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一代代科研人接力傳承——冷板凳上做出抗震大學問

2020-11-03 四川省地震局

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核心閱讀:

建設我國最早的地震模擬振動實驗室,開發預測評估地震災害損失系統,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現場進行科學考察和流動觀測……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的一代代科研人,接力傳承,為解決我國建築抗震難題,持續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謝禮立院士(左)在與學生交流。

新豐江水電站,工力所在該水電站建設了我國首個強震動觀測臺。

孫柏濤(右)和科考隊員一起在整理地震災害資料。

2013年蘆山發生地震,曲哲趕赴現場對農居進行振動測試。

「工力所怎麼會在哈爾濱呢?」很多不了解工力所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由於名字中有「中國」,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工力所」)應該在北京,極少與哈爾濱聯繫起來。

同樣鮮為人知的,還有所裡人的研究。在土木工程學科中,地震工程比較冷門。不過,工力所人說,這也有好處:能夠安安靜靜地做學問。

「大家之所以能靜下心來做學問,多虧了所裡老前輩們留下的精神底色」

工力所一角,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層建築,遠看像一座老舊倉庫,灰白的外牆牆皮已經脫落。走進去,滿眼各式各樣的建築模型。有摩天大樓,也有普通居民樓,高高低低排列開來。邊上,還放著一些腳手架。這裡是我國最早的地震模擬振動實驗室。

辦公房在實驗室一側,水泥地、舊書桌、鐵欄窗戶,沒有一點多餘的裝飾。工力所研究員張敏政在對著電腦校對書稿。74歲的張敏政,頭髮花白,聲音溫和而有力。實驗室建成時,他就在這裡工作;退休10多年,他每天還來這兒。至今,他仍記得每一個模型的來歷,以及無數個日夜裡的一次次實驗。

前一陣子,新版《中國防震減災百科全書:地震工程學》出版了,足足有200多萬字。這本書的出版,讓該學科從此有了權威工具書。張敏政是編寫負責人之一。他拿起茶杯,喝上一口水,然後凝望著窗外說:「總算了了一個心願。」

路遇張敏政,所長孫柏濤總會上前問候,他說:「地震工程學科比較窄,社會關注度不高。建所至今近70年,大家之所以能靜下心來做學問,多虧了所裡老前輩們留下的精神底色,這精神一代代傳承下來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禮立就是這樣一位前輩。60年前,他就到工力所前身——中科院工程力學研究所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他萌生了研究城市抗震的想法。然而,這個研究方向全世界都沒有先例,這稱得上是科學問題嗎?

謝禮立一頭扎進圖書館,搜遍了各種資料。他回憶起全所開討論會的情形:首任所長劉恢先,聞訊特地走下病床,坐在椅子上,被人抬進會議室。劉所長發問嚴肅而尖銳,面對一個個拋來的問題,他對答如流。所裡當即決定,增設城市抗震研究方向。

過去10年,最讓孫柏濤引以為豪的是,帶領團隊開發了一個名為「HAZ-China」的系統。「HAZ」是災害的英文縮寫,這個系統能預測和評估地震災害的損失,也是城市和區域抗震理念的延伸。有了它,如何改造那些不符合抗震規範的建築,就有了科學依據。

曲哲又忙又興奮。這位工力所的年輕研究員從此走進了一片新天地:過去,建築抗震的焦點在梁、板、柱、牆等構成的結構。地震來了,結構骨架沒問題,房屋倒不了,可吊頂、門窗、水電管線等非結構件損壞嚴重,房屋在地震面前依舊很脆弱。他忙的是,研究非結構件有太多新問題;興奮的是,離解決建築抗震難題又進了一步。

曲哲只有30多歲,卻已是工力所的科研骨幹。研究建築中非結構件的抗震問題,不但從單一結構擴展到整棟建築,而且進一步拓展到城鎮乃至更大範圍。他與孫柏濤一樣,在不同的層次上豐富了謝禮立構想的藍圖。

「把工作做好,減輕地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傷害」

面色紅潤、精神矍鑠,一口氣能做20個標準伏地挺身,謝禮立一點兒都不像82歲。剛分配到工力所時,所領導沒有讓他馬上搞研究,而是讓他鍛鍊動手能力。「那時我像個工匠。」他說。

工力所人做學問,並非只是在實驗室與機械、圖紙、公式打交道。去現場,是他們一直堅持的傳統。每當有地震發生,這支「國家隊」就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除了參與指導烈度劃分、評估地震損失、做安全鑑定和救援外,他們還要開展地震災害的科學考察和流動觀測,搜集第一手資料。

1966年邢臺地震後,謝禮立在現場待了3年。由於熟悉災害情況,有現場工作經驗,在周恩來總理視察時,雖然他那時還只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卻與國內頂尖專家們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給周總理匯報。

曲哲與地震工程的淵源開始於12年前的汶川地震。當時,他還在清華大學讀博士,到重災區北川的考察經歷,讓他頭一次體會到災害的無情。這堅定了他研究工程抗震的信念。

就在那次考察中,他意識到了建築薄弱層倒塌的危害,並著手開始相關研究。5年後蘆山地震,非結構件的破壞暴露出另一個嚴重隱患,推動他關注非結構抗震的問題。

1996年包頭地震之後,孫柏濤到過國內外絕大部分的破壞性地震現場。他直面生離死別,嘗遍辛酸苦辣。他說,餘生就像是賺回來的一樣。至此,他只有一個念頭:「把工作做好,減輕地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傷害。」

為了儘可能調查、搜集資料,在危樓裡,在廢墟中,孫柏濤和隊員們冒著餘震風險,高強度工作。在汶川,由於長時間頂著烈日,他和團隊多人出現虛脫。

憑藉豐富的現場經驗,孫柏濤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房屋震壞了,不看圖紙,就能八九不離十說出原因。汶川地震後,都江堰市公安局的辦公大樓出現多處裂縫,準備拆除,他判斷建築主體結構完好,只需要有針對性地做些加固就好。這棟大樓至今仍在使用。

「人的精力有限,要把有限的精力留給科研」

謝禮立一生獲得榮譽無數,不少還是國家級科學獎。可在他眼中,這些都不是做研究的初衷。他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人的精力有限,要把有限的精力留給科研。」

上學時,謝禮立主修俄語,工作後開始學習英語,他收集來老所長和國外友人的通信,帶著兩個饅頭、一瓶水,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獨自坐在公園裡,反覆背誦。如今在所裡,他的英語水平也是公認的好。

謝禮立是上海人,到哈爾濱後就喜歡上了這裡。他說,哈爾濱夏天涼爽,冬天屋裡暖和,適合看書、做研究。

過去的半年,孫柏濤團隊起草了兩本有關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的規範。他當了10年所長,念念不忘的是科研,是對地震工程學科的理解。工作日難得空閒,一到周末,他就和學生們待在一起討論問題。

一心為學的氛圍吸引著曲哲。在日本求學時,他是日本建築學會會長的得意門生,老師對他的學術水平大加讚賞。曲哲說,做科研有點像創業,不同在於,它有時是一個人在孤獨求索。

曲哲樂在其中,也找到了與外界交流的辦法。幾年前,他做起了自媒體。他說,現在傳播方式多樣,要寫好給少數同行看的科研文章,也要向老百姓說明自己在做什麼、自己的研究有什麼用,才能提高大家的防災減災意識。

幾陣寒風,涼意漸起,地處哈爾濱的工力所又將迎來白雪皚皚的冬季。但曲哲說,冬季的工力所,顯得更加寧靜、更加美麗。

保持那份執著的科研定力(記者手記)

為提高抗震能力,古代工匠們會在木塔中央,自上而下加入一根粗壯的「心柱」。正是有了這根「心柱」,一些古塔才得以屹立千年。而今,借鑑這一理念,一些現代建築設計中也會嵌入「心柱」結構,提升建築的穩定性,且效果非凡。

面對時代的變遷、外界的誘惑,一個團隊、一個機構想要保持定力,傳承優良學風、作風,同樣少不了有人充當「心柱」。他們或許沒有響亮的名聲,沒有耀眼的頭銜,卻在為我國科研大廈的安全穩定,默默抗壓承重。工力所建所近70年,走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前沿,得到業內的認可,靠的就是一代代「心柱」科研人的薪火相傳。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這樣充當「心柱」的人才,他們值得全社會的尊重與呵護。

來源: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7日 06 版)

記者 喻思南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一代代科研人接力傳承— 冷板凳上做出抗震大學問
    核心閱讀:建設我國最早的地震模擬振動實驗室,開發預測評估地震災害損失系統,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現場進行科學考察和流動觀測……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的一代代科研人,接力傳承,為解決我國建築抗震難題,持續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 2021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事業單位招聘21人公告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始建於1954年,地處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名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機構,也是國內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災減災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院所,素有「中國地震工程研究先驅」和「中國地震工程人才培養搖籃」之譽,設有國家「地震工程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 2021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21人公告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始建於1954年,地處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名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機構,也是國內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災減災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院所,素有「中國地震工程研究先驅」和「中國地震工程人才培養搖籃」之譽,設有國家「地震工程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 2021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事業單位招聘21人,應屆生可報!
    多年來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廣泛的合作研究,承辦了第14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研究所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科技隊伍,其中院士4人(含兼職2人)、二級研究員6人、具有高級職稱專家100餘人,設有中國地震局科技創新團隊3個、黑龍江省頭雁團隊1個。
  • 2020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擬錄用人員公示(二)_北京中公教育
    根據中國地震局《關於貫徹執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該所用人計劃,經公開發布招聘信息、資格審查、面試等程序確定擬錄人員。現將第二批擬錄人員相關情況公示如下,公示期7天,期間如有異議請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人才資源部或紀檢室聯繫,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的須署真實姓名,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須加蓋公章。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研究所周圍道路寬闊,綠樹成蔭,交通、生活便利。  我所是中國地震局直屬公益類非盈利性科研單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第四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治學嚴謹、研究生培養經驗豐富的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  我所具有高級研究人員100人,中級研究人員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高級專家30人。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博士招生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簡介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主要開展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震監測預報、工程地震學和地震社會學等科研工作,以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
  • 中國地震局預測研究所
    一、研究所介紹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於1980年),以地震監測、地震預測理論方法與觀測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負責全國地震分析預測科學技術集成的研究工作。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20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招收公告
    一、基本情況介紹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
  • 超神機械師:宇宙的終極秘密,無數代文明的傳承接力
    隨著迭代的開始,宇宙重歸終極和寂滅的時間也縮短了,無數文明在重啟之中消失,但是卻總有文明隨著發展了解到宇宙的真相,在後世的文明中終於出現了一個在信息態領域取得驚人突破的文明,可以在宇宙重啟的過程中留下傳承信息,那就是建立聖所。
  • 2020年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招聘公告
    2020年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招聘公告  根據事業發展和工作需要,依據《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現發布2020年招聘公告,真誠歡迎優秀人才加入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招聘崗位要求及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應聘基本條件  1.政治素質高,道德修養良好,學風正派,治學嚴謹,具有團結協作和創新精神;  2.熱愛防震減災科研事業,滿足地震預測研究所相關專業技術崗位的具體要求;  3.身體健康狀況滿足防震減災科研工作的要求。
  • 招聘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20年度招聘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於1980年。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20年度招聘公告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20年度招聘公告  根據事業發展和工作需要,依據《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overhauser...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子午工程二期質子磁力儀、overhauser磁力儀採購項目: 項目聯繫人 周毅、韓偉 項目聯繫電話 010-62108092、62108095 採購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中國地震局回應監測預報質疑:精確預測暫做不到 觀測動物「異常...
    帶著這些質疑與提問,「政在回應」欄目記者聯繫了中國地震局,書面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山有,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強震動觀測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馬強。他們分別根據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在本人專業研究範圍內對網友的質疑與提問進行了回應。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2020 年度科研助理崗位招聘公告
    三、報名要求應聘人員將個人簡歷發送至:bgs_ief@126.com,郵件主題及材料命名為:科研助理+姓名+專業+學歷+畢業院校。 (二)簡歷接收截止日期:2020年9月16日。四、聘用方式及薪酬待遇科研助理崗位屬於流動性崗位,非事業編制,採取勞務派遣方式管理,與勞務派遣公司籤訂勞動合同。研究所不負責在京落戶及人事檔案接收工作。聘用人員可與勞務派遣公司協商辦理人事檔案接收等 事宜。科研助理薪酬根據崗位要求、聘用人員學歷、條件等情況與聘用人員協商確定,薪酬、社保、住房公積金等費用由研究所承擔。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09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原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是我國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  地震預測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20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6人。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培養目標  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在地球物理及相關學科領域、土木工程等專業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
  • 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接續奮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題: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接續奮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新華社記者溫競華「這一別,就是30年,30年我一次也沒有回過家。……有同志問我,忠孝不能兩全,你是怎樣理解的?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