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半島侏羅紀海岸的地質特徵,如同2001年已經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英國侏羅紀海岸,同樣承載了地球從晚三疊紀到早白堊紀、一億多年地球演化的歷史。不論化石的發現,還是火山地質構造特徵,大鵬半島侏羅紀海岸比較英國侏羅紀海岸都毫不遜色。這裡還是地球上最早開花的地方,而且大鵬半島侏羅紀海岸火山地質構造比較英國侏羅紀海岸保留下更多火山爆發特徵,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美、最壯觀的侏羅紀海岸。」日前,深圳市大鵬新區侏羅紀研究會執行會長、地質學者段維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時呼籲,深圳應該儘早重視對大鵬半島侏羅紀海岸的研究和保護,深圳的侏羅紀海岸完全有條件申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深圳東部大海中的島嶼和礁石基本上都是火山噴發冷凝而成,是非常優質的旅遊資源
段維進一步做出大膽推斷,早侏羅紀時期古深圳地區水草豐美,這裡曾經是恐龍的故鄉,在這裡發現恐龍化石在理論上完全有可能。
10年來,段維一直致力於大鵬半島的地質研究和考察,走遍了大鵬半島的山山水水,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2006年六、七月份,段維在尋找火山遺址的過程中,在水頭沙英管嶺的山腳下發現了一批完整的植物化石,其中一塊整體形態像一個卵圓形即將綻放的花朵,拳頭般大小的一個「花」樣的化石,清晰可見,栩栩如生。200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吳向午教授和楊小菊博士專門從南京到深圳對這朵本內蘇鐵「花」進行鑑定。
這塊大石頭就是海底巖漿冷凝而成的
「深圳第一花(Williamsoniella)」一經確認,立即引起了國際科學界、地質古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紛至沓來。隨後又有中法多位資深學者參與鑑定研究。他們結合廣東金雞組剖面底部煤系屬晚三疊紀至早侏羅世沉積的研究結果,推斷這朵「花」的年齡為2億歲,按確鑿科學依據,「深圳第一花」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品相最完美的植物花朵化石。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教授弗郎西斯·胡博(Francis Hube)先生在深入鑑賞考察後論述:「深圳花化石,在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都會是鎮館之寶!」
深圳的排牙山山勢險峻,山頂的巖石像牙齒一樣,是典型的火山巖漿噴發分層堆積而成
隨著國內外科學家對「深圳第一花」的認定,眾多科學家親臨現場考察,他們考察發現,深圳大鵬半島,尤其是水頭沙英管嶺海岸、東西湧海岸線具有非常典型和完美的火山地質構造特徵,其廣泛分布的火山穹丘、火山錐、古火山口、火山石泡流紋巖等,像一本可讀的天書,真實記錄下了我國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動演化的歷史。正是古深圳火山猛烈噴發,抬升起了梧桐山、七娘山等高山。
中法科學家在大鵬進行地質考察
截至目前,大鵬新區侏羅紀研究會聯袂國內外地質學家,已在深圳大鵬侏羅紀海岸發現15屬植物化石,6屬11種海生生物化石、陶化海生生物化石。
段維拿著一塊海螺模樣的化石告訴記者,這種化石在國際地質古生物學界叫「香港菊石」,因為是香港的學者最先發現和研究的。其實香港學者研究的化石也是從大鵬半島採集的。發現「深圳第一花」的地方叫英管嶺,名稱由來就是因為英國殖民者曾經往這邊偷偷運送界碑,妄圖長期霸佔這裡寶貴的資源,造成這裡是港英政府管轄區域的實事。「我在查考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港英政府出於長期佔領的目的,故意將香港的地質年代與中國深圳地區區別開來,比如說在兩地的火山演化論述上,就有意將深港火山年代做了一千多萬年的差異化處理。事實上深圳和香港地區根本上就屬於一個地質板塊。」
這個地質界叫「香港菊石」的化石其實是在深圳大鵬發現的
段維說,國際科學界論述本內蘇鐵一方面是中生代開花植物,其本身長期也是植食恐龍的主要食物。不論現在七娘山,還是梧桐山,都有很多蕨類等裸子植物,這些都曾經是恐龍的食物。他由此大膽推斷,「古深圳在遠古時代就是恐龍的故鄉,在這裡發現恐龍化石等遺蹟完全是可能的!」
這樣的石門洞是侏羅紀海岸的特色之一
他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有關部門儘早儘快把深圳大鵬半島的侏羅紀海岸的保護和研究開展起來。深圳的侏羅紀海岸俯瞰廣闊的南中國海,面臨浩瀚的太平洋,不論「深圳第一花」美麗綻放兩億年,還是侏羅紀海岸山海甲天下,都將很好地配合深圳文化立市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