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敏
1938年,錢學森在美國從事應用力學研究。
2019年初,張現民著《羈絆與歸來:錢學森的回國曆程(1950-1955)》(以下簡稱《羈絆與歸來》)一書正式出版,該書嚴謹詳實,填補了全面反映錢學森回國曆程的空白。我拜讀之後,思緒萬千,心潮澎湃……
《羈絆與歸來:錢學森的回國曆程(1950-1955)》 張現民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
回想錢學森1955年10月經過千辛萬苦回到祖國以後,只是於1956年1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簡述《我在美國的遭遇》,此後50多年間,錢學森很少提及1950—1955年間艱難回國的那段歷史。
一方面,錢學森不願回首那段黑暗的歲月,另一方面在當時檔案還沒有徹底解密的情況下,錢學森對美方對其採取包括驅逐在內的各種行動背後的考量以及協調過程也不得而知,就如《羈絆與歸來》導論所說:「錢學森是被行動的對象,也就是美國政府採取決策後對其採取控制或者驅逐的命令,但對美國政府決策的過程以及部門之間又是怎樣溝通和協調,這在某種程度上錢學森也不得而知」。
錢學森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的事業在中國」,所以他回到祖國後不久,很快投入到新中國飛彈、火箭的研究、設計、製造和試驗中。
到1982年,錢學森退出國防一線,他除繼續關心著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和發展的事業以外,還把更多精力放在高科技的研究與創新,軍隊現代化,以及祖國發展建設等戰略思考之中,很少去糾結那些無法改變的過往。
70年來,國內外雖然已有一些記述錢學森在美國的成就和遭遇的小冊子、文章等。但是,由於錢學森在美國的很多檔案資料一直保密,所以,難免有些是人云亦云,一鱗半爪,不很準確,甚至有誤。
幸好,正當作者張現民和他的團隊承擔起研究「錢學森」的任務時,美國檔案館有關錢學森50年前的檔案資料解密了,可以查閱了。
張現民歷經5-7年的時間,風雨兼程,費盡心力,先後到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總統圖書館、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檔案館以及中國外交部檔案館等處,查閱檔案兩千多頁,經多方對比考證和系統研究整理,從而發現不少新的信息,也糾正了眾多錯誤的流傳與認識,比較真實、詳盡地反映出錢學森回國的艱辛歷程,更加彰顯出錢學森的科學天才、崇高品德和熾烈的愛國情懷。
1934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啟程乘坐美國郵船"傑克遜總統號"離國赴美。
「壹 」
美國非常器重的科學天才
當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完全懂得現代戰爭,也是科學技術之間相互競爭的一場格鬥。
錢老晚年曾對我說:
「二戰爆發後不久,羅斯福總統特別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多次把科學家們找來共同討論在美國如何發展科學技術的問題,當時就找到了馮·卡門等科學家,他們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就做出要儘快搞火箭、搞原子彈這個英明的決定。因為一般的火炮打原子彈,打不遠,不行。有了火箭發射,你想打到哪兒,哪兒就完了,毀滅性的。」
羅斯福總統特別關注發展科學技術,重視馮·卡門等科學家的作用,不僅使美國逐漸走向民富國強之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而且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給錢學森向科學進軍拓寬了道路、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那時,留學美國的錢學森跟隨馮·卡門大師,已獲得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並在空氣動力學、航空航天科技、火箭、飛彈等研究與實驗方面成就卓著,享譽世界。《羈絆與歸來》揭示了錢學森「自1942年12月就獲得了在美國從事軍事機密研究的許可證」。
錢學森(上圖右四)隨馮·卡門率領的美國國防部科學諮詢團一行36人,飛赴戰火紛飛的納粹德國進行考察。
1945年4月底,錢學森作為美國航空顧問委員會成員,飛往歐洲,到德國等地探索最新軍事機密。回到美國後,為美國陸軍航空兵完成了遠景規劃報告《邁向新高度》,該報告共13卷,其中錢學森參與了第3,4,6,7,8卷和技術情報附錄部分的撰寫。
錢學森的這些成就,有力地促使美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得以順利地飛快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
後來,錢學森在決定離開美國時的《嚴正聲明》中也如實地說:「無論是戰時還是以後,我對這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做了很大貢獻。」《羈絆與歸來》展示了1945年底和1946年初,美軍陸軍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諾德將軍和陸軍兵工署署長坎貝爾分別籤署的嘉獎令,稱讚錢學森對美國航空所作的貢獻。
1949年,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任教時留影。
「貳」
麥卡錫主義的疑雲籠罩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錢學森在古根海姆噴氣推進中心開始選拔聘請科研人員和招收學員,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美國麥卡錫主義開始盛行,《羈絆與歸來》說:「杜魯門總統籤署的9835號行政命令,打響了在全國範圍內對僱員開展忠誠調查的發令槍。」
於是,他們很快發現錢學森推薦的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俄裔科學家維因鮑姆,是一名共產黨員,並且是帕薩迪納黨小組的核心人物,他與錢學森關係密切。由此,麥卡錫主義烏雲籠罩在錢學森的頭上,認為錢學森也是這個小組的一名美國共產黨員,一名不忠於美國的間諜。
錢學森在美國與同事合影
根據這一判斷,《羈絆與歸來》查到:「1950年5月18日美國陸海空三軍人事安全會議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錢學森的問題,最後於6月6日,三軍正式籤署了禁止錢學森接觸涉密研究通知,並吊銷他的涉密研究許可證。」
其實,錢學森在還沒有正式接到通知之前,就已感到美國政局的黑暗,「懷疑的魔掌正在伸向我」,因之,已辭去了海軍軍械實驗室顧問的職務,並準備辭去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職務……
6月16日,美方吊銷錢學森涉密研究許可證的通知,正式送到校方,錢學森籤收後,感到既然「最初受歡迎的地位不復存在,一股疑雲籠罩在頭上」,所以立即向加州理工學院領導交上辭呈,決心隨即返回祖國。
臨行前,8月22日上午,錢學森離開洛杉磯前往華盛頓,去拜別他的老朋友海軍部副部長金波爾,訴說他因被懷疑是共產黨員,已被吊銷從事軍事機密研究的許可證,無法在學院裡做許多想做的事情,加之父親有病,所以,即將回國了。
金波爾曾是美國噴氣推進工程公司的總經理,錢學森曾是這個公司的科學技術顧問,所以金波爾完全了解錢學森的科學成就,更了解錢學森在美國軍事上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錢學森在美期間製作的九大本剪報
《羈絆與歸來》說,「金波爾最為擔心的是錢學森回到共產黨控制下的中國,為美國的敵對政權服務……」最懼怕錢學森為中國研製高精尖技術武器,甚至向美國的敵對勢力——蘇聯,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因此,金波爾對錢學森說:「你不能離開美國,你太有價值了。」
就在錢學森剛剛離開金波爾的辦公室後,這位海軍副部長立即抓起電話,向美國司法部通報:「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錢學森離開美國!」就這樣,錢學森1950年8月的回國計劃,被美國司法部的一紙命令給扼殺了。
三代航天傳奇人物在一起,左起:普朗特,錢學森,馮·卡門。
「叄」
羈絆重重大義凜然
感謝《羈絆與歸來》作者對錢學森五年艱苦回國路,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翻譯與披露。許多事實初次面世,寓意深遠,特別令人震撼。略舉一二:
1.美國司法部門舉行「聽證會」
美國司法部舉行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四次「聽證會」。每次「聽證會」不僅成了錢學森有理有據的「申辯會」,也成為對美國政府有力回擊的「批判會」!
《羈絆與歸來》作者查閱並翻譯了「聽證會」的原始記錄,多達282頁。現擇選其中部分精彩對話,簡述如下:
當兇狠刁鑽的檢察官古爾丘審問錢學森時,錢學森義正詞嚴無所畏懼對答如下:
古問:「你不準備去中國臺灣嗎?」
錢答:「我沒有計劃。」
古問:「那你忠於誰?」
錢答:「我忠於中國人民!」
古問:「中國人民指的誰?」
錢答:「是四億五千萬人!」
……
古問:「你想怎麼處理你隨身帶走的那些資料——有關航空和噴氣推進的資料?」
錢答:「那是我知識的一部分,是屬於我的。」
古問:「你想怎麼處理它?」
錢答:「那就保留在我的大腦裡。」
古問:「你會讓它對中國有用嗎?社會主義中國?」
錢答:「這是我的財產。我有權決定給任何人,就像把我的能力賣給任何人一樣。」
……
古問:「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是美國的永久居民嗎?」
錢答:「是的。」
古問:「假如美國和社會主義中國之間發生衝突,你會為美國對社會主義中國作戰嗎?」
這個問題很刁鑽,錢學森沉思了片刻,機智地回答說:「我已經講過,我忠於中國人民,如果美國和社會主義中國發生戰爭,如果戰爭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我想這很有可能——那麼我將會站在美國方面作戰,這是沒問題的。」
古問:「你想要先作出決定,決定究竟這戰爭是否有利於中國人民嗎?」
錢答:「是的,我要作出這樣的決定。」
古問:「你不準許美國政府替你決定這個問題嗎?」
錢答:「不,當然不。」
……
錢學森面對世界上頭號強國的霸權和枉法毫不畏懼。四次「聽證會」對錢學森的審問,常常使得檢察官處於被錢學森審問的尷尬局面。就連錢學森的辯護律師庫柏和狡詐陰險的審判官古爾丘,都不得不承認錢學森的頭腦特別聰明,他們說:「比我們這些笨腦袋,聰明得多。」
至於錢學森是否是共產黨員,他們覺得是是非非仍難以確定。最終,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還是選用了聽證會中不利於錢學森的言辭對錢學森作出「驅逐出境」的決定,但同時附加一個條件,驅逐決定需等待進一步的指令。
圖為1950年11月,錢學森在美國移民局的聽證會上。就在錢學森積極籌劃回國的時候,厄運不期而至。錢學森被美國司法部移民局指控為美國共產黨員,繼而受到種種不公待遇,受到長達五年的監禁。
2.艾森豪的誤判「送回」了錢學森
目前,關於錢學森回國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說法:在周恩來的指示下,中方代表在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利用錢學森於1955年6月15日寫給陳叔通的那封求援信,與美方代表交涉,最後要回了錢學森。這不僅在坊間是這樣的認識,而且在學術界也是這樣的聲音。但《羈絆與歸來》作者利用豐厚的檔案資料,通過紮實的論證,顛覆了這一傳統的認識。
《羈絆與歸來》作者認為,在中美大使級會談前夕,美方為了積極準備即將到來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特別是想利用這次中美大使級會談的機會,努力贖回那些在韓戰期間被俘獲的軍事人員。美國總統、國務卿等出面,多次同有關部門溝通協商。特別是美國總統艾森豪的誤判,最終將錢學森送回來了,他認為:「(經過五年的滯留),他們所掌握的信息現在已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有價值了」,他們還認為:「現在看來,他那個時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並且這些信息在蘇聯陣營看來也可能成為基本常識。」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終達成了同意錢學森回國的原則意見。
錢學森抵達北京時,與前來迎接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握手。
《羈絆與歸來》作者還認為,8月份的大使級會談只是提供了釋放錢學森的機會。正當中美大使級會談進行中,國防部部長助理威廉·W·戈德爾於8月3日給美國國務院寫了一份備忘錄,確認以前就這個問題所達成的共識,合適時候可以作出釋放錢學森的決定。翌日,美國移民歸化局洛杉磯分局局長籤署了同意錢學森歸國的正式通知。
錢學森立即不帶一張紙、一片雲,只帶著自己幸福的全家和心愛的吉他,踏上克裡富蘭總統號輪船,衝破重重巨浪返回祖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這是在船上的合影。
錢學森從美國歸國在上海與家人的合影。錢學森(右三)與其父錢均夫(右二)。
「肆」
這是另一種生死存亡的鬥爭
20世紀80年代初,正當信息革命的腳步向我們走來時,錢學森就敏銳地覺察到:
「在當今的資訊時代,科學技術(包括組織管理)特別是高科技,已成為凝結在生產過程中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飛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高科技已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焦點,它將會引起各個方面的深刻變革。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
如今,30多年過去了,讓我們重溫一下錢學森對高科技發展的那些英明預言吧:
1955年,錢學森輾轉回到祖國,國家的需要使得他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選擇——從學術理論研究轉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這是錢學森撰寫的《飛彈概論》手稿,被譽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之作。
1.「它將是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居於世界科學技術前列的國家,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於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爭奪上,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領域將出現新的重大突破。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生物品種,新的物質合成,新的信息、能源、交通結構以及對宇宙自然現象的新的認識,將對世界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將隨之發生前所未有的新的變革。」
1959年4月19日,空軍地空飛彈兵二營在西北某地首次進行了實彈射擊,取得圓滿成功,許光達、張愛萍、錢學森等領導同志親臨現場並與官兵們合影留念。
2.「它將是同經濟發展高度結合的科學技術。高技術研究開發和高技術產業將成為世界經濟競爭中的主要因素,並且將對傳統產業帶來重大影響。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靠程度大大增加了。商品構成中包括的技術因素,技術發明中包括的科學因素,也大為密集了。」
1966年10月,錢學森協助聶榮臻組織實施了我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把國防現代化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3.「它將是全球性相互依存的科學技術。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是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的,許多重大項目的技術密集度越來越高,加上技術的發展日益多元化,世界上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用獨自的力量來解決競爭和發展中的所有技術問題。一些影響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已具有全球性質。因而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科技體系的思想已經過時。科學技術的國際分工和合作將日益深化。世界將生活在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爭奪的環境中。」
1980年6月5日,錢學森登上中國航天遠洋測量船看望船員。
4.「它將是科技——經濟——社會——環境日益協調發展的科學技術。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準,不僅體現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水平上,而且還體現在社會、環境、教育、文化的協調發展上。人們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教育文化醫療共享,以及消除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對社會和心理的危害上。人們將會努力使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得到平行發展。」
5.「它將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和哲學相統一的科學技術。世界經濟科技競爭將在一定意義上轉化為經營思想、發展戰略和科學決策的競爭。誰在哲學思想、領導藝術和科學決策上佔優勢,誰就佔領了戰略的制高點,就會贏得競爭的勝利。」
「人們期望21世紀成為和平和發展的世紀。這種前景不是沒有可能出現的。但是,也必須注意到,競爭決不會停止,它將更加激烈,特別是在經濟和科技的競爭上,這將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生死存亡的鬥爭。」
錢學森晚年所列的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17位長者名單。
(作者:錢學敏,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內容來源:光明閱讀微信公眾號(編輯:譚華)
責編:王子墨
編輯:王遠方吳亞琦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