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紀揚
一塊石頭,居然能引發全球瘋狂。
先是美國、英國、羅馬尼亞,之後是俄羅斯、西班牙、澳大利亞......幾塊來歷不明、時隱時現的它「星」之石,依次造訪了多個國家。一時間,不少人猜測這是外星人的傑作。
神秘的金屬巨石(圖片來源:CATERS NEWS)
這些神出鬼沒的石頭究竟是不是來自於外星我們還無法斷定,不過事實很可能是:巨石不一定來自外星人,而人一定來自外星球。怎麼聽著更不靠譜?那我們姑且把外星人放在一邊,來說一說石頭。
石頭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別的不說,小小一塊石頭,就能和四大名著都沾上邊:《紅樓夢》又名《石頭記》;《西遊記》裡的孫猴子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水滸傳》裡的洪太尉將「伏魔之殿」的石碑放倒,使108位「魔君」橫空出世;《三國演義》中孫堅撿到的傳國玉璽當然也是塊石頭。
更不要說女媧用五色石補天、記載奇石的《山海經》,還有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巨石陣、復活節島的石像等......
英國巨石陣(圖片來源:veer)
不過今天,大院er要和大家聊的不是石頭的歷史故事,而是構成石頭的化合物。
石頭,一般由碳酸鈣(CaCO )和二氧化矽(SiO )組成,囊括了四種元素:鈣、碳、氧、矽。關於上述石頭來自外星球的科學論證,就要從大自然的「魔法師」——元素說起。
01元素:幻化萬千的魔法師
元素是什麼?
原子(atom)是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而原子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Chemical element)。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元素周期表 (圖片來源:中國化學會)
元素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基石。據2018年公布的元素周期表,目前總共有118種元素,天然元素94種(原子序數最大的天然元素是鈽),這118種元素就是幻化出大千世界的「魔法師」。由於單個元素都很活潑,它們喜歡電光火石地「暗送秋波」,以產生新的化合物,因此元素有著千變萬化的排列組合。也正是如此,才構成了你看到、聽到、想到的一切——包括你自己。
有了元素,才有了你、你的狗子以及狗子的飯碗。你和你的狗子都是碳基生物,鈣組成了你們的牙齒和骨骼,你們呼吸著同樣的氧,此外身上還有一模一樣的氫、 氮 、磷 、硫、 鉀 ......而且狗子和你一樣,也需要經常補充微量元素來增強營養。
元素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宰,它們像魔法師一樣決定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雖說人類起源於陸地還是大海尚存爭議,但起碼我們可以肯定:我們是從元素那「來」的——問題是:地上的元素又是從哪來的呢?
02 地上有的,天上都有
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在宇宙中都找得到。
去年12月,嫦娥五號從月球上採集回2公斤的土壤樣本,望眼欲穿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把這份「快遞」拆開。而至於「快遞」中包裹的是啥,其實不用問也知道:月球含有豐富的氦元素(He),其中月球表面風化層的3He儲存量大約是250萬噸。而在地球上,3He被認為是地幔中的原始物質,且在地幔中的3He總量在0.1到100萬噸之間,其豐度和月球完全沒得比。
火星表面(圖片來源:veer)
火星表面呈猩紅色,這是因為火星含有大量的鐵元素,它們同氧結合,讓火星看上去就長滿「鐵鏽」似的。
金星的大氣層中充滿硫元素,俄羅斯科學家一度認為或有生物能在「硫酸海洋」中生存,但美國科學家對此嗤之以鼻:就憑464度的高溫,你在開什麼玩笑?
人類的飛船還曾去到過太陽系的邊緣,發現海王星上存在大量有機分子,例如甲烷。這進一步激發了人類的好奇心:太陽系之外又如何呢?
太陽系(圖片來源:veer)
想要探索其它恆星的化學成分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太遠了!即使是「天涯若比鄰」的比鄰星,也比海王星遠1萬倍,而離我們最近的仙女座星系,又比比鄰星遠250萬光年。
儘管遠方的恆星遙不可及,但它們卻無時無刻不向我們透露著自己的化學成分,線索就是它們發出的光。這些光線穿越茫茫宇宙來到地球,而隱藏在光線中的信息成為了人類認識這些星球的關鍵。
每種化學元素,都有獨一無二的焰色,這就是元素的「焰色反應」:這仰賴於元素的一種特殊屬性,當它們燃燒時,會發出不同的光芒——鋰是紅色、銅是綠色、鉀是紫色(鉀的焰色反應需透過鈷藍玻璃,以濾掉鈉的黃光,因此鉀的焰色看起來是黃色而非紫色)......正是元素的這種特性,才讓我們得以一窺恆星的構成。
彩虹(圖片來源:veer)
彩虹是太陽投射在天空的光譜,仔細觀察太陽光譜,你會發現有許多錯落的黑線,這些黑線叫做吸收譜線。通過吸收譜線,我們能得到一份化學元素的清單,就像讀條形碼一樣可以讀出太陽精確的元素構成:它包含74.9%的氫、23.8%的氦和1.3%的其它元素。
太陽光譜(圖片來源:Extreme Tech)
這種光譜分析法不僅能用來分析太陽,它對宇宙中任何一顆恆星都適用。通過這種方法,科學家就能夠精確地測算出恆星的組成元素。
通過觀察北極星的光線,我們得知它的重元素和太陽一樣豐富,但碳元素比太陽少得多;織女星的金屬含量只有太陽的三分之一,但天狼星卻富含金屬——它的鐵含量是太陽的三倍多。
儘管每顆恆星的元素含量不同,但無論我們觀察哪片星空,都只能找到與地球相同的元素。看來,我們的元素周期表同樣適合宇宙星辰,地上有的,天上都有。但新的問題出現了:天上的元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03 回到137億年前:宇宙的起點
為了了解生命的歷史,我們必須回到宇宙誕生的那一刻:宇宙的起點(奇點:singularity of the universe)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什麼物質都不存在,但有我們無法想像的高溫和密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莊子·天地》篇中有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意思是說宇宙的最初只有「無」,沒有任何存在,也沒有任何名稱。「混沌一體」產生了卻沒有形體。萬物因此而生,這就叫「自得」。
(19世紀初天城文《梨俱吠陀》手抄本)
古印度詩集《梨俱吠陀》中有段話跟《莊子》的說法類似,但聽起來更令人費解:「無既非有,有亦非有;無空氣界,無遠天界......由空變有,有復隱藏;熱之威力,乃產披一」。意思是說(宇宙)一開始既沒有所謂的「不存在」,也沒有「存在」,既沒有「空間」,也沒有空間以外的「天空」。「空」產生了「有」,它是黑暗的,放出大量的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不論莊子還是古印度的先哲,他們古樸的語言與20世紀30年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勒梅特讀到剛才那兩段話,恐怕要產生出一種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惺惺相惜之情。
大爆炸理論指出:在大爆炸之後的1秒內,宇宙從不可思議的100萬萬億°C(這是神馬概念?)下降到100億°C,經過漫長的38萬年後,又下降到2700°C。這是宇宙從暴脹(Inflation theory)到「冷靜」下來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比較乏味,引力率先被分離出來,其它三種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及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夸克、質子、中子、電子、光子......也紛紛現身。
38萬年之後,宇宙的溫度繼續下降,這讓帶正電的質子俘獲了帶負電的電子的芳心,於是最早的原子便形成了:主要是氫原子和氦原子,那個時候的宇宙還沒有星體。
(大爆炸後的宇宙,圖片來源見水印)
隨後引力開始發威,它將大量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氫原子和氦原子拉攏到一起,數以億計的星雲便出現了,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們一邊坍縮一邊升溫,最終導致聚合的氫原子爆炸(參考氫彈爆炸原理),釋放的能量衝破引力的阻攔形成了最早一批恆星。這時距離大爆炸已過去了兩億年。
恆星的出現絕對是大事件,因為它能產生新的物質並使生命成為可能。恆星的誕生、演化直至最終又坍縮回一個黑洞,都跟引力脫不了干係,恆星的一生真可謂「成也引力、敗也引力」。但在這向死而生的壯烈旅途中,各式各樣的新元素卻佔盡了天時地利的大便宜,例如:組成生命的最基本元素碳、骨骼裡的鈣和血液裡的鐵都拜恆星的坍縮所賜。一系列的坍縮產生一系列的新元素:從鋰到鐵,如法炮製。
那鐵之後呢?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名26位的鐵元素有26個質子,而產生含有更多質子的元素需要更高的溫度,這就不是普通恆星能搞定的了。它必須自爆為一顆「超新星」,釋放出與太陽一生釋放的能量總和相媲美的能量,才能創造出更重的元素。鈷到鈾(含92個質子)都是這麼來的。
所以,構成我們世界的化學元素是伴著恆星死亡的劇痛形成的,它們來自已死的恆星並被散布到宇宙空間。沒有恆星的坍縮和超新星的爆發,就沒有新元素的誕生;沒有元素以各種複雜的方式形成化合物,行星就不會形成,你我就不會存在。
一切聽上去是那麼的不可思議,就像一則難以置信的創世神話: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種元素都來自地球之外的茫茫太空。從這個角度上講:每個人都是從恆星中誕生的,「來自星星的你」並不是什麼異想天開,而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