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火是自然界中常見且重要的物質,而匯雲聚美推崇的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中所說的「水」和「火」,就是用自然界中水和火的特點,以說明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病理現象,並指導臨床辨證施治。今天,匯雲聚美就跟大家分享中醫中水與火代表什麼。
人體之中,水與火有生理與病理之分。
生理之水是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基礎,表現為人體的津液、血液等;生理之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陽氣,它溫煦,推動人體的臟腑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成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在生理狀態下,水與火維持著相互的統一與平衡,「不露聲色」地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曰:「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在中醫理論中,心與腎分別屬於「陽」與「陰」、「火」與「水」。
心屬火主一身之陽,居於上焦;腎屬水主一身之陰,居於下焦;心陽下交於腎陰,而腎陰上濟於心陽,從而形成了一個陰陽升降互相平衡的系統。這種微妙的相互協調的關係在中醫學上稱之為「心腎相交」或者「水火既濟」。
腎陰上濟滋養心陽,陰能制陽,因此可以防止心火亢盛;而心陽下降歸於腎,一方面可以溫煦腎水之寒,另一方面則是可以補充腎陽。
心與腎在人體裡面構成了一種相互制約及相互平衡的關係。這種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緊密協作關係,一旦被打破,也就會出現「心腎不交」的情況。
如果心陽不振,則水寒不化,就會導致「水氣凌心」之證;若腎水不足,則會出現「心陽獨亢」之證,均屬於「水火失調」「心腎不交」。
《傅青主女科》說:「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
如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陰以涵養心陽,使心陽獨亢,常見口乾口苦、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少津、脈滑細數等症狀。
匯雲聚美注意到,中醫的水火學說是比較複雜的一個概念,維持水火平衡是機體健康的基礎。一個總的原則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還要及時尋找正規合理的手段來糾正和調理失衡的水火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