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見到有一種動物,背上帶著一個硬殼殼的小動物,緩慢的爬行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或樹木植物枝丫上,或巖石牆壁上等等,像烏龜的頭一樣伸出長長的身子,頭上兩根像角一樣的觸鬚,用手和樹枝碰它一下,立馬就慢慢的又縮回去。大部分的人,可能都知道它叫蝸牛。
「蝸牛,山蝸也。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故名」。蝸牛背上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據說,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 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溼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幹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溼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
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比如蘇格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由於蝸牛行動緩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動作遲緩,像蝸牛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