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大浦灣內,有一片主要由蒼珊瑚形成的長50米、寬30米、高12米的巨大珊瑚群落。這裡的蒼珊瑚都是筆挺向上的棒狀形態,從海底仰望,整片群落猶如聳高的大山般,有著獨特的莊嚴肅穆之感。
圖片:kushibuchi-mari-com
最為特別之處在於,這一整片蒼珊瑚共享著同一套遺傳編碼。即是說,目之所及的所有蒼珊瑚,皆是一隻蒼珊瑚幼蟲不斷生長並且自我複製而生。或許也存在著海浪折斷了珊瑚枝,以斷片再生形式不斷增殖。形成這大片群落需要數百年光陰。
棒狀的蒼珊瑚,攝於西表島。圖片:千野youko
兇猛的天敵難以穿越這百年形成的柵欄般堅硬的珊瑚枝,因此,蒼珊瑚枝之間是珊瑚魚、烏賊、蟹類、海鰻等珊瑚礁常見動物們的最佳安身之所。巨大的海參鑽不進縫隙之間,也可在蒼珊瑚枝頭走過,輕鬆掃食海藻或是其他生物留下的食物殘渣,仿佛體態輕盈的貓咪在籬笆上優雅而行。
烏賊在蒼珊瑚礁中覓食。圖片:千野youko
這片獨特的蒼珊瑚是在2007年9月被一位潛水員所發現,而在那之前,蒼珊瑚在此樹立了多少歲月,無人知曉。
離開衝繩本島乘飛機約一小時的行程,可以到達日本數一數二的旅遊潛水勝地——石垣島。得益於黑潮,不僅僅石垣島周邊有發育良好的珊瑚礁,在石垣島與相鄰的西表島之間,還有日本最大規模的珊瑚礁海域 「石西礁湖」。除「石西礁湖」之外,附近還有四塊海域被指定為「日本西表石垣國立公園地區」,受到嚴格保護。其中,便有白保。
石垣島白保珊瑚礁礁池內的蒼珊瑚群體。圖片:鈴木倫太郎
從白保海岸輕裝浮潛而行,遊出不遠就能進入礁池內蒼珊瑚形成的廣闊珊瑚群落。這片北半球最大蒼珊瑚群落與大浦灣的蒼珊瑚不同,群體更多呈現板型。扁平的珊瑚群體結構,讓蒼珊瑚縫隙猶如迷宮般蜿蜒。
板狀的蒼珊瑚,攝於西表島。圖片:千野youko
扁平得好像晾碟架。繪圖:翼狼Elang
通過遺傳分子分析,研究者發現:大浦灣的棒狀群體與白保的板狀群體之間有著一定程度的遺傳差異。近來,研究者還注意到,白保也存在棒狀的蒼珊瑚,但它們更多生長在海流較急的珊瑚礁外側,與平靜礁池內的板狀蒼珊瑚存在一定的距離。那麼,兩地蒼珊瑚形態如此不同,是否是地理隔離的結果?有沒有其他形狀的蒼珊瑚?是否存在板狀與棒狀的中間形蒼珊瑚?白保海域的蒼珊瑚給珊瑚研究者留下了無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