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隊員利用無人船測量湖泊水量
今天,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再獲重要發現:科考發現,亞洲水塔區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這是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階段性重大進展。
此項成果是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絲路環境」的深入推動和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成功實施所取得的重要科學成果之一。亞洲水塔失衡及其影響的科學發現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闡述「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帶來不少問題」的重要科學基礎,是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的重要科學支撐。
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介紹,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而亞洲水塔正在發生失衡,這種失衡變化有利有弊——有利方面是在短期內的,即下遊河流全年的天然徑流量增大,有利於下遊國家的工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弊的方面是災害強度和頻率增加、對農業的春季用水威脅進一步增大,而冰凍圈消失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
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發源於亞洲水塔區的河流的流域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裡,流域內的總人口約20億。
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
科考隊根據冰川厚度模型來估算冰川的冰儲量,初步估算出第三極地區冰川的冰儲量約為8850立方公裡,換算成水量大約是8萬億立方米。
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最為集中的分布地區,面積超過1平方公裡的湖泊數量約有1200個。根據對面積超過50平方公裡湖泊的實測結果,估算儲青藏高原上這些大湖的儲水量約為8150億立方米。小湖泊的水量仍在估算中。
對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科考隊開展了出山口處的徑流估算。根據2018年度的觀測和遙感估算結果,發現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阿姆河、錫爾河、塔裡木河、伊犁河、黑河、疏勒河這13條主要河流的徑流量約為6560億立方米。
因此,亞洲水塔區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利用無人機觀測冰川地形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就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時,特別強調要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工作,揭示環境變化機理,準確把握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的影響,研究提出保護、修復、治理的系統方案和工程舉措。這是黨中央首次將青藏科考成果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並正式納入國家治藏方略,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亞洲水塔研究的科學成果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前夕發布的《團結於科學2020》的重要內容。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國際同行一道,撰寫完成了該報告。在報告的「水與冰凍圈」主題中,以科考成果為基礎,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據姚檀棟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目前正在充分利用現代化高新技術,構建保障亞洲水塔安全的「極目」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極目一號」系留浮空艇三維觀測體系、「極目二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極目三號」冰湖潰決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極目四號」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等。這不僅將深化對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及應對的認識,而且將為亞洲水塔生態文明建設和防災減災服務。
作者:許琦敏圖片:中科院青藏所提供責任編輯: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