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在那天我們常聽到老人會說一句話「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是什麼道理呢?
其實這種說法跟我們使用的農曆有關。每逢農曆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對地球,此時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亮的一面朝向地球,此時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根據農曆曆法規定,「朔」所在這一天為每月初一。但同是初一,「朔」可能發生在凌晨,也可能發生在晚上,月亮最圓滿時的「望」最早可發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遲可出現在十七日的早上。
陰曆以月亮繞地球運轉規律而制定,它與月相對應的很準確。而農曆是綜合陰曆、陽曆的優點混合而成,這就難免存在誤差。當人們把農曆初一定為「朔」時,「望」則要視月球運轉情況而定,通常它會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兩天。
滿月遲來是由於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速度不恆定引起的。受諸多因素幹擾,月球繞地球公轉速度時快時慢,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所經歷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長與最短周期相差13個小時。
如果在「望」以前月亮運行速度慢,則從「朔」到「望」可能需要16-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情況。其實,「望」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十七都是正常情況。
月相的總類:
1.新月:也稱朔,農曆每月初一,你看不到月亮。這是因為月亮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黑暗的一面剛好對著你。
2.蛾眉月:出現在太陽落山後的西方天空,凸向日落方向,即西邊。
3.上弦月:農曆每月初七、初八左右。月亮呈半圓形,西半邊亮,即亮的半球凸向日落方向。上弦月正午從東邊升起,日落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你可以根據太陽東升西落,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南邊在哪),子夜西落。
4.滿月:也稱望,農曆十五或十六。滿月整夜可見。滿月與太陽此升彼落,即太陽西落其正好東升,太陽東升其剛好西落。
5.下弦月: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其呈半圓形,東半邊亮(即亮的半邊凸向日出方向)。下弦月子夜東升,日出懸掛南方天空,正午西落。
6.殘月:出現在日出方向的東方天空,凸向日出東方,即東邊。最後直至再一個農曆出現新月。
總結:一個農曆月的月相變化為新月(初一不可見)――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亮半球凸向日落方向即西方)――滿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亮半球凸向日出方向,即東邊)――殘月――新月。
via 昂立教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