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三稀資源 助力製造強國
——記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文春華博士
地球自形成到現在46億年,豐富的自然礦藏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地球上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缺的原材料。近些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礦產資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2015年5月,國務院根據籤發了《中國製造2025》,全面部署了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而稀有金屬作為「電子金屬」在智能化升級中將扮演關鍵角色。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稀有、稀土、稀散礦產資源這「三稀」在工業應用中有著廣闊前景,更因其在「轉方式調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中的獨特地位而備受關注。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文春華博士,正是長期從事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專家,致力於湖南省內國家戰略性「三稀」資源研究、湖南省金礦研究等,發現了多個稀有金屬礦點,為國家戰略性「三稀」資源研究,以及產學研發展和成果產出作出了突出貢獻。
堅持產學研綜合研究
文春華於2005年畢業於中南大學本科畢業工程地質專業,隨後又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碩博連讀,獲得了博士學位,從2013年到現在,一直在湖南省地質調查院工作,長期從事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工作,包括湖南省戰略性「卡脖子」稀有金屬礦產調查和研究工作,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工業急需的礦產資源保障。還承擔(參與)了地質調查項目7項,科研項目5項,目前為止發表了高水平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科技專著2部,獲中國產學研創新獎1項,被單位評為「先進生產者」「文明職工」和「學習榜樣」等榮譽。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成果資料,擁有有一批博士、碩士技術人才,2016年成立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2019年掛牌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通過「產學研」聯合協作能提高單位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力,又能培養人才和科研團隊,是一條「雙贏」的路線。自「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掛牌以來,文春華作為單位第一位博士後高級技術人才,深知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他一直思考如何建設和發展「產學研」平臺。
文春華博士後「三稀」研究團隊以單位科研平臺為基礎,一直致力於湖南省「三稀」礦產資源調查與產學研研究。2012-2018年承擔了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全國三稀資源綜合研究與調查評價」項目下的子項目「湖南三稀資源綜合研究與重點評價」和「湖南重點礦集區稀有金屬調查評價」,2017-2021年與中南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開展產學研合作,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我國稀有金屬礦床形成的深部過程與綜合探測技術示範」項目下屬專題「南嶺地區花崗巖型鈮鉭礦床深部勘查示範」,2019年-2021年主持了湖南省科技廳重點研發專項「湖南省鋰鈮鉭等稀有金屬資源高效勘查與開發」,開展湖南省稀有金屬礦產綠色勘查及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產學研聯合既為單位爭取到了科研經費,又培養了單位高級技術人才,增加了單位綜合實力。然而,在「產學研」創新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申報的科研項目是國家前沿課題,仍有許多未知的關鍵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春華白天忙於生產項目,晚上還經常加班到深夜研究科研問題,在文獻、資料的知識海洋中漫遊,探索解決關鍵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誠然,在找礦難度愈來愈大的現階段地質勘探經費嚴重緊缺的情況下,要用有限的投資和最短的時間取得地質找礦效果的突破性進展,一個很重要的根本的途徑, 就是要通過理論聯繫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地質工作。文春華在「產-學-研」高效結合下提高項目團隊的主體認識能力,對工作地區的地質成礦規律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認識,大大提高了找礦勘探的預見性和成功率。
礦產資源勘查立大功
湖南省內偉晶巖密集分布在湘東北幕阜山巖體周邊及連雲山巖體周邊,是尋找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的優勢區域。過去幾十年內,湘東北地區曾做過不同性質、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化探調查及綜合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文春華項目團隊通過對前人資料的綜合研究,明確了重砂異常是尋找稀有金屬礦的重要指標,偉晶巖空間巖性變化規律是指示稀有金屬偉晶巖富集地段的重要標誌。並總結出了偉晶巖距離巖體遠近而出現的巖性空間分帶與礦作特徵,即距離巖體由近到遠偉晶巖巖性依次變化特徵為:斜長石偉晶巖(富集鈹礦)→斜長石-鈉長石偉晶巖(在偉晶巖核部富集鈮鉭礦)→鈉長石-鋰輝石偉晶巖(富集鈮鉭、鋰礦)→鋰輝石偉晶巖(富集鋰、鈮鉭礦)→熱液脈型鈹礦。在新認識的引領下,他和項目團隊認為在湘東北幕阜山南緣地區傳梓源鋰鈮鉭礦床北面應存在鈮鉭礦富集的空間。於是,在傳梓源北面的梅仙地區開展了地質調查驗證工作,以尋找鈮鉭礦為目標,最終在產學研綜合研究調查過程發現了梅仙偉晶巖型小型鈮鉭礦產地1處,在此礦產地緊臨東側仁裡礦床於2016年報導探獲為一超大型偉晶巖型鉭鈮礦床。從而驗證了我們找礦思路的正確性。
礦產勘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是否存在有礦產資源,正是礦產勘查的前提條件。野外勘查與綜合研究是實現產學研找礦突破重要途徑,湖南的夏天酷暑炎熱,每年夏季又恰恰是地質工作人員野外勘查的「黃金時間」,文春華團隊項目工作地位於陡峭的山林之中,工作環境極為艱苦。然而困難打不倒他們,每天清晨,文春華總是率先起床,準備上山的工具和設備。白天和團隊跑在艱險的地質路線上,細心觀察每一處地質現象,對重要的地質體、礦化信息進行詳細記錄並拍照,保存第一手原始資料;晚上匯總當天的填圖地質資料,檢查野外記錄,總結地質特徵,對於存在疑惑的地方及時與同事探討或查閱相關資料。
野外調查期間,每天穿梭在山林之間,沒有了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囂,伴隨著的是山谷的風、是狂暴的雨、是一條條的溪、是林中的鳥、是天上的星……他們心中懷著找礦的夢想,用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汗水,攀上了層層的山峰,為祖國尋找著富饒的礦藏。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不懈努力,項目團隊圓滿完成了任務,野外驗收和成果報告均為優秀,實現了「卡脖子」戰略礦產資源找礦重大突破,在連雲山地區發現了一處大型的鈹鋰鈮鉭礦產地,找礦成果被央視新聞在2019年1月23日進行了報導和推廣。由於在產學研方面的突出成果,文春華也被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評為2018年度中國產學研創新獎。
文春華說,在產學研綜合研究及找礦突破的過程與王國維描述的人生三種境界相似,「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猶如在地質研究過程遇到了新的科研難題一籌莫展,孤立無援;但為了解開科研難題,他始終堅持在野外調查調查與綜合分析,尋找突破口,不怕艱難困苦;不斷的探索,終於找到了解決難題的方法,實現了找礦突破,心裡豁然開朗。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發掘,隨著國家發展,對自然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地質調查工作也按照綠色勘查規範發展,實現環境與資源並重的局面。文春華作為我國新一代的地質人,不忘初心和使命是要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提供保障,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他們面向未來、與時俱進,採用產學研聯合攻關,為我國地質勘查快速突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