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田勘
當200秒遇上6億年,是什麼概念?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九章」的命名旨在紀念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
去年9月,谷歌公司推出53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懸鈴木」,對一個數學算法的計算只需200秒,遠超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所需的2天,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等效來看,「九章」的計算速度比「懸鈴木」快100億倍,並彌補了「懸鈴木」依賴樣本數量的技術漏洞。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該成果,審稿人評價這是「一個最先進的實驗」「一個重大成就」。
「九章」的問世,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當然是在計算機、IT和數學領域,如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量子霸權」),在某個特定問題上的計算能力遠超現有最強的傳統計算機。此外,它還可以通過量子計算機建立量子通信網絡和量子網際網路等。
其次,在實用性上,量子計算機有廣闊的空間和範圍,如密碼破譯、大數據優化、材料設計、藥物研發等,都可以獲得量子計算機的支持,從而解決重大的國計民生問題,並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正如有科學家預言,量子計算機會被廣泛使用,甚至每個人都可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它還與藥物研發息息相關。
眼下,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一年,目前雖然已經有一些疫苗問世,但是藥物研發卻遙遙無期,原因之一就在於篩選藥物分子遭遇計算的瓶頸。
傳統的以實驗篩選前期藥物分子,僅僅是搜索一個有效的藥物新靶點就需要篩選10萬個化合物,成功率在0.1%-0.01%之間。用計算機輔助進行新藥研發,其快速算法可以加快藥物的研究,從而將命中率提高到5%~20%,費用減少99.9%。如果運用量子計算機,只要其計算速度快過經典計算機100-1000倍,就有可能讓篩選藥物前期分子的效率提高到90%以上,費用也更為減少。不過,能否獲得真正有效的藥物分子,還要看後期的生物實驗。
據報導,截至今年6月,新冠病毒能夠轉錄29種蛋白質,有16種非結構蛋白、4種結構蛋白和9種輔助蛋白。而且,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受體蛋白除了ACE2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蛋白在新冠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以及釋放等關鍵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複雜的結構和特性,給藥物研髮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可以預見,如果能將量子計算機的「神算」功力運用到這一領域,將會帶來怎樣的創舉。
此外,量子計算機的快速運算還有平常卻廣泛的運用。例如,送貨車如何選擇最有效率的路線送貨,可以藉助量子計算機的幫助。這也絕非「大材小用」。
當然,也要看到,與通用計算機相比,「九章」還只是「單項冠軍」。從實驗室走向廣闊的生活生產場景,還需要漫長的時間。更嚴謹如研究人員所評估的那樣,「九章」是否完全實用和通用,可以解決所有計算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但不可否認,「九章」的問世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未來可期。(張田勘)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