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飯後膽囊收縮素的升高可能與餐後的睡意有關,另外,也有研究提示,餐後血糖升高,食慾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犯困的另一原因。
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吃飽飯後,沒過多久就會感到睏倦,恨不得立刻躺到床上睡一覺。記得小時候曾在《十萬個為什麼》上面看到「吃飯後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統的血流量會增加,相對的,大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所以人就會覺得想睡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大腦作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應要優先保證,為了消化而減少大腦的血流量並不合理。另外,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飯後大腦的血流量減少了,甚至有研究發現飯後大腦的血流量反而增加了。那麼,吃飽了就想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聖馬泰奧醫學中心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膽囊收縮素(CCK)可能與餐後的睡意有關。CCK是小腸分泌的一種肽類腦/腸激素,小腸和中樞神經系統都有豐富的含量,主要起激素和神經遞質的作用。研究人員監測了受試者體內CCK的含量,發現在飯後2小時內有明顯升高,2小時後開始回落。而通過斯坦福睡意量表對受試者睡意的調查顯示,睡意在飯後開始顯著增加,之後趨於平緩。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後認為,CCK的含量與餐後睡意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係。而且,進食高脂肪餐單受試者的CCK水平更高,餐後睡意也更強烈。其他有關CCK與餐後睡意的同類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
另外,也有研究提示,餐後血糖升高,食慾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犯困的另一原因。食慾素,也叫下丘腦泌素,是下丘腦分泌的一類激素,有食慾素-A和食慾素-B兩種(或叫下丘腦泌素-1和下丘腦泌素-2)。食慾素的含量與人類的飢餓感及睡眠有著直接的關係。當食慾素含量低下,人就會覺得昏昏欲睡和不想運動。而食慾素含量高的時候,情況則會截然相反,人會變得清醒且活躍。有研究發現,當血糖濃度高時,會抑制食慾素的分泌,食慾素含量下降,實驗鼠表現出睏倦。而如果攝入更多的蛋白質,由此獲得的胺基酸能刺激食慾素的分泌,讓實驗鼠保持清醒。
還有,現在我們進食時通常都比較安靜,而食物的刺激又會讓副交感神經相對亢奮。興奮的副交感神經除了會增強我們的消化功能、促進吸收營養物質及補充能量之外,還會讓我們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體溫降低、呼吸減慢,而這些表現都容易引導我們進入睡眠。
睡意常在飯後報到,雖然到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沒能就這一問題給出一個統一、確切的答案,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都在進行。不過,目前看來,產生激素與神經的調節導致餐後睡意的機率更高一些。
(童謠 南京中醫藥大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睡意,血糖,飯後,交感神經,激素
相關推薦
評論(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