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官網獲悉,根椐《四川省生態園林城鎮標準》《四川省園林村標準(試行)》《四川省重點公園標準(試行)》《四川省園林式居住小區標準》《四川省園林式單位評選標準》等和有關評審管理辦法,在各市(州)主管部門推薦的基礎上,經省住建廳組織專家進行綜合評審和部分實地抽查,全省共10個公園通過綜合審評上網公示,樂山的老宵頂公園、嘉州綠心公園名至實歸,位列其中。公示已於8月25日(昨日)截止。
今天,讓筆者帶您一起來這兩個公園看看吧。您也可以在留言區寫下作為樂山人的真切感受,一起為樂山公園城市建設加油!
嘉州綠心公園
擁有三千年文明的樂山,上接遠古的仙山峨眉,下承唐宋的千年大佛,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燦若星河的詩賦文章,積澱千年的濃鬱風情,都使這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這座魅力之城的美譽。
樂山嘉州綠心公園規劃面積10.77平方公裡,宛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翡翠鑲嵌這座現代文明城市與秀麗的三江之間,是樂山市中心城區的生態綠地,是中國地級市中最大的城區綠心,素有樂山「城市之肺」、「天然氧吧」的美譽,是樂山建設四川旅遊首選地、山水園林宜居城、全省公園「示範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樂山全力永久保護的重點區域。
從高空俯瞰樂山,一邊是高聳的建築,一邊是翠綠的嘉州公園;一半自然,一半塵世;一半風景,一半繁華。嘉州綠心公園就像丹青高手的畫筆,一勾一點把耀眼的深紅淺綠,點綴在無限時空裡,腳下的青山紅花在「勾、點」之間,寫意成優美的山水長卷,把雲端之下的每一個角落,精裝成一本本青花雲散的書信,層層疊嶂、暗彩疏影……
嘉州綠心公園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蹟,對於綠心這塊上天賜予的寶地,樂山人民顯得格外的自豪,市委、市政府也格外厚愛,在生態修復與保護上傾注了大量精力和情感。市委明確指出「綠心是中心城區最重要的生態核心,在綠心生態修復和整治提升中,一定要突顯綠心的生態價值,堅持生態優先,以敬畏之心,不斷打磨雕琢,用『繡花精神』繡出精品,把綠心建設成『生態之心』『文化之心』『健康之心』,讓綠心成為樂山最靚麗的城市地標!」這段話也成了建設者們敬畏綠心、保護綠心、美化綠心之使命。
2016年8月30日,《樂山市中心城區綠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啟動。《條例》成為自2016年市行使地方立法權以來,樂山正式啟動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而將對綠心的保護作為我市首部實體性法規啟動,既彰顯了綠心對樂山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市委、市政府保護綠心的堅定決心。
為使綠心生態保護行動具有前瞻性、科學性、操作性,在組織制定《條例》的同時,市住建部門同步編制了《樂山市中心城區綠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綠心保護規劃》)。該規劃於2017年11月形成初步成果, 2018年5月11日經樂山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現已進入推進實施階段。該規劃將是對綠心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行為導則,是對《條例》的補充與完善,也是《條例》監管之下又一部具有法規指導性的綱要文件。
自《條例》和《綠心保護規劃》頒布以來,生態搬遷、生態提升、法治保護等一系列生態保衛戰在綠心上演,當前在綠心這片城市引以為豪的土地上已種下了1000餘畝桃花、櫻花、芙蓉花、紫薇、紅梅等數百種花卉。僅在十裡桃花競相開放時,綠心環線單日遊客數量已經超越樂山大佛、峨眉山景區。
2018年10月,設計規模約67公頃的綠心公園生態整治一期工程率先開工,工程將形成一環七園多景的景觀結構,建設內容為3個出入口(紅雀碗出入口、青衣江出入口、綠海路出入口),3個四季花田(蘆山溼地花海、橋兒洞花海、綠心北入口花海),白巖竹溪文化公園二期工程,遊步道2公裡,肖壩南出口青衣路綠化提升,綠心公園打樁定界,綠心安防等附屬設施建設。此外,還將在綠心公園環線一碗水、橋兒洞、大半環兩公裡遊步道處、廊橋和紅旗塘之間新建四座旅遊公廁,改造魚咡灣公園公廁一座和兩公裡人行步道。
此圖甚美,請翻轉手機瀏覽▼
如今,嘉州綠心公園生態整治一期工程已全面結束,後續生態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一套完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態環境系統正在穩步形成,林秀綠心、雨潤綠心、花豔綠心、人文綠心、健康綠心、生態綠心的盛景將會逐一呈現,在不久的將來綠心無疑將會成為樂山——這座千古城最驚豔的城市地標。
綠心公園與傳統公園有明顯的不同,就是最大限度的弱化軸線,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地貌,只有一條環線貫穿其中,兩旁花草自然隨性,這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無意識」景觀非常尊重原始場地。
一年四季,應綠心花卉之約
各路媒體經常蜂擁而至,溢美之詞躍然紙上
朋友圈美圖一張接著一張
讓人心生嚮往
……
春暖花開,不少人來到綠心公園健身、踏春。綠心開始迎來盛花期,先是嬌豔的紅梅,接著是殷紅的海棠,然後是桃花、櫻花、薔薇……路旁的山野間,還有金黃的油菜花、粉白的豌豆花,仿佛上帝打翻了調色盤,給綠心公園環線戴上了一條彩色項鍊,人們呼朋引伴、紛至沓來,一時之間,賞花者如雲。
烈日盛夏,密葉護繁英,萬朵黃華芳,春潮時湧動,處處歡歌飛。數十畝向日葵悄然盛放,金燦燦的花盤,像一張張笑臉,引來眾多市民和遊客,徜徉於「花海」之中。綠心環線的兩邊,大片黃色的金雞菊和白色的雛菊裝扮著整個綠海路,一朵朵燦爛的葵花無拘無束,盈盈微笑,把沉甸甸的愛捧在掌心。當夏風徐徐吹來,金黃色的花雜猶如一朵朵美麗的祥雲,伴隨著悠悠的蟬鳴,醞釀成神秘的夢境,在陽光的閃耀下,匯成了金色的海洋。
金秋時節,從樂山綠心公園大半環往裡走,格桑花開得正旺,奼紫嫣紅的花朵隨風搖曳。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這裡如同海洋般的格桑花,加上涼爽的秋風,行走其中讓人感覺幸福無比!除了格桑花,秋季芙蓉花也陸續開放,紅的、白的交相輝映,將時間與空間無限地延伸在花海之間。
冬天萬物凋零之時,綠心公園仍花開不斷。12000餘株紅梅和白梅,分散在公園環線的各個角落,尤其從廊橋到羊兒衝,有一段延綿數百米的梅花勝景,傲骨寒梅,給寒冷的冬日增添勃勃生機。
綠心的花海遠不止這些,在綠心公園大環線距北入口約500米處道路左側,全新打造的石龍花海景觀也已成型。紫嬌花、沐春季、羽衣甘藍、水生粉色美人蕉、虞美人、金魚草、墨西哥鼠尾草等五顏六色的花兒在不同的季節競相開放,呈現出5萬平方米花海景觀,連綿起伏、蔚為壯觀。
除了數百種花卉,一碗水、蘆山、紅旗塘溼地的建成,讓青山翠綠擁抱的綠心公園更具了水的靈氣。雨後,筆者來到蘆山溼地,舉頭眺望,天空如洗,那明淨透亮湖水,讓人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四處張望,看一排排綠樹攜手蔽日,深情為你搭建陰涼,片片花海透著淡雅的芳香,許多的歡喜匆匆浸入心房。閉目靜思,放逐記憶,拾一枚心花怒放,不由自主的重溫起一抹久違的微笑,那是穿行於風塵俗世的一縷念想,感動著歲月,芬芳著流年。不由寫下了一首詞,來表達當時的感受。
青玉案·雨後綠心
碧波萬裡映長空,
溼地旁,芙蓉樹。
綠浪濤聲春漫步。
看瑜珈舞,
賞溪邊景,
精神倍倍爽。
風搖樹動千光縷,
驚蕩浮香直撲鼻。
行色從容笑語飛。
幾時求索,
數般思緒,
不知何處去。
走在綠心環線上,滿目綠色穿不透,人間儘是花月天,縱然世有冷暖交織,眉間心上,皆是過盡千帆的安然。從綠心探訪歸來,花在枝頭,春在心上,生命的氣息隨處可見。沐浴陽光,雲淡風輕,靜修心性,簡約平順,這種感覺真好!
由於良好的自然生態,嘉州綠心公園也成了各種鳥兒的棲息之地。清明時節,夜幕降臨,在靜謐的山間小道中,數十萬計的螢火蟲變為四散的「星光」,飛舞在夜空中,黃光綠光交相輝映,構成一條璀璨的「螢河」,成千上萬的市民和遊客被這「突如其來」的發光小蟲吸引,紛紛前來獵奇、賞螢。真是:螢光閃爍千飛翼,輕盈起舞漫雲翔,隨風簇浪滿天星,童真再現夢未央。
在綠心,如同漫步在光陰的曠野上,一路風塵,賞不夠萬千景色,心靈的春天,總是悄悄地撥動著心弦,豐盈著生命,明媚著歲月,讓人時不時地就會陶醉……
老宵頂公園
自古以來,老霄頂就是嘉州城的主山,早在1400年前的北周時,山上就建有弘明觀,號稱道教名山。唐代改名開元觀,北宋張君房記其形勝道:「開元觀在層崗之上,下眺城邑,俯視江山,二水回瀠,眾峰環抱。」評其為「郡中之勝」,並非虛譽。
至於老霄頂這個名字的由來,樂山文史研究專家唐長壽認為,與武大內遷樂山有關。抗戰時,時稱「中國最美大學」的武漢大學為了躲避日軍侵略,西遷樂山繼續辦學,在樂時間長達8年。而武漢大學在樂辦學的地址,則選擇了月咡塘毗鄰的樂山文廟,開堂授課辦學,桃李繁茂相繼,武大揚英名於戰時,著妙譽於四方。雖是國難之時,武大師生胸懷山河,登上老霄頂,遠眺山川,三江匯流,滾滾東去,氣勢磅礴,凌雲、烏尤以及嘉州古城秀麗的山水盡收眼底。以至於武大學生寫回憶錄,常常提及老霄頂。
老霄頂公園始建於唐代,明代開始形成規模。公園內擁有大量古建築群,古代文人墨客在園內吟詩作賦,賞花觀景。宋代範成大登臨後,吟詩讚道:「若為喚得涪翁起,題作西南第一樓」。萬景樓被稱為「西南第一樓」,大概就是由此而來。
現存萬壽觀大殿為明建清修,坐北朝南,系重簷歇山式屋頂,抬梁式木結構,梁上施有鬥拱,華麗精緻。萬景樓位於萬壽觀大殿下方,始建於北宋,清代重修。系重簷歇山式屋頂,穿鬥木結構建築。靈官樓位於萬景樓西約20米的石券門上方,建於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原供奉有鐵靈官像。坐東向西,系單簷歇山式屋頂,穿鬥磚木結構。
樂山文廟緊挨老霄頂公園,文廟如今尚存有泮池、欞星門、聖域、名宦祠、鄉賢祠等建築,是樂山現存為數不多、彌足珍貴的古建築群之一。該建築系單簷歇山式屋頂,屋面覆蓋琉璃筒瓦,鰲角飛翹,莊嚴古雅。
雖歷經時光的洗禮,歲月的變遷,這些代表古嘉州歷史與文脈的建築物依然留存,以至於我們能夠在散發著泥土味的紅砂石中,去尋找過去的痕跡以及樂山的歷史。
今天,老霄頂及文廟片區即將「變臉」之際,我們近距離地與建設者和設計者接觸,傾聽他們的感悟,如何在建設中保留歷史的痕跡、延續城市的文脈。
以「打理」、「提升」、「做靚」為設計指導思想,以「親近自然、擁抱人文」為設計理念,巧用現有環境,植入不同文化主題,把文化變為社會的娛樂消遣,有目地性地對社會遺產創造利用,促使財富經濟向生命經濟的轉換——這是設計師作出的總體定位。
老霄頂公園
項目設計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構築物基礎上,新設計了環山遊步道,並以架空木棧道形式出現,從而把對原有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對公園的兩個入口進行了改造,賦予更濃厚的文化內涵,強化其出入口景觀的地位,並對進出公園的交通進行了梳理和靚化,增強了公園的藝術氛圍和文化氣息,最終達到「親近自然、擁抱人文」這一設計主題思想。
1986年,樂山城建部門培修老霄頂建築,在靈官樓上方新建了仿古長廊。1993年城建部門又進行了一次保養性維修,並設立了老霄頂公園進行管理經營。2015年,市園林部門對老霄頂公園進行了一次環境綜合整治,在原有地形地貌和構築物基礎上,新設計修建了架空木棧道的環山遊步道,對老霄頂公園的東西兩道大門進行改造,新建了牌坊和亭子各一座,增加了老霄頂公園的藝術氛圍和文化氣息。
2017年,市文化部門爭取上級資金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老霄頂最大規模的文物維修,維修了萬壽觀、萬景樓、靈官樓等三座文物建築。2018年,老霄頂經過修繕搖身變為老霄頂文化公園,增添了「放翁亭」、名人詩碑等新景點,並在萬景樓、萬壽觀恢復了「西南第一樓」等匾額和楹聯。
老霄頂古建築萬壽觀、萬景樓、靈官樓,作為樂山千年地標古建築,洋洋灑灑,與嘉州古城牆串在一起,被中國古建築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喻為「金線串銀珠」,成為樂山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骨架。人們行走此地,但凡與此有關的名人軼事,或記錄於牆,或鐫刻於碑,也許能夠喚起世人對樂山歷史與文化的追溯。
一座亭臺樓閣
一幢古代建築
一條林間小道
蘊含著城市的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
……
兩個公園,兩種不同的風格,唯一不變的是它們植根於樂山人心中的驕傲和推動樂山公園城市建設所散發的巨大能量。對於這兩個被省擬命名的省級重點公園,你覺得自豪嗎?請寫下你的感受吧。(部分資料圖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