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7級以上的強震已經有6次之多,哪些地方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有可能發生8級地震嗎?為什麼四川頻繁發生地震?
到現在為止,四川發生過21次5-6級地震、8次6-7級地震,以及6次7到8級地震。而距今差不多剛好12周年的5·12汶川地震,便是震級達到8.0級、四川境內已知破壞最強的一次地震。那麼,為什麼四川會頻繁發生地震,有可能再次發生8級大地震?
8級地震的破壞力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地震級數是反應地震強弱的一個度量指標,主要是通過整個地震過程中釋放了多少能量來判定。大家可別認為相差只有一級兩級的地震破壞力相當,其實,當芮氏規模增強一級的時候,地殼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增加了32倍左右;而當芮氏規模增強兩級的時候,便意味著地殼所釋放的能量與低兩級的地震相差了1000左右。
既然芮氏規模是根據地殼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劃分,這也就意味著能量的大小是可以通過具體公式來進行換算的,如下:
E=10^4.8×10^(1.5M) 焦耳
該這個公式中出現的M就是地震級數,一次地震釋放了多少能量,只需要將地震級數帶入公式計算即可。簡而言之,8級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就大約是6.3×10^16焦耳,相當於1500萬噸TNT當量。
一次地震的破壞性,當然不會只跟震級有關,比如,發生在四川的5·12汶川地震之所以會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除了震級大釋放大量能量之外,還跟它是淺源地震有關。這種地震地震源深度只有10到20千米,所以它的破壞力會比中深源地震強得多。而地震之後出現的附帶自然災害也會對當地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尤其是夏季暴雨後更容易突發泥石流。
四川境內地震帶的分布特徵
整體來說,四川境內的地震多為板內地震(位置),發生該位置的天然地震也大多都是構造地震。可以說,在四川境內發生過地震級3級以下的地震多不勝數,只不過由於此類地震釋放的能量較小,我們人體往往也是感覺不到的,全靠放置在各個地方的地震儀器記錄下來。
要知道,強震這個詞可不能隨便用的哦,當這個詞用來形容地震的時候,說明單次地震震級至少達到了6級或6級以上。
四川之所以會頻繁的發生地震,這跟它的地理特徵密切相關。在四川東經104度以西的區域,集中了好幾個被大家熟知的地震帶。比如:
金沙江地震帶(1870年曾發生過巴塘7.285級地震)
龍門山地震帶(2008年曾發生過8.0級汶川地震)
鮮水河地震帶(僅僅是7級以上的地震就發生過8次)
理塘地震帶、松潘-較場地震帶(曾在1933年發生過茂縣疊溪7.5級地震)
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曾分別在1536年和1850年發生過2次7.5級強震)
名山-馬邊-昭通地震帶(曾在1974年發生過地震帶上最大的7.1級永善地震)
木裡-鹽源地震區(曾在196年發生過鹽源、寧蒗間6.7級地震)。
簡而言之,四川境內有如此多的地震帶分布,就意味著本就會比其他地方發生地震的概率更高,也更有可能發生破壞性相對較大的構造地震。
並且,即便是四川不在地震帶上的地區,也有可能發生地震,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地震帶上地區地震的影響,另一方面,並不是只有地震帶上的地方才有可能發生地震,只是發生地震的概率不同罷了。
地震預警跟地震預報是一回事嗎?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一點,以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是做不到把地震像天氣一樣提前預報的。
所以,我也只能告訴大家四川發生過哪些大地震,為什麼四川會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區域,但並不能預測之後是否一定會發生八級地震。目前,在四川很多地區使用的地震預警系統,與部分人以為的地震預報不是一回事。
當我們的手機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的時候,實際上地震已經發生,而地震波正從震中朝著我們的方向傳來。而地震預警的意義,就是在地震波到達我們的所在地之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向我們發出預警,從而幫助我們爭取到更多應對地震發生的黃金時間。
而地震預警利用的原理,其實就是地震的P波和S波傳遞存在時間差,比如,對於那些距離震源位置有50公裡左的地區來說,它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提前10秒左右知道有地震發生,而距離更遠的90到100公裡區域,則可以將時間提前到20秒左右。
簡而言之,地震這種地球上再常見不過的自然現象,只有當其破壞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但是,介於大型地震發生原因不同於其他災難,我們只有學習地震發生時如何自救,以及關注地震預警系統的通知信息。
不管是「地震雲」,還是「地震魚」這些民間傳言能預報地震的現象,事實上都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