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到壓力山大,或者工作不順心時,你會選擇歡快的音樂還是悲傷的音樂?
當你正經歷一次可怕的分手時,你會去聽超有節奏的洗腦神曲,還是安靜悽清的悲傷歌曲?
當你打開你的音樂歌單,裡面是舒緩的音樂多,還是嗨翻天的音樂多?
是不是驚訝地發現,你在難過的時候,想聽的竟然是悲傷的歌曲。
按常理來講,難過的時候,我們應該聽開心的音樂才對,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更傾向於悲傷的音樂?
01、尋求情感共鳴
傷心、痛苦的時候,你最做不出來的表情,可能就是微笑,最需要的就是真心實意的安慰。
在這樣的心情下,傷感的音樂就像一個有著同樣經歷的人在試圖安慰你,而快樂的音樂卻像一個活潑的人,在你生氣的時候,告訴你要微笑。這是什麼樣的感受,不用我說,你應該也能體會到。
舉個例子,當你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失望,覺得未來一片迷茫時,你聽到一首《才華有限公司》。
「每天上班下班打卡要準時,老闆承諾年底加薪升職,有幾個同事又離職」,是不是覺得很像你日常的工作狀態。那種淡淡的語氣,就好像一個朋友在跟你講TA自己的故事,而這,剛好也是你現在正在苦惱的事情。
當我們知道別人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並且完全理解我們的感受時,我們就不會感到被孤立、被遺棄。它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是唯一的苦難者,它給我們帶來了認可、安慰和治癒,並創造了一個反思和重新評估個人經歷、思想和感情的空間,讓我們有勇氣繼續前行。
02、宣洩壓力
人長大了,就會被約束成為一個隱忍的人。
小時候,不開心你可以哭,可以鬧,可以撒潑打滾,但長大就不可以了。因為你流露出的細膩和脆弱,很容易被人嘲笑,被人定義為是個不堅強的人。
這時候,悲傷的音樂就像一個「樹洞」,它會容納你所有的脆弱、敏感和憂鬱,提供給你一個安全、正常的情感釋放途徑,甚至有助於你表達自己的情感。
亞里斯多德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情感宣洩概念:當完全置身於一種不良情緒中時,音樂(或戲劇)能讓我們得到淨化。
比如,當你正經歷分手時,你聽任何悲傷的音樂都會聯想到自己。音樂激發了你悲傷的情緒,幫助你釋放了壓力。你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一場,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暴露出來,發洩出去,從而減少了緊張和壓抑。
「宣洩壓力」不僅適用於「悲傷的人」,也適合於「不悲傷的人」。
東京藝術大學和日本RIKEN腦科學研究所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他們將音樂分為悲傷和快樂兩大類,然後分發給44名志願者聽,最後讓志願者給自己的情緒評分。
儘管志願者們都一致認為悲傷的音樂是「悲劇性」的,但他們卻將聽音樂的實際體驗評為更加愉悅。因為音樂激起了他們日常生活中隱藏的不愉快情緒,並讓這些痛苦得到釋放。
03、受虐傾向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恐怖電影、玩過山車和極限運動?
因為享受刺激,因為他們知道周邊的環境是安全的。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於享受本來不愉快的體驗,即良性受虐心理。這個心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那麼鍾愛悲傷的音樂。
悲傷的音樂,雖然可能暫時會令人不安或難過,但卻不同於真實的體驗,因為音樂中的情緒是虛擬的,安全的,幾乎不會對你產生任何負面影響,但卻可以得到一時的刺激,就像有的人喜歡看超級虐心的影視劇和小說一樣。
無論是古羅馬希臘衍生出來的西方文學,還春秋史記繁衍出來的中國文學,良性受虐心理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什麼相較於喜劇,人們好像更偏愛悲劇。因為只有悲劇最強烈的戲劇張力,才能刺激人類的神經。
除了以上3個原因外,催乳素、多巴胺等神經內分泌因素也是影響音樂取向的原因之一。當然,也有研究發現,傷感的音樂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更能打動人心,引發一系列的積極審美情緒,因此更有吸引力。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或者適合聽悲傷的音樂。如果悲傷的音樂讓你感到更難過,那麼就要少聽了。
如果它能幫助你解決壓力或不良情緒,那麼你大可以調高音量,痛痛快快地哭一場。然後,在悲傷中沉浸,在沉浸中整合,在整合中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