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個「化石村」: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本報記者 豐家衛
實習生 曹彥語 通訊員 聞強
今春旅遊旺季,天津薊州鐵嶺子村第一次以新的名字迎接遊客。今年年初,自然資源部專家、天津古生物化石專家齊聚於此,為京津冀首個「化石村」揭牌,鐵嶺子村也因此成為全國第20個「化石村」。
一進村,目光所到之處,千姿百態的石頭袒露在大地之上,走近細觀,石頭上清晰地顯露著浮雕般的圓弧或水波紋理,即便是毫無地質專業知識的人也能看出,這裡的石頭不一般。
「這些是疊層石化石,距今有10億到8億年的歷史,被稱為記錄地質演化的『萬卷史書』。但我們一開始並沒有認識到這些化石的真正價值,靠山吃山,這些化石曾經只是被開採的石材。」該村村主任丁利感嘆,村裡靠山吃山四十年,以前靠挖山,來錢快,最近十年才明白,挖山山會倒,吃不久,守山才是生財之道。
廉價石材
進村之後,道路兩旁空地上巨石散落,遠處山上裸露的白色山體告訴人們,這裡曾經被嚴重開採過。
「鐵嶺子村在天津可能不出名,在全國更不出名,但在世界上卻有名。」丁利告訴記者,距今約18億年前,薊州地區從陸地演變為海洋,溫暖的氣候使菌藻類生物大量繁殖,伴隨大量碳酸鹽沉積,形成了今天豐富的疊層石剖面。鐵嶺子村的疊層石是中新元古標準剖面疊層石組合的第IV組合,專業名稱為「鐵嶺疊層石組合」。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稱道:「在歐亞大陸同時代地層中,薊縣剖面之佳,恐無出其右者」。
這樣的價值,鐵嶺子村最初並沒有意識到。
丁利回憶說,從1979年前後開始,鐵嶺子村及周邊各村開始大規模開採山石,製成水泥、石灰及各類建築用材料銷往周邊各縣。自開採山石起,全村37戶、119人沒有一個人外出打工,全部走上了開採山石的生產線,開採、運輸、加工,靠著老祖宗留下的天然山石,鐵嶺子村村民不愁吃穿。那時的村民還不知道,他們開採的正是價值不菲的疊層石,2000年左右賣得最好的時候,一噸石頭才20元。
「這也給村裡的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一座座山成了禿山,水土流失嚴重,教訓慘痛。」丁利介紹,最初是人工開挖,破壞比較慢,2008年叫停之前開始用機器挖,如果不叫停,任由機器挖,一年就可以挖平一座山。
無價化石
2008年,出於對薊州北部山區豐富地質資源的保護,鐵嶺子村的所有礦場被全部關停。
「村裡失去了支柱產業,未來怎麼發展,我們也觀望了好幾年。」丁利說,轉機出現在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提出之後。藉此機遇,薊州區提出,依託區內景觀優勢,重點打造京津冀山嶽型全域旅遊示範區,鐵嶺子村包含在內。
從那時起,天津有關部門幫忙聯繫專家前來實地考察。天津的專家來了,北京的專家也來了,在他們的建議下,鐵嶺子村利用疊層石資源,發展農家旅遊。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曾到訪過鐵嶺子村多次,從她那裡,丁利第一次得知,村裡的疊巖石化石,如果按照市場價值來計算,一噸可值上萬元,而從科研層面來說,這些化石則是無價之寶。
在專家的指導下,鐵嶺子村在村委會設立了化石展覽館,向遊客展出樣式精美的疊層石化石。覽館雖然面積不大,卻放有20多塊疊層石,石頭剖面上有多種菌藻類沉澱下來的精美圖案,令人賞心悅目。
依託疊層石化石資源保護,丁利帶頭在村裡發展高端民宿,村內現在已發展農家院7戶。用丁利的話說,過去十年間,他已經從開山採礦的頭兒變成了守山致富的頭兒。
時空隧道
天津市地礦測試中心專家張曉飛一直參與鐵嶺子村疊巖石保護和研究,在她看來,鐵嶺子村成為京津冀首個「化石村」,只是保護和發展的一個開始。
「從2014年至今,全國已經有20個『化石村』,如湖北遠安落星村,以保護湖北鱷類和魚龍類化石為主;四川自貢土柱村,以保護恐龍化石為主。這些都已經在結合化石保護發展旅遊上獲得了成功,所以鐵嶺子村未來的發展有經驗可循。」張曉飛說。
鐵嶺子村兩側的山上,疊層石形態各異,有的呈錐形,有的呈柱狀,有的像一面石壁或一堵牆,上面不可名狀的圖案,令遊客可以真切感受到地質年代的生命律動。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這些『有記憶的石頭』不僅有審美價值,而且有科普研究價值,它會讓遊客思索,地球早期生命家園是一種怎樣的景觀;袒露在大地上的『巖石史書』藏著哪些滄海桑田的故事等。」張曉飛告訴記者,因為鐵嶺子「化石村」具備這些特徵,未來學研遊可以作為一個發展方向,擁有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