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歷來是美好生活的象徵,是艱難時刻的希望,甚至是值得以死相拼的美味。蜂蜜的故事很多,它們大多與美好、健康和欲望有關。
出埃及記中那被描述為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叫做迦南,位於地中海東岸的沿海低地。這裡和兩河流域一樣屬於新月沃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公元前7000年這裡已經有糧食生產,至今仍被無數雙眼睛關注著。
《三國志》記載,袁術稱帝後敗亡,臨死前想喝蜜汁,侍從說,只有麥麩粥。袁術嘆息良久,吐血身亡。蜜成了對欲望的諷刺。
▍1,蜂蜜是怎麼來的?
花蜜的含水量約為80%,蜜蜂採集花蜜後,在體內第二個胃中與轉化酶混合,隨後帶回蜂房的巢格中。蜂巢內負責釀蜜的蜜蜂會把巢內溫度保持在35攝氏度,並不停煽動翅膀,將花蜜中多餘水分蒸發掉。在轉化酶的作用下,花蜜中的絕大部分多糖被轉化為單糖——葡萄糖和果糖。
當蜜中水分下降到17%-23%時,蜜蜂就會用蜂蠟封住巢格,這個步驟叫做封蓋。這時蜜也就釀好了。這個過程在乾燥的北方可能需要7天,在潮溼的南方,則可能需要10天才能封蓋。
蜂蜜一般等到蜜蜂封蓋巢格之後再進行搖取,得到的是成熟蜂蜜。但如今越來越成規模的蜂蜜生產,會在尚未封蓋的時候就搖取蜂蜜,這種蜜一般被叫做水蜜。水蜜一般需要人工手段介入濃縮,以去除多餘水分,防止蜂蜜發酵變質。濃縮的過程會導致一定的營養物質流失,但實際上,蜂蜜絕大部分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僅從健康的角度看,這點流失並不太重要。
▍2,野生蜂蜜為什麼值得追逐?
在自然條件下,蜂蜜是難得的高糖食品,能滿足動物對熱量的直接需求。為了這種味道,大家都願意以死相拼。
熊仗著力大皮厚,是偷蜜的慣犯。平頭哥的本名是蜜獾(Honey badger),它也是能為這口捨命的好漢。在非洲,它經常與一種叫黑喉響蜜鴷的鳥合作,這種鳥為蜜獾充當偵查兵,一旦發現蜜源,這種鳥就會鳴叫吸引蜜獾,待蜜獾打破蜂巢飽餐之後,可以分一杯羹。這種鳥也會和土著人合作採蜜。
自然界中動物被蜜蜂圍攻是可能喪命的,但人類也同樣甘冒生命危險。BBC紀錄片裡,非洲熱帶雨林的土著把羽毛悄悄拴在蜜蜂身上一路追蹤回蜂巢。勇敢的少年用藤條圍在腰間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樹,生火起煙燻走蜜蜂,歷盡艱難為家人用繩子垂下一籃籃珍貴的野生蜂蜜。
在喜馬拉雅南麓,為採集野蜂蜜,當地人用繩索垂下高崖,用長杆拾取懸崖上蜂巢的蜂蜜。野生蜂蜜的品質如今仍被認為遠遠高於人工養殖,這種付出是有高額經濟回報的。
不過吃野蜂蜜要小心雷公藤、博落回、狼毒等有毒蜜源植物,它們的蜜和花粉有毒,新聞中食用野蜂蜜發生中毒事件並不少見。
▍3、意蜂蜜,土蜂蜜,什麼蜜蜂在為我們採蜜?
蜜蜂歷來是勤勞品德的象徵,不過不同種類的蜜蜂性格差異極大。養蜂業對蜜蜂的選擇,在100多年的時間內,改變了蜂蜜供應,也深刻影響了環境,可以稱得上自然界中的大事件。
今天為市場上提供大多數蜂蜜產品的,是意蜂,即義大利蜂。它們原產於南歐的義大利,現已廣泛分布在除南北極外的全世界,是養殖數量最多的蜜蜂亞種。義大利蜂約在19世紀末引進中國。在中國適合飼養在黃河以南地區,不適合在黃河以北寒冷地區過冬。
意蜂性情溫順,攻擊性弱,蜂王產卵量波動不大,所以能全年保持強大的群勢。意蜂分蜂性弱,逃蜂的情況很少,耐長途運輸,所以容易開展大規模轉場作業。在一個地方採完一個花季後,可以迅速裝車運輸至下一個植物開花地點繼續採蜜。
意蜂採蜜能力強大,種種優點使得意蜂在蜂蜜生產中居於主導地位。那些裝在車上轉場的都是意蜂家族。
土蜂蜜就是本土的中華蜜蜂產的蜜,俗稱土蜂糖,中蜂糖。中華蜜蜂學名東方蜜蜂,分布在整個南亞、東南亞與東亞。它在中國叫中華蜜蜂、中華蜂、中蜂,在日本叫日本蜂,在印度叫印度蜜蜂。
中華蜜蜂的特點是比西方蜜蜂難管理,它們蜂群較小,容易受環境影響而縮小或飛逃,蜂蜜產量也遠遠少於養殖的意蜂,因此近年的養殖量呈現減少的趨勢。
但中華蜜蜂也有難以取代的優點,它的蜂蜜口感特殊,中蜂蜜的價格在各產地都要明顯高於意蜂蜜。
中華蜜蜂優點還有耐寒,擅長採集零星花蜜,能夠幫早春低溫開花的植物進行授粉,比如櫻、梨、桃、李等人們熟悉的經濟果樹。
由於義大利蜜蜂的引進,中蜂的數量和分布範圍已經極度縮小,退縮至山林地區。這一過程不僅改變了人類的蜂蜜供應,更重要的是對自然界事關重大的植物授粉環節產生了影響。
大田廣種的農業環境下,最重視蜜蜂的不是甜食愛好者,而是果農。國外養蜂業的一大職能,是受僱為大型果園承擔授粉工作,產蜜反而是重要性其次的工作。
國內養蜂人帶著意蜂全國追花趕蜜,風餐露宿,不敢耽誤花期。為加快生產進度,不等自然封蓋頻繁搖蜜,產出水蜜,也是行業的常態。但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客觀上使得蜂蜜價格變得平易近人。如果買到的是未經濃縮的水蜜,那就要放進冰箱保存,以免因含水量高而變質。
▍4,為什麼蜂蜜價格差那麼大?
蜂蜜價格相差巨大,同樣分量下,從幾十到數百,甚至叫價上千的也不少。
蜂蜜的價格首先與生產方式有很大關係。提前搖取水蜜再濃縮,這是市場上大多數蜂蜜產品的生產方式,它的價格確實實惠得多。
經自然醞釀封蓋的成熟蜂蜜就要貴出不少。而號稱土蜂蜜、野蜂蜜的又要貴得多,這都是生產方式決定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產量,物以稀為貴。再加上蜂種、產地等差別,可以使得價格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蜂蜜的高低,還要看花。根據主要蜜源植物的不同,蜂蜜等級不同。其中槐花、椴樹、荔枝、枇杷、荊條蜜等屬於一等蜜源。
蜂蜜濃度(波美度)是衡量蜂蜜質量的主要指標,按國家新標準,根據蜂蜜理化品質的不同,分為一級品和二級品兩個等級。一級品蜂蜜水分含量不高於20%,二級品蜂蜜水分含量要求不高於24%。此兩種等級中均要達到: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低於60%,蔗糖含量不高於5%。
▍5,蜂蜜是怎樣從勤勞的小蜜蜂手裡「拿」過來的?
採野蜂蜜,一般是把野蜂趕走,直接破壞蜂巢取蜂蜜。對馴化的蜜蜂則不同。
現代蜂箱是美國人發明的。蜂箱裡的「巢脾」挨個平行懸掛,每個巢脾上有一個蜂巢。以這種活動的巢脾為核心的活框蜂箱,是美國郎斯特羅什( L·L·Langstroth )於1852年發明,它與巢礎、分蜜機同稱養蜂的三大蜂具。
L·L·Langstroth是美國養蜂業之父,他創造了現代的Langstroth蜂巢。
活框養蜂,於上世紀20年代隨著西方蜜蜂一同傳入中國的。傳統使用陶罐、木桶、鑿空原木等方式養蜂,與如今的活框養蜂相比,產量相差甚遠。
要得到蜂蜜,需要先把巢脾拿出來,用刷子刷或用機器振動巢脾,或用煙驅趕等手段趕走蜜蜂,然後割蜜。
所謂割蜜,是割去封蓋蠟。然後把割去封蓋的巢脾放在分蜜機裡旋轉,用離心力把巢脾頂部的蜜搖出來,這樣的方法就叫搖蜜。取蜜除了搖之外,還有壓榨的方法。
還有一種最好看最誘人的收穫方式,巢蜜——不經搖出,在除去多餘蜂蠟後,直接切割成塊,整整齊齊漂漂亮亮。這種巢蜜富含雜質,如果直接吃的話,最後要吐出一些嚼不盡的蜂蠟。
▍6,怎麼品蜂蜜?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第一部中《蜜蜂記》剛開始,微服出門的狄公嘗過賣蜜老頭的蜜後,給出了一段評論,他說:「凡蜜者,六分甜,四分香,滑而潤者為上品。七分甜,三分香,滑而膩者為中品。甜而不香,膩而不滑者為下品。老人家,不瞞您說,您這蜜頂多算的得上是下品。」
狄公的口味可能有人有不同意見,但是甜、香、滑、潤這幾個評價維度確有其道理。甜是基礎,但不能只是甜。香是決定等級的關鍵要素。滑潤的口感則是蜂蜜區別於其他甜食的重大差別。
▍7,蜂蜜的地位為什麼不能被糖取代?蜂蜜和糖有什麼不同?
蜂蜜除了甜,還有獨特的風味。蜂蜜最常見最簡單的吃法,是用冰水或溫水衝成飲料,本身是最基礎有效的營養物質,還確實有一定止咳作用。
蜂蜜可以在麵包或餅乾上直接塗抹。蜂蜜可以用於烘焙,除了豐富口感,還能使蛋糕保持溼潤,色澤明亮,不發乾。燒烤時加入蜂蜜,食物的甜味和色澤也會更好。
蜂蜜是兩種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構成,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白砂糖(蔗糖)是雙糖,需要分解為單糖才能被人體吸收。蜂蜜含有多種蛋白質和芳香味混合物,白糖的成分、口感單一。
▍8,生產甜蜜的日子有多久了?
人類養蜂的歷史可能已經有一萬年之久了。約九千年前,北非人已經開始在陶器中養蜂。中東地區約公元前7世紀的陶器碎片中有蜂蠟的痕跡。約四千五百年前,馴化蜜蜂的場景出現在埃及的藝術作品中。
國內養蜂應不晚於東漢,晉代張華《博物志》對養蜂方法的記載,說明當時技術已經很成熟:「遠方諸山蜜蠟處。以木為器,中開小孔,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蜂飛去,尋將伴來。經日漸益。遂持器歸。」
▍9,蜂蜜能無限期保存嗎?
理論上講,蜂蜜是一種可以接近無限期保存的食品,一種可以吃到地老天荒的末世食品。蜂蜜在西方,是生存主義者儲備清單裡的必選項。
因為蜂蜜含水量低,本身是一種高濃度高滲透壓的糖液,微生物無法在這種高滲透壓的液體裡生存。
但成熟蜂蜜如果敞開儲存,就有可能吸收空氣中的水,水分增加最終仍可能導致變質。所以蜂蜜要長期保存,仍然需要密封。
- The End -
文 | 墨墨知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 14963—2011
[2]《蜜蜂採錯蜜,蜂蜜變毒藥》·黃戴戴·《博物雜誌》
[3]《蜂蜜可以保持幾十年不變質?》·趙立超·全民較真
[4]義大利蜂詞條·維基百科
[5]《蜂蜜不是囤在蜂巢裡的麼,那是怎麼弄出來的?》·Cast·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