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雮塵珠」想必大家都多少有些了解,畢竟最近《怒晴湘西》播的如火如荼,其搬山找了幾千年的珠子大家都好奇到底是個什麼樣?其實還真有這東西,只不過沒有電視局裡傳的那麼神乎其神,在古代來說非常稀有罷了,現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雮塵珠」已經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那樣隨處可見,下面給大家細細道來。
自從人類開智以後便對眼睛有著無尚的崇拜,日常生活中交流、狩獵、爭鬥都離不開視覺,所以在人類的五感中「眼睛」的地位位居榜首。自從5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刻意的追求「眼」類神明的庇佑,很多國家的圖就是眼睛的「延伸」。比如埃及的「荷魯斯之眼」,又名全能之眼。它在埃及的歷史文化中代表著「神權」。能力是辨別「是非善惡」以及讓人死而復生,所以多被做成飾品或紋在棺木上,放置在法老王的金字塔中。
而在我國曾經也在戰漢年間的墓穴中大量出土過琉璃製成的「眼睛」,因為琉璃的熔點極低,在高溫500度就可以融化,比較適應當時的生產加工水平。溶化後可以佐以顏料製成各種飾品,所以應用十分廣泛。加之當時的人類擁有了財富意識,對能夠隨身攜帶的珠寶都非常感興趣。所以為了迎合當權者和民眾的精神追求便應運而生了大量的「琉璃眼」。這種眼不同於我們正常人類的眼睛,其更加的具有藝術氣息,可以說是「神格化」的一種結晶。最具特色的是每個眼上四面八方都有許多的「眼仁」。其造型寄予了人類的夢想:視野不再僅僅局限於眼前,可以放眼天地宇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洞察世間萬物。如今我們的學者也賦予了其一個貼切的名字—蜻蜓眼,可以像蜻蜓的複眼一樣,無死角的觀察這個世界。
但是「蜻蜓眼」畢竟也是人類後期製作而成,其原型也是來自西亞這些番外國。像我們這樣從古至今人們都信奉著「大巧無工」這一理念的國家自然不會放棄尋找自然界中的「眼」。這種人們所追求的「眼」必須具有的特徵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可長期穩定的持有性、稀缺性、人文價值,要滿足以上幾點的除了「玉器」來說當屬瑪瑙。之前在講述「古玉」的的一篇文章裡說過,我國是玉文化的國家,整體對玉器十分推崇。古代帝王祭天的時候就要飲「玉漿」來自我淨化。這玉漿就是一種摻入玉粉的酒漿。同樣我國古代還有一句成語叫做「玉露瓊漿」,這瓊指的就是瑪瑙,可見其地位在古代之高。
而在這「瓊珠」之中當屬纏絲瑪瑙最符合「眼」的形象,這纏絲瑪瑙主色調為紅、藍、白、黑、棕、灰,經常是兩色或者三色相間。條紋寬窄不均,有時伴生些水晶,形象瑰麗,變化萬千。多為層層疊疊的「圈環」之狀,根據其不同的走勢有些像動物,有些像祥雲,而更多的則想一顆顆眼珠。在當時以「眼」為宗的年代,無疑這一種瑪瑙受到了極高的推崇。並且纏絲瑪瑙在我國多處王侯的墓葬中均有出土發現,尤其是戰國到魏晉這一時期層出不窮,曹丕也曾在《瑪瑙勒賦》中對其有詳盡描述。
纏絲瑪瑙的形成也十分苛刻,其主要物質是sio2,在火山噴發時高溫將其溶解,溶解後液質流入巖石的縫隙中,沿著氣孔層層疊疊的滲入,根據其內含金屬離子的不同呈現出不同顏色,比如紅色是三價鐵離子、藍色是二價銅離子等等,最終形成了這纏絲瑪瑙。而在古代開採條件受到當時科技的制約,所以流傳下來纏絲瑪瑙的品質往往比如現如今新出礦的要好,但是極少數也會十分的「規整」,真的像人眼一般,眼仁眼白分明。加之在火山溶洞中開採,所以古人奉以「鳳凰涅槃」之餘燼,又名鳳凰膽,也就是如今小說中出現的「雮塵珠」!
但同樣隨著礦物開採技術和加工技術的成熟,目前這種纏絲瑪瑙眼珠已經不是很難得見的寶物,相反如今市價已如白菜,雖然與千年前的「雮塵珠」同宗同質,但其價值已不可同日而語,真是讓人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