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艦隊Collection》7周年了。
在刷到鋪天蓋地賀圖的時候,我還處於一種夢遊狀態:一邊猜著今年遊戲裡的姑娘們會說些什麼賀詞,一邊無意識地輸入帳號、密碼。之後,畫面一轉,隨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臺詞「在曉的水平線上刻下勝利吧」再次出現,我才有點回過神。7年的時間說長不長,卻也已足以讓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步入大學——對於玩著頁遊的年輕人而言,人生又有幾個7年呢。
另一方面,對於已經不怎麼熱衷於打活動,但還時不時回去看看的我而言,一年一次聽著姑娘們熱情的祝賀與歡迎(尤其是年年帶點哭腔的榛名),還怪不好意思的。不知道在任由鎮守府長草的提督裡,有多少人會在若干個月,甚至若干年後再回到母港的時候,微妙地體會到所謂的「近鄉情更怯」。
一個2014年的夏天,一個超級北上(大人)的故事
關於遊戲
不再怎麼登錄遊戲的提督們棄坑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遊戲的方式實在消耗玩家的熱情。
《艦隊Collection》不是一個每天登錄後花十幾分鐘解完日常任務就可以下線的遊戲。相反,這7年來,它一直需要玩家花費大量精力來遠徵收資源,清理每日、每周、每月,外加一次性和活動限定的任務;艦娘的練級過程,更是需要手動出擊演習數千回。這數千回的出擊,伴隨著的是大量的資源消耗、艦娘疲勞帶來的命中與迴避的下降、受到損傷後入渠的時間,等等。
很少有提督可以做到專心地練級。老練的提督通常可以做到一邊看電影、打遊戲、寫論文,一邊用肌肉記憶下意識地操作練級過程,只不過這種無我般地一心二用,也或多或少伴隨著遊戲中最殘酷的風險——沉船。
《艦隊Collection》所謂的硬核,有相當一部分體現在沉船機制上。一般認為,如果非旗艦的艦娘在大破的狀態下繼續前進戰鬥,生命歸零時還沒有損害管制或女神等道具的保護,就會被判定為擊沉——玩家將永久失去她,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挽回。這種轟沉機制或多或少體現了遊戲製作人田中謙介的遊戲設計理念:「除了無可挽回的徹底失去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替代方法,可以讓玩家感受到那種失去的感覺。」
當然,艦娘沉船機制至今沒有一個百分百明晰的說法。時不時出現的中破沉船、聯合艦隊二隊旗艦沉船的都市傳說一直像陰影一般縈繞在各提督心頭。儘管一些問題可能是因為代碼的偶然差錯,但失去的艦娘卻不會再回來。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沒有活動時的長草期都累得像每天上班一樣,那麼活動時會天道酬勤輕鬆些嗎?答案是並不會。《艦隊Collection》的活動經常以高難度出名——當然,也因此更令人難忘。
對於一般玩家而言,一個《艦隊Collection》大型活動通常是這樣的:首先,運營方預告下次活動的日期。然後在活動開始的當日上午,遊戲開始停機維護,少部分玩家發現自己忘記了收遠徵和演習。
當日傍晚,運營方例行開始擠牙膏般一次一小段地公布具體活動,玩家間開始猜測活動內容,展開討論。當日夜晚,運營方通常會開始道歉(即所謂的「大變申」),說「對不起」,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會延遲開服。在此過程中,會有部分玩家拆包遊戲數據,解析新的艦娘、敵方陣容、新的裝備等。
當日夜晚或隔天凌晨,維護結束,開服,第一撥開荒玩家開始投入作戰,同時直播,與新老敵艦還有最老的朋友貓娘相遇;一般的玩家則開始上線收收遠徵,同時進入直播間看開荒玩家吃癟,自此活動正式開始。
接下來的一周裡,則是眾生相最精彩的部分:玩家會開始嘗試著攻略高難度海域;玩家會開始對道中的敵人重複庫伯勒·羅絲的5個階段,在面對哀傷與災難的時候——否認(普通敵人都會讓你大破這怎麼可能)、憤怒(為什麼Poi你又摔了)、討價還價(求求金龍魚爺爺或主任、各位門神,您讓我過了這地方吧)、抑鬱(……),最後雙眼無光地接受現實(資源快打空了,要不要切低難度做一條沒夢想的鹹魚算了……)。
玩家會開始截差一點斬殺Boss的圖貼到論壇、貼吧、QQ群,自嘲並溫暖人心;一部分受挫玩家為了道中不被勸退,會花費大量時間重複出擊低難度海域刷士氣值(即「刷閃」),以提高艦娘的命中迴避率,並開始覺得機械的刷閃過程比打活動都要快樂,但往往這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大批玩家會對遊戲製作人田中先生例行開噴,言辭充滿想像力,通常這伴隨著將QQ群頭像改為田中黑白相片的行為。
最後,各種攻略會逐漸出現並完善,部分玩家會發現自己有些關鍵船沒有練,或者悲傷地發現帶路船被貼了條。
Poi你又摔了:指口癖為「Poi」的艦娘夕立大破。為了避免大破進擊帶來的沉船風險,提督一般會選擇立刻回港下次再戰——當然,這也意味著本次出擊的徒勞無功,與有限資源的白白消耗。金龍魚爺爺、主任等稱謂:對敵方不同強力單位的尊稱。主任全名為「精神病院主任」,經常被安插在道中,造成大破勸退提督。被安插在Boss前一個點位(門神位)的主任曾是勸退噩夢。
貼條:又稱鎖船,《艦隊Collection》的一種活動機制。在高級難度情況下,被派往某活動海域的艦娘會被貼上這個海域的標籤,無法出擊其他活動海域。這個機制考驗的是艦隊出擊規劃及總體練度。
再之後,則是活動的後半階段。
相當多的玩家打通了海域,開始研究如何有效率地重複出擊某個戰鬥地點撈船(類似於獲得掉落)。這時伴隨著的,往往是群友撈到船後出貨的喜悅,以及群管理員的口球禁言套餐。同時,個別玩家會在撈船時,在疲勞和肌肉記憶作用下,下意識地將還沒有上鎖的、新獲得的限定船誤認為是重複船而手滑拆掉。
活動結束前的最後幾個小時,則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攻略完畢的提督們的死亡衝鋒時間。
不僅如此,大型活動又時常伴隨著待玩家探索的新機制,有的比較明顯,如陸航支援系統;有的則隱晦到需要大量玩家的重複對比實驗,如削甲和核爆。很少有遊戲機制會黑箱到這種地步,也很少有遊戲會如此依賴社交分享信息——可以說,沒有老提督或者攻略教學的情況下,新玩家幾乎寸步難行。而這種高壓下的協同合作的氛圍,讓提督們別有一番共患難的情誼。
2016年春,發在NGA論壇上的核爆記錄被轉到了外網上
當然,也不是每個玩家都能接受這種持續的高壓。在新手期飽受資源貧乏之苦,在成長期飽受練級和刁鑽前置任務的折磨,在活動期間受到勸退、斬殺未遂的精神汙染後,還要繼續絕望地信仰奇妙的,甚至荒謬的玄學進行撈船(如撈羅馬時看《羅馬假日》,撈雲龍時看《亮劍》等)。一次不漏地拿到到高難度作戰才有的甲章及稀有裝備、艦娘全圖鑑,是永遠懸在玩家面前的胡蘿蔔——也有玩家更願意稱其為兩條狗鏈。畢竟,哪怕全甲全船,也只會從現在持續到下次活動開始,短短的三四個月而已——嘗過的胡蘿蔔甜頭的玩家,就這樣被狗鏈拖向下次的辛勞。
而在辛勞之中,秘書艦們十人十色的報時、年年送的巧克力、每逢節日大量的特殊語音與季節限定新衣服等,配合著聲優的演繹,又都在撫慰著提督們的心靈。面對新艦娘的欣喜、對於老艦娘的羈絆、攻略高難度的成就感,時時刻刻與疲憊感一起在提督們的心中維持著動態平衡。某一天,一些提督們如同《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的歌詞一般,感受到了「突然消失的悸動」,就這樣漸漸降低了登入鎮守府的頻率。
衍生作品
當然,離開鎮守府,不代表對艦娘不再感興趣——厭倦了遊戲的玩家依然可以在同人漫畫中找回初心。自2013年艦娘進入熱門期開始,艦娘漫畫就開始爆發式增長,直到7年後的今天,官方和同人畫師們依然筆耕不輟。以下僅舉幾例,聊以懷念。
如今已然是知名乳業大師的比村奇石老師的「魔性之潮」系列
ユメのオワリ老師的「overQMR」系列
鶴龜老師的聯誼鎮守府短篇
ボンバーグレープ老師的鎮守府日常,傳說他其實是《男高日常》的作者
至今依然高產的Ido老師的海外艦日常系列
森永ミキ老師神乎其技的鎮守府酒吧題材漫畫《今宵もサルーテ》
還有一些因具有衝擊性而褒貶不一的作品,如ねことうふ老師的《六驅永遠好朋友》、MR. A老師的《貧民窟的曉》、スーパーまさら老師的《經驗人數眼鏡》、蛙山芳隆老師的小短篇集等。
蛙山老師的配圖小作文:漣醬喜歡的男孩子很愛自己的女朋友,完全沒有插足的空隙,只能作為那個男孩子的戀愛諮詢對象,努力嘻嘻哈哈地幫助對方來維持友誼。心碎的漣醬每次告別後都踏入夜街,為了消遣內心的寂寞而反覆與不知名的男人們約會。漣醬從那個男孩處收到的白色情人節回禮是便利店裡500日元就能買到的白巧克力,她將巧克力的包裝紙作為最重要的寶物保存著,每次感覺快撐不下去時就打開抽屜確認一下。漣醬越發厭惡這個樣子的自己,哭得幾近吐出來
即便是對於已經不再熱衷打活動的提督,這些作品仍然是極好的回憶與認識新艦娘的媒介。當然,媒介不僅只有漫畫,眾多的艦手書、MAD、MMD,甚至同人動畫(如《艦ほり!》),對很多提督而言都是瑰寶。
《艦ほり!》中的愛宕與加賀
相比溫馨歡快的同人動畫《艦ほり!》,以「3集沉如月,轉頭4集就在墳頭開Live」而聞名的官方動畫就不那麼受歡迎了。很多人可能還記得,當時有多少群紛紛將頭像換成如月遺像。但這不妨礙動畫的OP《海色》依然是一代PTSD名曲——作為2015年冬活戰艦水鬼和雙戰艦棲姬的三方會診的BGM,每次奏響都伴隨著敵方的嘶吼和我方的大破立繪。
艦船擬人化簡史
打個比方的話,《艦隊Collection》的出現就像是暴雨前的第一聲雷鳴,它本身既是文化傳承的結果,也是接下來一系列Clike作品的開端。
將船隻和女性聯繫起來的文化來源已久。在有些文化中,船上供奉女神或是偉大的凡人女性是一種傳統;從17世紀下半開始,即便是迷信「甲板上不可有女性,否則會遭到厄運」的水手們,也逐漸接受了雕刻成「睜著眼睛瞭望大海的」女性形象船首像。當然,這裡還有一種迷信就是,女性的胸部可以讓洶湧的大海平靜下來……
這種文化同樣也體現在人們的話語中。將船隻的語法性別設定為女性或陰性,抑或在沒有語法性別的語言中,使用代詞「她」而不是「他」或「它」來稱呼船隻,都是很常見的情況。
當然,船隻和女性的綁定也不是絕對的。如波蘭語提及艦船時依然使用陽性;在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雙方宣傳畫裡的艦船也以男性的形象出場。
日方宣傳圖
俄方宣傳圖(白底藍叉旗為黑海艦隊旗幟)
再之後就到了1930年代,日本海軍內部流傳的艦內新聞中情況起了變化。對於當時娛樂手段極其缺乏,幾乎和外界隔絕的船員而言,艦內新聞是稀有的娛樂手段和情報源。
在1934年愛宕號的艦內新聞裡,愛宕號的萌化形象「アタ子」和另一艘艦船高雄號的男性形象「タカ夫」出現了。考慮到就算投稿了艦內新聞,其發行也要通過上級軍官的審查,這種形象大概還挺受上級認可的……
1934年,在《愛宕新聞》中出現的愛宕、高雄萌化形象,アタ子與タカ夫
80年後《艦隊Collection》中的愛宕和高雄
大概是受到了愛宕號的啟發,其他艦上的畫師們也不甘落後。1937年,榛名號的艦內新聞上出現了榛名的形象,相比愛宕的簡筆畫,這位榛名可以說精緻了許多。
榛名新聞
榛名新聞與《艦隊Collection》中的榛名對比
不過要說精緻,還是要歸到豪華郵輪的宣傳海報上。相比起上述僅在小範圍內流行的同人水準的萌化作品,當時從法國留學歸來的著名畫師小磯良平所作的客船三姐妹,可謂與客船豪華程度相匹配的精緻商業海報了。
小磯良平所作宣傳畫,日本當時三大豪華客船新田丸、八幡丸和春日丸的擬人化
《艦隊Collection》中的春日丸
不難看出,相比80年前的擬人化作品,《艦隊Collection》的角色都加了相當多強調其身份的艦裝,從艦炮甲板到飛機等等。從小磯良平宣傳畫中僅使用扇子作為身份標識,到《艦隊Collection》的兵裝加少女,中間過程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就涉及到了與家喻戶曉的高達萌化版相關的MS少女。
1980年11月27日發售的《月刊OUT》1981年1月號附送的海報中央,站著一位以傳說巨神イデオン為原型的紅衣萌化少女,其服飾已然不再是普通的便服。吾妻ひでお描繪的這位少女,便是MS少女的先驅(儘管她並不屬於「高達」系列)。
當年的海報
放大的細節
1982年7月1日發行的《月刊アニメック》25號上,出現了一位身著高達裝備的少女,她的作者就是後來製作了相當有名的「美少女夢工廠」系列的赤井孝美。
一個月後的《模型情報》上,常年為這本雜誌投稿的讀者杉原昌子投稿了身著高達裝備的少女。1984年5月的時候,杉原昌子原案的高達少女模型開始發售,這也是MS少女這一名詞的首次出現(MS是指「Mobile Suit」,機動裝備)。
MS少女的發揚光大則要歸功於明貴美加。在1987年的《モデルグラフィックス》(Model Graphix)雜誌的一角,明貴美加執筆的「本月的MS少女」欄目開始興辦起來了。
高達裝備的少女
《模型情報》上的投稿
明貴美加執筆的「本月的MS少女」
之所以說MS少女和艦船擬人關係緊密,原因也在此——《モデルグラフィックス》雜誌在1995年開創了一個明確指向艦船擬人的新欄目「本月的大艦巨炮少女」。不同於「本月MS」,「本月大艦巨炮」是面朝讀者進行徵稿的。
至此,少女身著兵器的設定基本成型,且越來越熱門。2001年,中裡融司的架空小說《軍艦越後の生涯》發表了。儘管在此之前也有將兵器的核心與少女聯繫起來的概念,但《軍艦越後の生涯》是首個明確將艦船的「船魂」與少女結合的作品,這個設定日後也成了《艦隊Collection》的核心世界觀之一。
P站ID為「近衞騎兵」的用戶在1997年給「本月的大艦巨炮少女」欄目的投稿
2000年左右,在2ch匿名討論版的成人分版Pink討論版上,出現了大量兵裝少女的同人圖。為了收集總結這些圖片,2002年,「制服兵器兵站局」這個類維基的插畫網站應運而生,接受一切軍武擬人化的繪畫。這個聚集了才華和妄想的網站就像是當年的維也納……《強襲魔女》《少女與戰車》以及《艦隊Collection》中大鳳歐根等角色的原案畫師島田文金,《艦隊Collection》中雲龍型、千歲型等角色原案畫師くーろくろ,《艦隊Collection》中Zara姐妹等角色原案畫師じじ,《鋼鐵少女》和《艦隊Collection》中弗萊徹、休斯敦等角色的原案畫師ZECO等人,都曾在這個網站上投過稿。
與同人界的「制服兵器兵站局」並駕齊驅,對萌化兵器做出重大貢獻的則是《MC☆あくしず》雜誌。它作為《MILITARY CLASSICS》雜誌的子刊於2006年創刊、至今仍然活躍。
《MC☆あくしず》創刊號,封面畫師依然是島田文金
2007年,商業軍武擬人遊戲《萌え萌え2次大戦(略)》在PC平臺發售。作為早年的商業化軍武擬人遊戲,它的一些系統表現已經經常能在今天看到——比如受到重傷衣服就會變得破破爛爛、巨大化的兵裝少女站起來和樓一樣高(當然挨打破衣和巨大化也有各自先驅,此處按下不表)。它與《MC☆あくしず》一起,讓業界看到了商業化軍武擬人遊戲的可行性。
再之後,就是我們熟悉的Ark Performance所作的《蒼藍鋼鐵的琶音》和皇宇所作的《鋼鐵少女》等作品了,前者和《艦隊Collection》還曾經聯動過。
《萌え萌え2次大戦(略)》的大破立繪
《艦隊Collection》與Clike
在日本,《艦隊Collection》的文化傳播不止於線上。無論是如今已然常見的與各種餐飲店的聯動,還是遊樂園、音樂會、舞臺劇,甚至巴士上的廣播,都可以看出田中謙介對線下活動的熱衷。這種線上線下的活動受歡迎度又反過來證明了脫離遊戲本身的《艦隊Collection》文化的魅力。素不相識的提督間同去居酒屋聚會,聊起當年活動的種種,也並非罕見之事。
國內雖然沒有各種官方線下活動,但論壇、貼吧、同人維基等網站與社交軟體也是提督間交流的媒介,而且異常熱門,熱門到甚至於你從來沒玩過《艦隊Collection》、沒逛過NGA論壇,也可能聽說過ywwuyi、見過柚木ガオ筆下的小北方表情包,或者還模糊記得70萬買個艦娘貼吧的傳聞。
線下活動「深海大サーカス」合影
柚木ガオ筆下的小北方
2014年之後,受到《艦隊Collection》啟發的遊戲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相似度從只繼承玩法到連立繪簡單改兩筆就照搬不一而足。僅從玩法上說,《艦隊Collection》的確造出了Clike這一後勤遊戲模式——一般認為,所謂Clike的核心是遠徵與任務所獲得的資源基本上承擔了體力和抽卡材料的全部職能,所有卡牌與裝備都不需要課金就能獲取。
當然,這一般意味著兩點:一、《艦隊Collection》需要課金的地方很少,基本上需要花費的只有船位上限、修理槽和提升等級上限用的戒指;二、相對的,需要以「肝」代課,畢竟其他地方的課金收益極低。
實際上,嚴格繼承了這套以「肝」代課系統的遊戲相對少見,畢竟這對運營來說意味著幾乎沒有課金、抽卡的收入。如《少女前線》繼承了4項資源和建造修復等系統,但在皮膚獲取上採用了課金、抽卡模式;越來越火的《碧藍航線》則看出《艦隊Collection》受歡迎的核心可能並不是那套嚴苛的後勤與戰鬥系統,轉而採用了簡化了後勤模式,採用了彈幕遊戲作為戰鬥玩法——這就讓它很難被稱為Clike了(當然,對多數玩家講這是好事)。
但對於一些提督而言,Clike的核心精神除了後勤遊戲、高難度外,可能還有一點:角色的「稀有度」並不與強度、出場頻率強相關,甚至與獲取難度也沒什麼相關性。對於前者而言,在《艦隊Collection》獨有的機制的作用下(如任務需求特定船隻,活動海域需要特定船帶路,以及鎖船、戰鬥支援、資源消耗等),高難度海域中會有至少一半的船發揮自己的作用;火力和雷裝數一數二的船更是可以輕鬆獲取。對於後者而言,一個銀底的驅逐也可以讓臉不好的提督撈空幾十萬油……
這種系統,也是很多提督對艦娘感情深的原因之一。相當多的抽卡遊戲中,玩家因為強度而幾乎只用高稀有度的角色,低稀有度的角色幾乎沒有出場機會——這樣一來,除卻個別立繪討喜的角色,容易獲得的低稀有度角色對於玩家而言就顯得無足輕重起來,也因此成了「沒人愛的孩子」。
結語:獻給《艦隊Collection》7周年與提督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開始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後勤和建造抽卡遊戲。你開始關心每一個姑娘。你開始留意她們說的話,她們在戰鬥之外的樣子。
的確,很多人說,不過是數據嘛,伺服器一停就煙消雲散的東西。但是你覺得,或者相信,並非如此。你的姑娘們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你這些年來投入的情感。她們和你的過去交織在了一起;她們是你的一部分。
沒有投入感情的玩家可以為了效率選擇棄子戰術,可以選擇沉船煉鋼。但是你不會。沉掉的不止是船。你會失落。你知道,你再撈起,再造出的,不是原來的那個她。你確信投入的感情越多,回報的感情越多。僅此而已。沒有投入感情的玩家們,當然沒有什麼錯誤的地方,只不過從中得到的快樂,也少了很多罷了。
你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你也知道,她們活過的證明在哪裡。
最後,你閉上眼睛。你想著你的初始艦站在最前面,你想說什麼又忍住了。她們在你想像的光中笑著等你歸來。
嗨呀,都矯情到這了,您不回鎮守府看看嗎?
《艦隊Collection》七周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