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德育】這些東西竟然都是「垃圾」做的!簡直不可思議!

2021-01-20 哈爾濱市東風小學校

不知道看到標題的大家

有沒有像這位網友這樣想像

為解決塑料汙染問題,南非一建築公司近日開始用廢棄塑料牛奶瓶鋪路。

該公司使用了約4萬個2公升的牛奶塑料瓶代替瀝青,鋪設了一條400多米的道路。

相比於柏油路,塑料馬路更堅固、更耐水、壽命更長、成本更低。

據悉,該公司已向相關機構提交申請,此技術有望在全國推廣。

其實

廢棄塑料瓶除了可以鋪路

還可以做衣服、造房子


另外

還有很多「垃圾」

經過加工

變成了我們的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接下來就一起去看一看

這些「垃圾」的「整容過程」吧

說到衣服材質,大家肯定想到棉質、皮質、滌綸……


可你知道麼,塑料瓶也能製成衣服!!!


回收後的PET塑料瓶經過一系列的再製造流程可以變成再生聚酯纖維,最終製成衣服、地毯等。


也就是說,你身上穿的衣服有可能是「塑料瓶」製成的。

那麼,如何才能將塑料瓶製成衣服呢?


塑料瓶經過分揀、清洗、高溫、消毒等工序,再紡成紗線、織成布、最後才製成衣服。

據統計:

3個塑料瓶=1個抽繩包

12個塑料瓶=1件T恤

13個塑料瓶=1件風衣

24個塑料瓶=1個背包

這種布其實和普通布料沒什麼區別,製造出的衣服同樣好看耐穿。經過重重嚴格把關和過濾,衣服也絕對沒有衛生方面的問題。

實際上,現在已經有許多工廠開始這樣做了,也許你現在正穿著「垃圾」  。

說到建房子,大家都會想到用磚頭建吧。可是你看過用回收的塑料建造的房子嗎?

或許你還是不信,那就來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建造的吧!

這種房子是需要在塑料瓶裡面裝滿沙子,然後把瓶子堆放好,再用繩索把它們連載一起,最後用水泥穩定。

也就是說,建造者是把塑料瓶製成了特殊磚頭,然後一層層疊上去造房子的。


水管等設備還能這樣藏起來!

這種造房技術叫做「瓶壁技術」,其實講通俗點就是用瓶子建造牆體。


據消息報導,這種房子的造價相當於傳統房子造價的四分之一。如果要建造兩室一廳的房子大概需要14000個塑料瓶。


利用這些塑料瓶,還可以做出拱門、臺階、塑料瓶床等。

這種房子造價低又環保,不僅能讓窮人都有地方住,而且還能減少塑料垃圾,世界上越來越多地方使用這種技術。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塑料瓶做不到的!

商業活動後,光鮮的廣告條就只有被落灰的命運了,與其說它們是廢品,不如說它們是「浪費品」。


但在她們手中,僅有幾天,甚至幾小時的廣告條又再一次擁有了生命。

這些廣告條搖身一變,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包包。


不禁感嘆設計師的心靈手巧。

全球一線城市的汙水排放總量每年超出10億噸,該如何解決廢水處理後汙泥的消耗呢?


美國設計師Garrett Benisch與一家生物塑料公司合作,發明了一種可堆肥的筆「 Sum Waste Pen」。

他們從汙水中提取可降解的生物塑料(PHA)製作筆筒;用太陽能碳化後,在壓力和天然油的作用下,將汙泥做成筆芯墨水。

這種筆,不但告別了塑料身體,還具有清理汙泥的使命,可謂「出汙泥而不染」!

義大利的藝術家兼工程師Carlo Ratti就設計了一座零塑料的果汁亭。


當你點了一杯果汁,機器頂部的橙子就會滑進榨汁機切割,果皮會掉入機器底部。通過乾燥、研磨、與聚乳酸混合後變成生物塑料,然後加熱融化成絲,由放置在機器內部的3D印表機將其製作成一次性飲料杯。

如果逛街時,我們買到的鮮榨果汁是用水果皮的杯子盛裝,是不是感覺整杯飲料都更清新可口了呢?

「大米吸管」!吸管由70%的大米,30%的木薯組成,能在熱飲中浸泡2-3個小時,在冷飲中能堅持更長時間。


由於製作成本低,工藝簡單,通過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單根批發價只需人民幣9分錢,單月產量已增至3億根左右。

在歐美,一些咖啡店與酒吧用義大利麵來做吸管。一般乾燥的義大利麵吸管,在使用一小時後就會變軟,泡在冷飲裡堅持的時間會更久。有時當它們變軟後,顧客會嚼一嚼吃下去。

蒲草是湄公河三角洲的溼地植物,莖部中空。越南的一家公司僱傭當地婦女採擷野生蒲草,在24小時內裁切成20cm的吸管,內部用金屬棒清洗乾淨,最後用香蕉葉包裝。就可以進行售賣。


此吸管在使用後可以清洗、晾乾,再放回冰箱冷藏保存,即可重複使用數次。你不想用了,還能夠直接把吸管吃掉,咀嚼蒲草可以幫你清潔牙齒。

紐約某公司最近採用天然海藻作為吸管的製作原料,加入天然食用級別的香料和色素後,吸管不但五彩繽紛且有各種口味哦!


它可以浸泡在飲品中24小時不變形。如果丟棄,會在60天內堆肥或在海水中自然降解。

牛糞燈,是從青藏高原上收集了牛糞,高溫殺菌後,將80%的犛牛糞和20%的崑崙山礦石提取催化劑相融合製成的。


本著無汙染、可降解、可再生原則製造,只要懂得欣賞,牛糞也很美噠!

與牛糞燈一樣具有環保意義的姊妹系列,還有煤渣燈、廢瓷燈。


廢置的煤渣十分佔用土地,還會釋放出含硫氣體汙染大氣。而用無煙煤渣與水泥結合製造燈具,不但減少煤渣的堆砌,也利用了無煙煤渣的特性提高了水泥的強度,減輕產品的重量。

我國佛山每年承載著400萬噸陶瓷廢棄物帶來的環境汙染。這個品牌用瓷磚廢渣製造出水磨石,使得廢舊瓷磚得到重新利用。

日常生活中

很難避免垃圾的產生

但是

你手中的垃圾

在他們手中卻變成了

衣食住行


垃圾再也不只是

沒用的東西了

從此

垃圾有了新的生命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先進

思想也在進步

相信在未來的生活中

會有更多的驚喜


整編自公眾號:有機垃圾治理專家、紡織導報、創下一個新、好瓶HowBottle、GIVINGBACK。微博:@財經網 

相關焦點

  • 這些東西竟然都是「垃圾」做的!簡直不可思議!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接下來就一起去看一看這些「垃圾」的「整容過程」吧塑料瓶衣服·塑料瓶衣服·說到衣服材質,大家肯定想到棉質、皮質、滌綸……可你知道麼,實際上,現在已經有許多工廠開始這樣做了,也許你現在正穿著「垃圾」。塑料瓶房子·塑料瓶房子·說到建房子,大家都會想到用磚頭建吧。可是你看過用回收的塑料建造的房子嗎?你別不相信,我們把鏡頭拉近點來看!或許你還是不信,那就來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建造的吧!
  • 揍河馬就像掃垃圾,簡直不可思議
    大家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站在生物鏈頂端的動物,而這個世界上有著超過一百萬種動物,在這些動物之間總是存在著相生相剋,就像是黃鼠狼吃雞,狐狸吃兔子,又或者是鳥類吃害蟲,一條食物鏈克制著另外一條食物鏈。
  • 原創視頻丨​糟了,不知道「你是什麼垃圾」怎麼辦?
    原創視頻丨​糟了,不知道「你是什麼垃圾」怎麼辦?溼紙巾竟然是其他垃圾?一次性餐具竟然是可回收垃圾?枯樹葉竟然是廚餘垃圾?垃圾分類看似簡單但其中有不少學問垃圾分類變成全民行動以後給每一個垃圾找到「歸屬」成了我們每天必須要做的事給垃圾分類難免暈頭轉向遭遇「你是什麼垃圾」式焦慮怎麼辦?
  • 這些發明竟然是遠古高科技,太不可思議了
    今天咱們就總結幾個讓人有點不可思議的遠古高科技。首先,咱們要說一說非常著名的德裡鐵柱。德裡鐵柱因位於印度的德裡而得名,是一根差不多7公尺高的古鐵柱,在德裡已經屹立了超過1600年了。德裡鐵柱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其超凡的抗腐蝕能力,現代考古學家和冶金專家都無法想像,人類竟然能在1600多年前煉造出抗腐蝕能力如此之強的金屬。經過檢測發現,德裡鐵柱竟是純度高達99.72%的生鐵,總重量預估有10噸。歷經一千多年,表面竟然幾乎沒有腐蝕的痕跡。
  • 假如你可以無限吃東西,你會做些什麼呢?網友:「我直接開垃圾處理站」
    各位吃貨朋友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煩惱,明明吃東西是件很開心的事情,可是竟然能吃飽!所以如果給你可以無限吃東西的能力,而且還不會胖也不會撐,你會用這個超能力去些什麼呢?小愛覺得如果是我的話,一定要做個吃東西的「主播」哈哈哈哈~一定會秒殺掉所有「大胃王」~不過看到網友的評論,他竟然要去開個垃圾處理站哈哈哈哈哈~網友在朋友圈曬了媽媽給做的零食,整整一大桶的肉鬆啊看上去就很好吃的樣子!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東西的,下面的朋友還以為這是泰迪的毛哈哈哈哈~兄弟你的腦子是不好嗎?也不想一下怎麼會有人喜歡吃泰迪的毛呢?
  • 不可思議的實驗,書頁也能拉起幾十斤的東西,簡直不敢相信
    我是喜歡做科學小實驗的小安,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相信大家對物體的摩擦力都不會陌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果沒有摩擦力,我們將無法站立行走。今天小安和大家分享一個與摩擦力有關的實驗,相信大家都會驚嘆摩擦力的威力。
  • 網友野外看到老鷹抓蛇,沒想到最後的結果竟然是這樣不可思議
    據網友口述:網友在野外遊玩的時候,看到這樣不可思議的一幕。在野地的草叢邊上,一隻可憐的老鷹竟然被一條蛇狠狠的纏住,而且腿部還有蛇咬過的傷口。按理說,我們知道的都是鷹抓蛇,沒想到今天這隻鷹竟然栽在了一條蛇的手上,簡直不可思議。看著老鷹中毒已經無法動彈,蛇卻依然死死的纏住它,時不時還在鷹的身上咬一口。因為不知道是什麼蛇,網友也不敢太靠近。
  • 垃圾運輸「神器」,溼垃圾運輸車輛,東風6.5方自裝卸式垃圾車
    隨著環衛作業要求的不斷提升,垃圾收集作業車輛應實際需要進行換裝升級,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對城區溼垃圾收集作業車輛進行全部更新為溼垃圾清運專用車。目前,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一種船型上裝式的溼垃圾清運車,後車廂改進為形如船式的一體式裝載艙,艙體可以實現整體自動化傾倒,解決了長期困擾環衛清運作業車輛跑冒滴漏的頑症。
  • 養蘭就用這些東西,是天然的「氮磷鉀肥」,不想爆盆都難!
    第一次買蘭花還是多年前有一位朋友開業的時候,想送點喜慶又應景的東西,所以專門去花市去挑禮物。來來回回走了兩圈,倒是了解了很多花花,尤其是對蘭花有了新的認識,剛好這位朋友平時喜歡寫字畫畫之類的,最後挑了一盆葉子細長、長勢又好的蘭花,朋友見到後比想像中要激動。
  • 最深的海底竟然有這些東西
    地球表面70%都是海洋,地球上水的96%都是海水。但是人對海洋的了解非常少,據說不超過5%,這個比例與人對宇宙的了解程度差不多。海洋的平均深度3680米,下面我們就從水平面一點一點下潛,直到海底最深邃的地方,看看那裡到底有什麼。水下3米:人正常遊泳的深度不超過3米。水下30米:水下20-30米主要是珊瑚礁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長的區域。
  • 蟑螂都有些什麼用 它不只是噁心人的小動物 對人類有大用
    提到蟑螂這個東西,很多人可能都會一陣反胃,覺得噁心或者怎麼樣,事實確實是這樣,蟑螂這種東西,就跟老鼠差不多,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但想要成功打掉蟑螂,可沒有那麼簡單,作為跟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它們能夠在地球上生存這麼久,自然是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說的簡單點,那就是適應能力極強,再加上什麼都能吃
  • 寵物蜘蛛在爛木頭裡築巢並留下一包東西 打開後不可思議
    帶著這些憂慮,男子用工具把洞口掰開,一探究竟。值得慶幸的是,蜘蛛還活著。但仔細觀察後發現,蜘蛛的巢穴裡竟然有一包白色的東西,而且蜘蛛用整個身子護著。這一包東西是什麼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男子把這包東西取了出來。只見這包東西的外形酷似烙餅,其材質很軟很韌,像極了蠶繭的材質。為了徹底弄清楚這包奇怪的物體,男子把它剪開。
  • 英媒:中國簡直「反人類」,竟然通過「挖空沙漠」來治理沙漠!
    大家都知道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就一直致力於沙漠的治理,還開展了「三北防護林」的工程,也做出了讓世界矚目的成就。因為全球都在治理沙漠,卻只有中國治理成功了,全球只有中國的沙漠綠植是以一個每年增長的趨勢在變化的,對此很多國家也表示簡直不可思議,畢竟消滅一個沙漠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 南孚垃圾分類非有害垃圾?疫情期間,網友漲知識了!
    2020年03月23日 11:13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受疫情影響,全國人民都宅在家為社會做貢獻,自炊自飲。  宅家期間,生活垃圾確實比平日多了不少。
  • 中國現代最可惡的叛徒,為了40萬美元,將東風飛彈資料賣給他國
    相信所有人對漢奸是痛恨的,在抗日戰爭中,我國出了上百萬漢奸,如果這些人都一心一意的為國家抵抗外敵,我國也不會遭受如此多的苦難。在這些漢奸中也有等級之分,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汪精衛,可以算的上是有地位的漢奸了。
  • 裡面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最熟悉的
    裡面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最熟悉的地球上大約有75%的地方都是海洋,這一定經常出國旅行的人,可能會對海洋有更直觀的影響。雖然人們生活在陸地上,但是海洋對於人類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豐富的資源,其還直接對地球的生態造成影響。早在很久之前,人類就開始探索深海了,可是真正的看清海底萬米之下的景象時,很多人被驚訝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 四川驚現2.1噸冰洲石晶體 簡直不可思議!
    【科技訊】7月25日消息,四川驚現2.1噸冰洲石晶體,簡直不可思議!近日,四川開採出了一塊巨大的冰洲石晶體,約2.1噸,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冰洲石晶體,晶瑩剔透的,反射出的光線十分的迷人,下面小編就帶你看下這不可思議的冰洲石晶體。
  • 傳說之下: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看看這些物品是什麼垃圾
    傳說之下: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看看這些物品是什麼垃圾大家好,這裡是豆漿機。最近垃圾分類的熱度持續走高,作為遊戲玩家當然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相應國家的號召,走在潮流最前線。在《傳說之下》中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物品,時間久了難免會變成垃圾,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些物品到底是屬於什麼樣的垃圾。趕緊把凳子搬好,豆漿機課堂要開始上課了!
  • 「海洋」人類最大的垃圾場,每年垃圾幾百萬噸!這些都是哪來的?
    隨著生活的逐漸發展,很多人都歡叫外賣。當然也就有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包裝,這些包裝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生活垃圾。有時會把它們放入垃圾桶裡,有的時候就會隨手一扔也不太注意。甚至有的時候,因為這一件東西對於環境的危害並沒有很大。
  • 解讀| 深化德育改革,構建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
    與此同時,通過探索科學、合理、有效的德育評價模式和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有助於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組織和高效實施,扭轉不科學的德育評價導向,提升學校德育工作實效。(一)評價依據:各級各類教育的德育目標《方案》指出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已經明確了德育評價的前提和依據是建立合理科學的德育目標,以此作為德育評價的標準和具體導向。在制定德育目標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學段、學生、學校類型等不同情境下具體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避免德育目標的空洞、抽象與脫離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