原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