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三月三」。
隨著2014年「壯族三月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三月三」成為了廣西法定節假日,「壯族三月三」已經成為廣西的一張文化名片,「壯族三月三」也成為將壯族乃至廣西民族文化推向全國和國際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快來和小書童一起領略「壯族三月三」的風採吧~
獨特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又名「歌節」或「歌圩節」,因而趕歌圩是壯族「三月三」最為重要的風俗活動之一。壯鄉素來就有「歌海」之稱。
「三月三」的趕歌圩風俗,一方面源於漢族「三月三」或上巳節的傳入,另一方面是源於壯族地區春播季節趕歌圩的傳統。農曆三月初三正是春天插田播種的好時節,人們因此在這一天祭祀祖先以及神靈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並期盼氏族的人丁興旺。集體性的歌唱活動便由此產生。春天是萬物繁殖的好時機,青年男女也在這樣的時候希望能找到一個心儀的配偶,漸漸的,他們便也依託歌圩這一活動來「倚歌擇偶」。
除了「倚歌擇偶」以外「三月三」趕歌圩還有其他的擇偶方式哦,比如河池巴馬、都安羌圩、都陽、棉山、協合一帶的壯族是通過碰蛋的形式擇偶。而桂西百色的靖西壯族則是姑娘們用繡球來傳情~
誘人的美食
五色糯米飯又稱「花米飯」,是在壯族人民中沿襲已久的傳統美食。歷史上,壯族人民蒸製的五色糯米飯用來祭祀,有祈求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的含義。五色在壯族人民習俗中,是喜慶、吉祥的象徵。不同的壯族地區會出現不同顏色組合的五色糯米飯,但總體概括來說一般是紅、紫、黃、白、藍或黑色。
糯米餈粑是壯族「三月三」節日時最喜愛做的食品之一。如「三月三」或其他喜慶的日子,壯族人都喜歡用簸箕來做大餈粑,再用紅紙剪成壯錦代「喜」字圖案貼在餈粑的表面上;或用食用花紅粉點成字,或蓋上木印「喜」字等,作為吉祥之意。
五色蛋壯族人民每逢「三月三」佳節或其他喜慶的日子,有做五色蛋的習俗。其製作方法是先把雞蛋、鴨蛋等煮熟,然後取出放入食用花紅粉液中浸泡片刻,拿出晾乾即可。也有把煮熟的蛋放入做五色糯米飯的色液中浸泡,分別染成黑、黃、紫、紅、綠或其他的五種顏色。「三月三」節日當天人人須吃五色蛋。孩子們也常掛一串五色蛋於胸前戲玩。有些地方的壯族青年會在趕歌圩的時候帶上五色蛋前去碰蛋。五色蛋兼具了美食和娛樂的雙重功能。
美麗的壯錦
壯錦,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據傳起源於宋代,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壯錦壯文稱為mbaw laiz fax,意為天紋之頁,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天地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壯錦除了能做成布藝品以外,還做成了書籍的封面哦~快來和小編一起看看不一樣的「壯錦」!
「壯族三月三」已成為廣西人的文化盛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她正在跨越壯族、廣西乃至中國的界線,走向世界。
紫荊花書院簡介
楊柳郡東千層綠,紫荊院落萬卷書。
柳州市重點建設的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紫荊花書院,坐落「紫荊花開半江豔」的柳北區綠城·楊柳郡之東,朝臨「江流曲似九迴腸」的柳江之畔,秀龍城紫荊花靈韻,以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柳江文化帶神採。
書院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雙層布局,現代設計風格。既名書院,讀書為上,亦作圖書銷售、文創項目、文化活動開發、融媒體出版策劃、飲品簡餐等等營生。
然最為盛事,乃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