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天堂鳳蝶標本
在種類繁多的昆蟲世界裡,蝴蝶因其無與倫比的美學觀賞價值,被喻為「會飛的鮮花」和「大自然的舞姬」。身姿嬌俏、靚麗的蝴蝶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市場利益的擴張,蝴蝶種群多樣性正遭受嚴重威脅。
1.
比人類還古老的物種
在人類誕生以前,蝴蝶就在地球上活動了。蝴蝶從白堊紀起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並為之授粉,是昆蟲演進中最後一類生物。目前人們發現的蝶類化石約有40種,其中在北美科羅拉多州發現的古蝶化石標本翅型最為完整,產於第三紀中新世,距今約2500萬年,它和現代非洲的喙蝶科蝶類十分近似,而現存的喙蝶種類全世界僅存10種,被業界認為是古蝶孑遺的「活化石」。
在分類學上,蝴蝶屬於鱗翅目錘角亞目的昆蟲。鱗翅目共有蝴蝶和蛾子兩個亞目,約20萬種,蝶類僅佔其十分之一。全球有記錄的蝴蝶總數大約有2萬種,中國約佔2153種。現存大約有蝶類1400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最美麗、最有觀賞價值的蝴蝶也最多;其次是東南亞一帶,受到國際保護的種類也多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我國現有蝶類約1200種,被喻為「蝴蝶王國」的寶島臺灣有410種蝴蝶,其中特有品種達50種以上;雲南省產蝶種數已知700餘種,其中特有品種達90餘種。
作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蝴蝶對生境結構和植物組成的變化很敏感,從而被選為生境質量變化的指示生物。在近代科學研究上,蝴蝶還是遺傳、進化、生物、地理、醫藥學、美學及仿生學研究的好材料。航天專家從蝴蝶翅上的鱗片排列中得到啟發,研製出一種巧妙而靈敏的光鏡,成功地解決了衛星在運行過程中溫度相對恆定的問題。美國帝王斑蝶還被作為一種太空實驗生物,被帶入太空進行實驗研究。我國藥物學家發現一些蝴蝶含有抗癌活性物質,為研製新藥奠定了基礎。
2.
蝴蝶之美從何而來
目前已知展翅最大的蝴蝶,是生活在紐幾內亞東部的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雌性翼展可達36釐米;最小的是阿富汗渺灰蝶,展翅只有7毫米。蝴蝶翅膀上絢麗的花紋和色彩,幾乎是自然界最醒目豔麗的顏色。蝴蝶翅膀如此炫酷,奧秘就在於它的翅膀好比一雙光影「魔術手」。
將一隻孔雀蛺蝶放到光學顯微鏡下放大100倍時,可以看到這隻蝴蝶翅膀上的美麗花紋,是由覆蓋在無色半透明翅膜表面的黃色鱗片一片片拼出來的;每片鱗片都有自己獨特的顏色,各色鱗片像瓦片一樣彼此重疊,拼湊出眼點、條紋和漸變色等圖案。但在蝴蝶死亡後,色素會逐漸分解消失,這也是蝴蝶標本的顏色會慢慢不再豔麗的原因。
成就蝴蝶翅膀絢麗色彩的不僅僅是內含色素色的鱗片,更離不開鱗片表面獨特結構的功勞。當把顯微鏡放大到5000倍時可以發現,鱗片表面呈現出脊、溝和瓦片狀的不平整微觀結構。鱗片內的多層片狀薄膜使光波發生幹涉、衍射和散射,由此產生了比色素色更加絢麗的顏色。這些色彩還可因不同視距、視角等因素而變化,泛著金屬般的光澤,稱為彩虹色。
幾乎沒有蝴蝶不具有結構色,閃蝶和鳳蝶科的蝴蝶都是著名的例子。蝴蝶翅膀上的鱗片不僅能使蝴蝶豔麗無比,還像是蝴蝶的一件雨衣,因為鱗片裡含有豐富的脂肪,能把蝴蝶保護起來,所以即使下小雨蝴蝶也能飛行。
3.
從作繭自縛到破繭成蝶
從一條醜陋的毛毛蟲變身五彩斑斕的蝴蝶,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學術上稱為「變態」。那麼毛毛蟲是如何把自己變成蝴蝶的,它在蝶蛹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神奇的變化呢?
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育階段,蝶類周而復始形成一個生命圈的時間因品種不同而長短不一,短的數十天,長的近三年。蝶類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後,一般直接啃食寄生的植物,大多數蝶類幼蟲愛吃葉片。一般經過四到五次蛻皮,毛蟲就「作繭自縛」了。
肉墩墩的毛蟲究竟是怎樣華麗變身成蝴蝶的呢?科學家發現,早在毛蟲還在卵中發育時,它就長出了將會分化成蝴蝶眼睛、翅膀、腿等器官的多種細胞團,稱「成蟲盤」。毛蟲成為蝶蛹後,開始分泌各種酶來消化溶解自己的全部組織,消化完成後的「成蟲盤」迅速利用周圍富含蛋白質的漿液來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出的細胞逐漸形成精緻的翅膀、觸角和腿,還有眼睛、生殖器及一隻成年蝴蝶應具有的所有特徵結構。從作繭自縛到破繭而出,一般要經過五至十天。
蝴蝶的壽命長短不一,長的可達11個月,短的只有兩三個星期。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因活動頻繁,它們大量攝入花蜜等養分,以順利完成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蝴蝶求偶有一個「婚飛」過程,雌雄兩隻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情意綿綿。位居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首的「梁祝化蝶」故事,就是取蝴蝶雙飛象徵美好愛情的意蘊。
4.
蝴蝶標本製作爭議大
《紅樓夢》中有一個著名的情景是「寶釵撲蝶」。撲蝶自古以來就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項戶外活動。「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是古代頑童撲蝶的生動寫照。據《熙朝樂事》載,每年的二月十五日是宋代的花朝節,在東京汴梁,執扇撲蝶是女人過節的主要娛樂項目。直至當代,人們對撲蝶活動仍是熱衷不已。但現今人們撲蝶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多的是利用現代科技工藝製作珍貴的蝴蝶標本和蝴蝶畫等藝術品。
當今蝴蝶資源開發利用早已市場化,僅蝴蝶標本的年成交額就高達1億美元。我國出產的蝴蝶標本,以及用蝴蝶翅膀剪貼製作的山水、人物、花木和鳥獸造型的蝶翅畫工藝品,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我國臺灣半個世紀前就有了蝴蝶標本製作工場,年產標本數以百萬枚,最高時曾達1600萬枚,出口到歐美等國,成為世界蝴蝶標本供應中心,而蝴蝶畫工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當今流行的蝴蝶標本、蝶翅畫等工藝品色彩斑斕、製作精美,其中的瀕危蝴蝶物種更是外觀奇特,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但撲蝶活動和蝴蝶標本工藝品的製作卻存在較大爭議。近年來,隨著蝴蝶觀賞、標本製作、喜慶放飛等關於蝴蝶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利用規模也越來越大,使得養殖蝴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特別是一些珍稀蝴蝶。於是蝴蝶商人鋌而走險,在野外捕捉珍稀蝴蝶,甚至是國家保護蝶種,無節制的大規模捕捉導致野外蝴蝶數量迅速下滑,甚至導致某些蝶種滅絕。
呈現一幅完美的蝴蝶標本和蝶翅畫作,總共要經過回軟、展翅、防蛀、防腐、乾燥以及後期製作等30餘道手工工序,其中最飽受詬病的就是乾燥程序。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將蝴蝶殺死,然後將蝴蝶以烤箱烘乾或陰乾,製作蝶翅畫的還需用剪刀剪下翅膀。儘管這類工藝品大部分採用的是普通且種群數量較大的蝴蝶品種,但環保人士仍積極呼籲:「愛蝴蝶就要讓它穿梭在樹林花叢間,而不是將它捕捉製成標本鑲在一個個相框裡。」
由於近代生態環境破壞和市場利益驅動等人為因素,蝴蝶棲息地退化和碎片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也成為蝴蝶種群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近年來盛行的旅遊開發,對蝴蝶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20世紀90年代,湖南舜皇山旅遊開發使得豐富的蝴蝶資源被外界發現,當地眾多特有珍稀蝶類隨之瀕臨滅絕。
目前,不少國家除了傳統的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確定蝴蝶重點保護名錄,還紛紛建立蝴蝶園來探索蝴蝶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蝴蝶園和美國、英國的育蝶場,不僅成功地繁育了大批珍稀蝴蝶品種,而且每年都吸引許多遊客前去觀光。我國雲南大理的蝴蝶泉、臺灣的蝴蝶谷、西雙版納的三岔河蝴蝶公園、海南亞龍灣的蝴蝶谷生態公園等,也已成為以蝴蝶觀賞為特色的旅遊勝地,蝴蝶生物多樣性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馮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