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馬桶
原理:當水箱裡的排水閥被打開,水流會分散流經桶身周圍呈特殊角度的十餘個布水孔,最後形成一股大水流強力衝刷排洩物。馬桶的下水管道有S形的彎曲,這裡利用了虹吸原理。馬桶內水面高過下水管道內水面,這就產生了虹吸現象,在重力作用下,水流和汙物一同被吸走。而當虹吸現象停止後,S形管道的彎裡還留存著一些清水,這有效阻隔了來自下水管道的惡臭。每次衝水時水封都會被更新,這也保證了抽水馬桶的衛生。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被稱為「畢達哥拉斯杯」或者「公道杯」的小東西和抽水馬桶的虹吸原理幾乎一模一樣。這種杯子一旦被倒得太滿,其中的液體就會流光:
公道杯原理示意圖
在不同版本的「世界最偉大發明」中,總有抽水馬桶的一席之地。中世紀整整一千餘年,歐洲各國大多數人處理排洩物的方式都一直停留在「往窗外倒」的水平,衛生條件令人髮指,而這更突顯了抽水馬桶的重要性。
1596年,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的大臣約翰·哈林頓設計出第一個抽水馬桶並獻給女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馬桶還顯得太簡陋——它僅僅是通過閥門控制,可以即時衝水罷了。而它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為了將排洩物直接衝走,就勢必要將馬桶和下水管道連接在一起。這就使得下水管道的臭氣會回流到室內……於是,這世界上第一臺的抽水馬桶就被女王雪藏了。
直到近200年後的1775年,蘇格蘭的一個鐘錶匠亞力山大卡明終於將關鍵的S形管道加到了馬桶中。人們逐漸開始接受家用抽水馬桶,不過,這距離現代的抽水馬桶還差一次改革。
1775年,亞力山大卡明給馬桶裝上了S形管道
不久之後,約瑟夫·布拉梅又對馬桶進行了一次關鍵的技術改進。當時還是抽水馬桶安裝工的他頻繁收到用戶反饋,抱怨說排水閥一到嚴冬就會被凍住,於是,他就開始搗鼓改良馬桶。
他先是把原來的閥門改成鉸鏈連接的止水皮碗(這類似於將左右滑門改成了前後拉門),開合機構利用槓桿原理,加個把手開關就好。布拉梅一鼓作氣還設計了一個自動儲水結構,這就是現代馬桶最主要的機構——浮球迴路系統(打開家裡的馬桶水箱蓋,你就能看到它)。距離「S形管道」問世僅3年的1778年,布拉梅改進的抽水馬桶申請到了專利,在這之後,馬桶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了。
1778年,約瑟夫·布拉梅改良的抽水馬桶
花絮:從改進了抽水馬桶之後,布拉梅在發明和改良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從此變身發明大王。他設計的鎖還在英國上演了著名的營銷活動「誰能開掉我的鎖,我重金酬謝啊!」,結果這鎖直到67年後才被人打開。
由於布拉梅想要不斷改進鎖的精度,他順手鑽研並優化了當時的加工工具機。在這之後,他還改良了啤酒泵、刨床、造紙機、消防車以及馬車……從1778年到1812年,布拉梅的設計共獲得了18項專利,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發明是在現代機械裝備中已然不可或缺的液壓機。
液壓機的設計基於帕斯卡原理(F1/S1=F2/S2),在封閉的液壓系統內,一個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壓力,將在另一個活塞上產生相同的壓力增量。如果第二個活塞的面積是第一個活塞面積的5倍,那麼作用於第二個活塞上的力,將增大為原來的5倍,而兩個活塞上的壓強仍然相等
液壓機基本原理示意圖,你還記得它嗎?
布拉梅設計的液壓機可以算作原型機,當時封閉在液壓缸內的介質還是——水。這之後油基介質以潤滑和粘度方面的出色性能逐漸取代了水基,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液壓液一般都是抗燃液壓油,且帶有顏色,使得滲漏很容易被發現。經過這200餘年的發展,如今大到挖掘機開山挖路,小到汽車後備箱開合,液壓機械的應用處處可見。
液壓機不僅處處可見,甚至還成了網紅……在youtube上,致力於壓壞一切的視頻博主Hydraulic Press Channel吸引了不少眼球。本圖中不幸遇難的是一個保齡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