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個多月,經過初評、複評、網絡投票和現場終評答辯、公示,哈爾濱工業大學第十屆研究生「十佳英才」最終評選結果揭曉。
該評選活動由研究生院主辦以「奮發作為展英貌 追求卓越新百年」為主題,一校三區共有43人進入初賽,33人進入複賽、19人入圍決賽。
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認識下,最終當選的10名優秀學子吧:
航天學院 範子琛
範子琛,2018級博士生,中共黨員,專注於智能算法在深空探測中的應用。
2013年,範子琛以優異成績考入英才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大二開始進入實驗室參與學術及科研工作,本科畢業獲得碩博連讀資格。
範子琛以學術報國為己任,通過學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的有效融合,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在科學探索和工程應用研究中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作為學生負責人,他參與承研了國家載人航天921工程項目「空間機械臂裝配及試驗」等10餘項重大預研和工程型號項目。他勤奮努力、勇於創新,突破了多項關鍵性技術難點,參與完成的「空間站機械臂零重力裝配及試驗系統」為國內首創,被央視CCTV「大國重器」欄目專題報導,該系統為我國的空間站建設和太空試驗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並因此獲得2019年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立足航天、服務國防的堅定信念。
航天創新永無止境,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範子琛作為主力隊員獲得第十屆「全國空間軌道設計競賽」冠軍,這是哈工大在該賽事中的首個冠軍,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對此進行了報導。他還與團隊獲得了被業界譽為「航天界奧林匹克」的國際軌道優化競賽第五名。攻讀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6篇,已授權及受理髮明專利12項。累計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20餘項榮譽獎勵。2020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即將赴義大利比薩大學繼續深入開展基於人工智慧的多小行星探測等技術研究,開啟下一個新的科學探索。
範子琛的目標是在學術、科研、競賽全面發展的同時,學有所專、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作為一名哈工大航天人,能為中國的航天國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是他最大的追求和驕傲!
電信學院 李東博
李東博,2017級博士生,中共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低軌衛星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領域,工大航卓科技公司CEO。
他曾是一名航天院所系統設計師,從事衛星應用研究與總體設計等工作,曾負責參與多項衛星領域項目並獲PMP項目管理認證。這段工作經歷,讓他對衛星領域產業應用有了更深認知,決定讀博深造。
2017年,他成為電信學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與國家天地一體化重大戰略規劃吻合。讀博期間,他參與科研項目8項,發表論文6篇,授權和受理專利18項;作為優秀學子的代表,在「青春的選擇」大學生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與學弟學妹面對面交流成長心得;先後獲得國家獎學金、工信創新創業一等獎學金、中電萊斯獎學金等榮譽。
在國家政策驅動創新創業、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背景下,他在電信學院衛星通信團隊支持下,成立哈爾濱工大航卓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CEO,專注於衛星通導領域。
疫情期間,為了公司正常運轉,他多次與各地的院所、企業進行對接。公司現有自主智慧財產權10餘項,獲2019年雛鷹計劃、中國科學家論壇科技創新新銳企業獎,得到多家投資機構關注。他以第一獲獎人先後榮獲「創青春」、「網際網路+」、「創客中國」和「挑戰杯」等創新創業競賽全國、省部和校級獎項30餘項。
他深知眼前只是逐夢的開始,未來,徵途依舊漫漫,未來,腳步更大更遠!
機電學院 範新建
範新建,2016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微型機器人。
自博士階段以來,範新建在課題組開拓了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開展了基於微尺度機器人主動靶向施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率先提出了液滴膠囊機器人的概念,其大變形能力可將藥物運輸至指定部位釋放,有望實現在人體病變部位實施大劑量藥物靶向輸送;鑑於人體內存在大量的生物屏障,構建了微納米尺度的機器人、可穿過腫瘤周圍毛細血管直擊其內部,解決了跨生物屏障的藥物靶向輸送的難題;針對單個微納米尺度機器人能力弱、載藥量有限不足的問題,提出了微米機器人群體的多模態激發、靶嚮導航、集群作業的控制策略,有望應用於人體內高效靶向輸藥、病變組織的清除。
其中,微遊動機器人集群調控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子刊Science Robotics,受到新華社、新浪網等國內外多家媒體報導。與他人合作發表多篇SCI論文,其中1篇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多次參加學術會議並作口頭報告。2019年,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前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聯合培養一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他將秉承「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在科研的道路上克服挑戰,不斷超越自我,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為邁向世界一流的哈工大添磚加瓦!
能源學院 石雷
石雷,2017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磁性納米流體流動傳熱調控及其在能量轉換與存儲領域的應用。
高考那一年,石雷心懷憧憬,來到這座著名的高等學府。轉眼之間,這已是他在哈工大的第八個年頭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身上。201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保送本校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並獲得優秀推免生專項獎學金。
他通過參加節能減排科技競賽與何玉榮老師相識,從此走進科學探索的大門。在何玉榮老師和實驗室師兄師姐的幫助下,他圍繞磁性納米流體流動傳熱調控及其在能量轉換與存儲領域的應用展開深入研究,目前已在本領域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及錄用論文17篇,其中兩篇為該領域ESI高被引論文,1篇入選ESI熱點論文,授權發明專利5項。
在學習科研之外,他也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先後赴韓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參加國際會議並作口頭報告,受邀赴國內其他高校做創新創業類比賽經驗分享報告,同時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他利用假期積極投身公益志願活動,在奉獻中體現人生的價值。曾獲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競賽一、二等獎,哈工大「百篇優秀本科畢業設計」榮譽稱號,博士生期間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寶鋼優秀學生獎等榮譽。
電氣學院 李展鵬
李展鵬,2019級碩士生,零聲科技合伙人,哈爾濱零聲科技CTO,北京聲時科技(零聲控股)CEO。
從大一進入實驗室,到研究生階段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再到投身創業,致力於科研成果轉化,李展鵬始終牢記囑託,讓青春在無損檢測行業中磨礪,讓人生在打造國之重器中閃光。
研究生期間,他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民用航天預研項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主攻超高溫環境下新式電磁超聲傳感器和金屬應力測量理論,以解決民用航天發動機健康狀態評估的難題,助力我國載人登月事業發展。目前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論文4篇。此外,他積極參與各類大學生創新比賽,共計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獎項20餘項。作為項目負責人設計的熱鋼板電磁超聲自動化檢測系統,推動國內無損檢測技術自動化進程,獲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
為了使技術服務於國家,2018年,他成為零聲科技的合伙人,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從創新到創業,從科學研究到產業轉化,產品是初創企業活下來的根本,作為團隊的CTO,他肩負著團隊的信任和產品開發的重擔。他帶領團隊開發出多款先進的電磁超聲檢測設備,升級優化了已有產品,使得產品年銷量直接翻倍。2018年,零聲科技獲聯想創投500萬投資;2019年營業額突破千萬,企業估值過億;獲科技部創業獎金30萬,獲姑蘇領軍創業企業資助300萬。
以創新創業貢獻國家、引領時代、驅動發展,無損青春。未來,他和團隊將不懈努力,將「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鐫刻在中國工業安全的進程中,將哈工大精神烙印在國家設備安全發展的歷史上,讓青春與夢想在創新創業中閃光!
經管學院 費立國
費立國,2018級博士生,中共黨員,研究方向包括不確定性人工智慧、模糊決策與評估、證據推理、複雜網絡、應急管理及供應鏈管理等。
他創新地將軟似然函數理論(Soft likelihood functions)引入模糊決策環境,分別提出區間模糊環境、直覺模糊環境及畢達哥拉斯模糊環境下的決策方法;另外,基於軟似然函數解決了證據理論中衝突證據有效融合的問題。以上研究成果均發表於AI領域TOP期刊《國際智能系統雜誌》(IJIS),並得到很高的引用。
他將證據理論與VIKOR方法結合,提出複雜環境下的多屬性決策方法,並成功應用於供應商選擇問題,從2019年開始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並以穩定的新增引用保持高被引狀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提出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方法,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為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0篇,ESI高被引論文5篇,谷歌學術引用715次,並擔任30餘個期刊或會議的審稿專家。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成果只代表過去,在以後的科研工作中,他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心去迎接挑戰,在哈工大新百年的徵程中貢獻力量!
環境學院 朱學武
朱學武,2016級博士生,中共黨員,研究方向為高性能水處理納濾膜的製備與應用。
2014年9月,朱學武以專業第一的總成績進入考研面試環節,並以踏實、勤奮、紮實的專業知識贏得了面試老師的讚許,最終順利被環境學院市政工程專業錄取,師從李圭白院士,開啟了「膜」法世界。先後榮獲國家勵志獎學金、校「優秀共產黨員」、校「三好學生」等榮譽20餘項。
讀博期間,他在國內外主流期刊上共發表論文3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環境領域TOP期刊EST和JMS上發表高水平SCI論文7篇。其中發表的1篇SCI論文被JMS雜誌官方微信進行重點報導和宣傳,1篇中文論文被評為第九屆「威派格」杯給水排水優秀論文二等獎。以博士生課題研究成果為導向,他成功實現了高通量納濾膜的中試生產,高性能納濾膜的研發將在推動低碳循環、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供水安全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踐行學識,膜法科研創新更好惠及民生。課題研究期間,他參與了2套超濾/納濾中試設備的搭建、運行,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水專項子課題的研究,申請專利6項,其中1項獲授權。中試技術成果成功的應用於杭州2座大型水廠的改擴建工程,總供水量超過70 萬噸/d,服務人口超過200 萬,為杭城人民提供了優質、安全、放心的飲用水。
哈工大六年的碩博時光,鍛鍊了他堅毅的品格、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在這裡他學會了怎麼去做一名合格的學者。在未來的時光裡,他還會繼續從事科研工作,也會把導師「渴望每個學生都比自己優秀」的育人理念繼續傳播下去。不負青春,攜夢前行!
交通學院 楊晨
楊晨,2017級博士生,榮獲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裂縫——瀝青路面「癌症」,久治不愈且愈演愈烈。楊晨據此提出灌縫材料失效機理及性能提升技術,研究生期間發表期刊論文10篇,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受理髮明專利10項。擔任國際華人基礎設施工作者協會會員、中國公路學會學生會員、中科院頂級及行業權威SCI期刊審稿人。
他緊跟行業前沿,參加國際知名學術會議或論壇10餘次,累計英文口頭演講報告3次,海報展示2次,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國外高校聯合培養資格,目前已收到常春藤名校之一的邀請信。
他參與申請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1項,省傑青基金1項及省廳科技項目2項。基於結題項目及實踐調研,參與編制地方標準(學生排名第一),填補了季凍區瀝青路面裂縫處治規範的空白;部分成果應用於實體工程建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交通運輸部官網等進行報導,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學生排名第二)。
他連續三年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累計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工信部創新獎學金、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優秀論文等各類榮譽28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勵12項。此外,他積極投身志願服務活動,先後在交通學院海外人才引進宣講會、首屆道路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全國路面材料力學與數值仿真研討會等活動中擔任志願者。
計算學部 李忠陽
李忠陽,2016級博士生,中共黨員,由於在事理圖譜研究上的貢獻和其在多個領域的巨大應用價值,入選華為公司「全球天才少年招募計劃」。
2011年,李忠陽進入我校計算機專業就讀,本科期間獲國家勵志獎學金、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畢業生」等榮譽,並成功保送至本校碩博連讀。博士生期間獲國家獎學金、中電萊斯獎學金、百度獎學金全球20強等榮譽。
博士期間,他與合作者共同開闢出「事理圖譜」這一研究方向。從0到1,從無到有,從最初的獨自一人到如今形成由15名碩博組成的事理圖譜科研攻關團隊。歷時2年多的不懈探索,他和團隊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個百萬級中文「金融事理圖譜」系統並對外發布,引起國內學術界與工業界熱烈反響。他積極響應國家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號召,將事理圖譜與金融、司法等多個方向相結合,在騰訊、華為、科大訊飛、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企業實際業務中開花結果。
他參與了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可泛化的領域知識學習與計算引擎」和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目前他已發表人工智慧與自然語言處理國際會議和期刊論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論文7篇,連續3年在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
2018年,他成功申請國家公派留學項目,到國外大學訪問交流。期間發表3篇人工智慧頂級國際會議論文和1篇SCI期刊論文,得到國外導師的高度認可。2017年至今,他共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10餘場,擔任7個國內外學術會議的審稿人,並在2018年哈爾濱全國社會媒體處理大會和2019年義大利自然語言處理國際頂級會議ACL上擔任大會志願者。
化工與化學學院 楊曉彬
楊曉彬,2016級博士生,中共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新材料強國戰略中的高性能分離膜。
面對枯燥的科研工作、紛雜的實驗數據,他始終保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期待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科研難題的本質、揭開未知世界的面紗。他致力於膜分離技術,這是當下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關鍵技術,所開發的先進分離膜是國家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重要保障。他立足於分子結構與功能塗層的內在構效關係,設計訂製膜表界面工程,有效調控膜分離性能,所設計製備的新型分離膜在液體智能操控和水處理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獲得了國內外著名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
在楊曉彬看來,科研不能單打獨鬥、閉門造車。因此,他十分注重團隊協作,交流探討成為了他開展科研的重要環節。在國外交流期間,他接觸到了原子層沉積技術,該技術可以實現亞納米級別功能材料的調控,對製備高性能分離膜具備巨大優勢。
博士期間,楊曉彬共發表SCI文章2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2篇,8篇入選ESI高被引或熱點論文,參與撰寫英文著作1章。曾獲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奧加諾(水質與水環境)獎學金等榮譽。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楊曉彬期待自己不只是科技進步的見證者,也可以成為偉大時代的建設者。
自2003年起,學校已舉辦了9屆「十佳英才」評選活動,歷屆獲得者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驕人成績。
他們傳承著「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精神,激勵著廣大學子努力提升自身素養,矢志愛國奮鬥。
來源 |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工大研究生視頻 | 官方嗶哩嗶哩團隊排版 | 梁裕審核 | 嶽昊 梁英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