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給大家介紹了一部1994年上映的國產片《活著》,豆瓣評分是9.3。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於1992年上映的國產片《天堂回信》,一部28年前的電影,目前豆瓣評分仍舊高達9.1分。
本片拍攝手法以及故事背景其實都是非常簡單,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簡單,卻極其貼近生活,電影來源於生活,生活就是一場電影。也正是因為他拍出了我們普通百姓生活的味道,看得見也摸得著,瞬間能將我們帶到同年的回憶裡。這可能也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說說電影本身,故事的時間背景是90年代北京城,主要講述的是因父母出國打工,晨晨便從小被退休的郵遞員爺爺帶大,兩人相依為命。但這一天晨晨的媽媽卻回國了,生而不養,母子之間本就有著隔閡,又因與爺爺兩人教育觀點不同,因此三人之間各自發生衝突。
影片其實看成是分為三段講述,前段是講述爺孫兩的單獨生活,晨晨很懂事,也很聰明,每次看到爺爺露出疲憊的神情,便提醒他:「爺爺,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這句話全片也說過很多次,說明晨晨其實一直將這句話記在心裡。
中段是幾次提出了死亡的話題,這個其實一直都在暗示著爺爺快要去世了(這個其實是我看完全片後才想到的,一開始沒想到那兒)以及母親回國後,三代人之間產生的隔閡問題。
後段就是爺爺搬出去後,晨晨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從拒絕到接受。從抗拒到理解。
貫穿全片的其實可以說是風箏。第一次出現時是在影片開始時,爺孫兩人在故宮廣場那裡,這時的「風箏」是連接爺孫兩人情感的「載體」,兩人在這裡是開心的,快樂的。
第二次風箏的出場,是在墓園裡,退休的爺爺再次穿上那身郵遞員制服,為了送出那封信,送給那位長眠於地下的收信人,可能是想到了自己不久之後也會像這位老兄一樣躺在地下,於是他就對孫子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爺爺,這封信送到哪兒去呀。」
「送到天堂上去」
「有天堂嗎?」
「有!」
第三次風箏的出場,就是媽媽回來後,因為教育觀念的不和,兩代人產生隔閡,媽媽認為爺爺就是阻止她們母子關係發展的「惡人」。於是便將晨晨的玩具都扔出門了。也就是這裡,爺爺自己便搬回老家,給他們母子兩騰出空間。
第四次風箏出場,就在影片最後,有兩段場景,一個便是爺爺死前最後一次陪孫子開開心心再玩一場。也算是讓爺爺了卻心願。第二段便是孫子寫給爺爺的信,用風箏作為「載體」,送往天堂。
「爺爺,我把生日卡給你送到天堂去,等你收到以後,一定給我回信,我等著你!」
這部影片看似樸實無華,但卻貴在真實,仿佛就是在記錄我們童年與爺爺奶奶相處情景,能將人迅速帶入電影,讓我們跟著電影的情緒在走,在回憶。我們總想著,快點長大,長大後就能去看更大的世界,卻沒想過回頭看看,你的爺爺奶奶,父母家人,他們隨著我們的長大,也在慢慢老去,也沒有想過,其實,你就是他們的世界。當你經歷過社會上的種種洗禮,到最後才明白,這世界上真心愛你的、寵你的,真的沒幾個。而更無奈的是,他們已經慢慢的離我們而去。他們的愛是永恆的,但他們人不是。多點時間陪陪家人吧,只要生活過得去,何苦錢多錢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