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翻·VIEW】是芥末翻在周三推出的全新版塊,旨在向讀者推出最新的全球熱點教育資訊、教育相關人士的重要觀點。VIEW全球教育,體驗精彩視野!
文章一:Why Google Maps-not Netflix or Amazon-Points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作者:Michael B. Horn. 譯者:冷露. 編輯:爾瑞.
引語: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未來教育的想像與探索。此篇文章中,作者大膽假設可以用一張地圖對未來的教育進行建模。
相關背景知識
Google Maps模式的教育。指的是能夠及時定位學習者的位置並提供不同的路線以達到目的地,谷歌地圖能夠基於經緯度輕鬆找到使用者的所在地。Netflix和Amazon模式的教育。指的是平臺能夠依靠大數據及時將適合的學習方式推送至各個學習者,來源於Netflix此類網站能夠通過你看了什麼猜測你的喜好,從而推薦你喜歡的同類產品。Netflix:美國流媒體巨頭,世界最大的收費視頻網站。
一、為什麼要用「谷歌地圖」指向教育的未來?而不是網飛(Netflix)或亞馬遜(Amazon)
(1)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於數據的個性化推薦不足以cover未來整個教育體系
多年來,教育技術愛好者們一直在等待著「亞馬遜教育」或「網飛教育」(Netflix)的到來。他們所期待的實質上是一個可以利用大數據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的平臺,能夠在恰當的時間為每個學習者提供正確的學習指導。這一期望根源於網飛自身的觀影平臺給用戶提供的個性化推薦,它通過用戶所觀看過的內容「了解」其觀影偏好,從而根據其他具有相似觀影模式的人,給用戶推薦最對胃口的節目和影片(通常都是用戶自身很難被發現的內容)。同樣的,亞馬遜也能基於客戶所搜索和購買的產品或者是基於其他具有相同喜好的人的瀏覽歷史記錄,為客戶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產品。但以適應性學習為主打的美國教育公司也並沒有迴避這種類比說法,還常常以「提供學習服務的Netflix」自居。
然而,這種類比逐漸浮現出了不少缺陷。首先,確定教育過程中「正確的」下一步,遠比推薦一部電影或一個產品要複雜得多。要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需要了解的東西有一大堆: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長時記憶的內容、工作記憶的能力以及其學習的目標。而且在學校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態度和專注程度。比如,學生的睡眠質量、飲食和鍛鍊的情況、社交和情緒狀態等等。
因此,教學類平臺要想給學習者提供準確的個性化指導,專注於開發單一的學科(比如數學)可能才行得通。畢竟一個產品所涉及的範圍越廣,就越難把它做好。此外,在幫助課程開發人員將學習者的多變性考慮在內,並協助教師更好地為每個學生服務方面,數位承諾的學習者定位系統 (Digital Promise’sLearner Positioning Systems)可能更適合這類工作。
此外,網飛和亞馬遜的個性化推薦還經常犯錯。部分原因在於大數據自身的局限性。畢竟數據具有回顧性的特質,側重於關注已有的事實。雖然數據可以用來協助了解某人,定位到其之後想要的東西,但它卻不善於推斷因果關係,也無法去理解不斷變化的環境。在網飛或亞馬遜平臺上,對個性化推薦的錯誤,我們傾向於容忍它甚至去享受它,因為我們根據其個性化推薦所做出的決定不需要承擔什麼風險,但教育就不一樣了。
(2)那麼,可否換一種思路,不把大數據作用在人身上,而是用數據分析多種路徑供人去選擇?
與其把未來的教育比喻為網飛或亞馬遜,不如來看些更好的類比,比如Gooru。 Gooru(https://gooru.org/welcome/)是一家非營利的組織,它打造了一款免費的在線工具,名為學習導航,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以幫助其實現學習目標。它的創始人普拉薩德拉姆(Prasad Ram)認為,目前的教育所需要的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谷歌地圖的教育方式。
他所指的是在一開始就「定位學習者」的學習類服務,即在為學習者實現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提出建議之前,了解學習者相對於其學習目標的位置。除此以外,基於學習者自身的學習行為和需求,再同時納入其它可能的學習路徑——這正如一旦谷歌地圖獲取了你的定位,就可以為你推薦數條到達目的地的路線,並根據你實時前進的動態來調整當下的最佳路線。
當然,谷歌地圖自身所具備的優勢是可以根據兩個數據點(緯度和經度)來做出定位。但要確定某一學習者的所處的學習位置,則要複雜得多。這就是為什麼Gooru開發了所謂的「天際線」——學習者所掌握的與特定主題相關的知識、技能、性格的一系列數據點。
「谷歌地圖」的類比說法也未能免遭批評。長期教育技術企業家、Amplify現任執行長拉裡伯格(Larry Berger)最近寫道:「我們並沒有將孩子準確定位到學習地圖上的測量方式。現有測量方法的解析度不夠高,無法檢測到孩子接下來應該學習的東西。我們目前的精確度就像谷歌地圖試圖使用GPS系統來指導你今晚回家,而GPS系統除了知道你的位置與馬裡蘭州或維吉尼亞州的位置高度相關,其他一無所知。」
這也許是事實,但Ram的觀點是,沒有填寫出地圖的所有部分也是可以的,因為教師和學習標準可以幫助學生確定他們需要掌握的目標,然後再由學生自行找出學習的最佳路徑。通過充分利用包括課題、展示文稿、文章以及其他的證明等更全面的學習數據,可以實時定位學習者,然後找到他們所處的相對於其學習目標的位置。當學習者被定位之後,數字教學平臺可以基於其他已經達成相同學習目標的人所使用過的其他途徑,利用大數據找出幫助學習者實現其目標的最佳路徑。此外,學習平臺還可以通過收集這些數據,評估適合於該路徑的線上與線下多種學習活動的效果和可能性。換句話說,它不需要使用大數據來評估學習者本身,而是評估其採用的不同的學習路徑。
正確認識和使用大數據,而不是把它奉為是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藥,這將是教育技術領域的一大進步。Gooru對谷歌地圖的類比,相對於對網飛或亞馬遜的類比,似乎是一種更有效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方式,同時也為圍繞技術如何幫助到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這一話題提供了指導。
二、說真的,這樣的想法能實現麼?
文章2:The Maps for Learning Don't Exist Yet. 作者:Larry Berger. 譯者:辛巴. 編輯:爾瑞.
當然這個話題也引發了一定爭議。正如上文提到的Amlify,一家與教育工作者合作為學生提供有計劃性、有趣味性的課程和學習體驗的教育網站的CEO Larry Berger直指這樣的「學習地圖」至今尚未存在。他對這個類比想法做出了自己的回應,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與亞馬遜和網飛相比,他也更喜歡「谷歌地圖」的比喻。「谷歌地圖」能夠激活內部動力,用科技支持用戶主導的行程。但是這個比喻在實踐中存在著一個小缺陷——這個地圖目前為止並不存在。
(1)更加上位的知識學習難以用地圖引導來實現
對於有關閱讀和數學運算的基礎能力而言,已經有成型的地圖來指導學習流程,學校也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些地圖。但是對於大多數人類知識和思想來說,都無法很好地用地圖這一方式呈現。確實,上文提到地圖的比喻指向的是「未來的教育」,而他所要談論的是現狀;然而問題是的的確確存在的,或許最終會發現並不只是暫時的問題而已。出於一些更基礎的、認知層面的原因,構想中的地圖離我們還是很遠。
(2)對學生進行定位所需的要素太複雜
上文所提到的「利用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包括項目、展示、論文、材料等,可以對學習者進行實時定位,發現他們在哪裡、要去哪裡」,這究竟是對於可見的已達成事實的描述,還是只是預測未來的假說?Amplify網站上的經驗告訴我們,像描述的那種大量的數據集是很雜亂和異質的,尤其是在高年級階段,它們無法被簡單還原為地圖中那種可測量、可重複的關係。很多人認為,只要我們收集了足夠的大數據或是學生發展軌跡的樣本,就可以做出那樣的地圖,然而事實上是難以實現的。
(3)地圖是否能具備普適性?
上述還提到了另一種方法,教師可以基於工藝知識來構建地圖。然而問題是,這些地圖大多遵照特定教師進行實物教學的步驟,而不是認知層面上的進展。這樣的步驟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它們不是那種可以適用於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制度的標準地圖。如果它像谷歌地圖一樣,那它應該適用於每一個人。
(4)人類多維的學習模型能否被壓縮?
想法中所舉出的那些貼合地圖比喻的教育活動,所呈現出來的都是線性的清單形式。清單雖然有用,但它們並不是地圖,除非學習的過程是單向、線性的。如果最終發現人類學習的真實模型是一個四維、甚至更多維的複雜模型呢?如果最終發現地圖將會被不穩定的反饋信息所幹擾——每個人每一次的反饋信息均無規律可循,以至於地圖上的「山峰」、「山谷」和「島嶼」會有快有慢地自己移動和重塑呢?我們還會願意把它們壓縮進一張地圖嗎?也許吧,因為我們人類在二維平面裡更容易找到方向。但恐怕我們在最終決定如何構建地圖前,還需要對複雜的人類學習模型進行更多了解。
如果老師和學生們使用不清晰的地圖,或是只適用於少部分人的方向清單來導航,可能會使得很多老師和學生迷失在路途上。「而當他們最終停靠在下一個出口來問路時,我還是不要當那個負責將他們引回正途的加油站員工了」。
小編旁白:Michael B. Horn是美國教育科技媒體Edsurge專欄作家,是諮詢公司Entangled Solutions首席顧問。他於5月14日在Edsurge(原文Why Google Maps-not Netflix or Amazon-Points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上發表他對未來教育的構想,將未來教育理解成經大數據解析的,能給個人提供學習發展路徑的地圖。地圖時刻對個人進行定位,為個人提供針對目標可選擇的路徑。可教育並不像我們手中的地圖那樣簡單,地圖參照的是位置,人僅通過GPS衛星定位即可進行位置確定,行走路線也是實物可進行測量。而對於人的發展而言,多種路徑可以通過大數據對之前發生過的千千萬萬人的教育經驗進行分析得到,可如何開發定位人的GPS,這才是關鍵所在。
你對未來教育是否也曾有過莫名的猜想?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參考資料:
>>聲明
本翻譯僅作了解之用,並非用於學術研究或商業決策。芥末堆海外翻譯社群的小夥伴們力求將關鍵理念與思想更廣泛地傳播至中文區域,故部分表達可能與原文有所差異。如需使用,請查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