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倒上洗衣粉,然後再搓洗,懂了嗎?"吃過晚飯後,我決定將兩件襯衫手洗。女兒看到我做"手工活"頓時來了興趣,表示要幫我洗衣服。看她認真的模樣,我告訴她洗衣服的步驟後,便去洗刷碗碟。
"媽媽,你快來!我怎麼洗不乾淨呀!",走過去一看,原來她將洗衣粉倒在了手上,只用手在衣服上擦拭。我笑道:"你還是沒有理解媽媽的話,洗衣粉倒在衣服上,然後搓洗衣服呀!"
依稀記得學生時期,無論數學老師如何解釋,我始終無法理解各種公式。老師便說我"你那個腦子能不能動一動呀?"之後又批評我沒有專心聽講。如今晉升為家長,看到孩子"直行道"一般的理解能力,也體會到了老師當時的心情。
有些孩子"腦洞大開",總是會誤解父母的各種指令。自家寶貝理解能力差,很多家長都會不耐煩地訓斥:"你到底有沒有帶腦子!"我們不妨思考:為什麼孩子理解能力差呢?
孩子理解能力較差,並非是家長口中的"一根筋",主要是這3個原因導致。
第一個原因:理解的角度不同。
散文家蘭姆曾說:你可以從別人那裡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須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
每個人由於生活環境和認知範疇的差異,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比如一車水果因翻車被毀,商人會考慮這次成本損失;醫生會思考司機是否受傷;同行會思考為何會翻車。同樣,孩子由於認知局限,對一件事的理解角度也各不相同。
尤其是一些生活技能,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獨立嘗試,很難掌握其中的訣竅。就像我對女兒所說的"倒洗衣粉",她不知道是倒在手中還是衣服上。
第二個原因:注意力沒有集中。
對於一些實踐性和邏輯思維的知識,需要全神貫注,如此才能清楚理解。有些孩子專注力較差,課堂上容易開小差,被外界各種因素轉移注意力。再次聽講時,老師已經講到了下一知識點。錯過了知識的"灌輸",自然也就無法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
在家中也是如此,他們和父母相處得較為隨意,聽從父母指令時心不在焉。等到家長離開,他們獨自完成時,又記不起其中的細節,自然會做出各種"一根筋"之事。
第三個原因:父母和老師講得過於抽象。
有些孩子對於抽象的事物,無法進行深入想像,便難以理解父母或老師講的知識。尤其是口述某件事情,他們在腦中無法想像出畫面和操作步驟,也就很難理解。比如父母讓他們嘗試整理房間,目標是"整理到你感覺舒服的程度"。
但這種目標對孩子來講過於抽象,他們沒有"舒服"的標準,便會按照自己的感覺行事。結果往往是隨意收拾便可,地上的垃圾也忽略不計。
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孩子,父母要如何引導呢?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引導他們全方位思考。
遇到一件事情時,孩子的思維很容易受到約束,思考的角度也比較片面。家長可以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做出全面客觀地分析,再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我女兒洗衣服操作不規範,我可以問:"你覺得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洗得乾淨?想想我是如何洗衣服的。"
她會腦海中回憶我的操作流程,從而思考兩者的不同,再進行完善。養成了全面思考的能力,他們的理解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第二個方法:提高他們的專注力。
作家村上春樹曾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睜著雙眼卻什麼也看不見。
對一件事全身心投入,才能提高學習和做事效率。理解能力和專注程度為正比,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充分理解指令或是知識。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利用畫畫、看書、臨摹、玩積木等娛樂方式,培養他們的專注力。
對孩子下達指令,要站在他身前仔細表述,詢問他"有沒有明白"。等他們完全理解之後,再進行實踐。學習、做事能夠投入十分的專注力,大腦才能充分吸收知識點。
第三個方法:用直觀的方式解釋。
孩子的思維和認知受限,對於略微深奧複雜的知識也難以理解。和他們交談時,可以用直觀的方式,或是親自做示範。有了"學習案例",他們才能理解知識、技能。像是拖地、整理房間、洗衣服等生活技能,可以先示範兩遍,再讓孩子嘗試。
也不要頻繁在一旁指點,讓他們自行理解,通過獨立思考完善步驟。長期如此,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會顯著提高。
寄語:理解力好似吸收知識的大門,對某件事情徹底理解,才能夠將其"納入腦中"。這便是學以致用,家長要培養他們擴散思維,學會從各種角度思考問題。你家寶貝的理解能力如何?是否會"腦洞大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