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 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中的、 影響最為深遠的傳統節 日之一 。 它寄託著世代國人盼望團 圓的願望 , 承載著厚重的思 鄉思親的真情 。 十二度圓 皆好看 , 其中圓極是中秋 。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 , 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 . 中秋節的別 稱眾多。
因節期在八 月十五 , 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 , 所以俗稱八月節 、 八 月半、 八月會 . 因中秋節 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 「 月」 進行的 , 所以又俗稱 月節 、 追月節、 玩月節、 拜月節 . 又 因為傳說唐明皇 在這一天夜遊 月宮 , 於是便稱 中秋為月夕 。 由於此夜月亮圓滿 , 象徵團圓 , 因此回娘家的媳婦在這一 天必須返回夫家 , 以寓圓滿 、 吉慶之意 , 故又稱為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的月亮對於中國人來講有著文化意象,每一種月像都傳達了人的一種情感。
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 , 大多數都是圍繞著月亮進行的 。 今時明月照 古人 , 可是人們對同一 明月的 情感表達卻隨著歲月流轉而逐漸發生 了變化 , 當單純的祭月被取代後 , 月亮成為人們且祭且賞的對象 , 而且賞的成分明顯更多 , 此時 , 那輪明月再也不是遙不可及 , 高高在上 , 而是成為人們心靈的一個最可信賴的憑依 , 在她的清輝籠罩下 , 世俗中人酣暢淋漓地揮灑著 自己的樂與悲。
1.人月雙 圓 : 閡家歡採喜意濃 天上月圓 , 地上人回 , 「 花好月圓人團聚」 乃是中國人最嚮往和最珍貴的人間美景。 看著天上的圓月 , 就 自然聯想到人間的團圓 . 這一天 , 已經結婚的女兒一定要返回夫家 , 以喻團圓之意 , 「 其有婦歸寧者 , 是 日必返夫家, 日團回節也」 (明 · 劉侗、 於奕正 * ( ( 京景物略》)。 民間有 「 寧留女一秋 , 不留女中秋」 的說法。 無論平時親人是否分隔兩地 , 但只要這一天 , 家人團回、 親友團聚 , 共享天倫之樂 , 人們就會感 到格外的滿足 與歡暢。 中秋之夜 , 一家大小選取月照最佳處 , 先擺上時令瓜果及糕點等供品 , 焚香祭 拜月神 , 求月神幫助 自己實現心願 。 繼而 , 大家邊吃邊聊 , 當然 , 長輩們也會指點著明月 , 向兒孫講 述嫦娥奔 月、 吳剛伐桂、 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 這其間 , 或許還會穿插吟詩作對 , 制謎猜謎等活動 . 豐子愷先生在 《憶兒時》 一文中 , 深情地回憶了中秋節與父親在一起吃蟹的場景。 蟹的滋味固然鮮美 , 但真正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圍坐一起吃蟹的人 、 一起吃蟹的場景以及吃蟹時的心情。
2月圓人缺 : 觸景傷 情思無邊 天若有情天亦老 , 月如無恨月常圓 。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 月亮終於出現最圓滿時刻 , 可地上的人 兒卻不團圓 , 此時 , 月亮的圓滿非但不能讓人感覺滿意和充實 , 反而更易勾起人的無限離別意。
在家 的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和朋友 , 不知他們是否安康。 宋代蘇軾的 《水調歌頭》 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他 (生活於宋代 , 生卒年不詳 ) 的 《若溪 漁隱叢話》 給予高度評價 : 「 中秋詞 自東坡 《水調歌頭》 一出 , 餘詞盡廢。 」 在這首詞中 , 不僅有對秋 月的吟詠 ,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 不知天上宮闊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 又 恐瓊樓玉 宇 , 高處不勝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間! 轉朱 閣 , 低綺戶 , 照無眠 。 不應有恨 , 何事長 向別時圓? 」 更有對弟弟子 由的深切思念 , 熱烈希望和美好祝願。 「 人有悲歡離合 , 月有陰晴圓缺 , 此事古難全。 但 願人長久 , 千裡共撣娟 . 」 詞中表達出的手足情深令人感動不已。 與此同時 , 身在異鄉的人更是惆悵萬端 , 思鄉 、 思親、 感懷身世的愁緒在中秋夜格外強烈。 在人們的心中 , 月亮和故鄉是聯繫在一起的。 「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 、 「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是遊子思鄉的最好表達。 現代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 《月是故鄉明》 的文章中通過月亮表達了濃濃思鄉之情 , 「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 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 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
3中秋月: 天人合一和 團滿 心理的映封 一輪迴月 , 之所以會令人們又喜又 悲 , 愁腸百結 , 實是中國人的民族信仰使然 。 在中國人的傳統 思維方式 中, 天人合一信仰 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 中國古人相信 , 天上的某種現象印證著人世間的某 種現象 , 二者遙相呼應。 月亮的陰晴圓缺 , 恰好契合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人生 際遇 , 因此 , 當天空 高高懸掛一輪 圓圓月亮的時候 , 人們滿心祈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美滿如意。 與此同時 , 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中 , 對 「 圓」 (圓滿 ) 的期待又格外地強烈 。 因為 「 圓」 代表了圓滿 、 周全和完備。 對「 圓」 的期待就意味著天地萬物都呈現出一種圓滿美好的和諧狀態。 在這樣的心理期待中, 八 月十五的月亮作為一年之中最圓滿的時刻 , 就特別令中國人感到滿意和滿足 。 正由於此 , 月光下的中秋成為中華民 族生活中一種特定的認同、 溝通和凝聚的方式 , 在這種方式 中 , 即使人們相隔千萬裡 , 甚至遠到天涯海角 , 但是卻能清楚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和吸 引。 人與人之 間、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情慷通過節 日的橋梁而得以盡情的診釋。 因此 , 以月亮為 「 符號 」 的中秋會成 為中國人全民族的節日。
中秋月 , 一方面 , 它融合了聚合與分散 , 團圓與思鄉, 圓滿與缺憾的重 重矛底 另一方面 , 於此矛盾的心緒中 , 回月又引發了人們強 烈的共同期許— 團圓 與和諧 : 生活安定 、 事業 和順 、 家庭和美、 天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