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可謂是宇宙中最為奇特、最為神秘的天體之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最早預言了這種天體的存在,後來天文學家觀測到了一系列黑洞存在的間接證據,並在2019年首次捕捉到了黑洞的「真容」。
黑洞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會把光吞噬掉,而且本身也不會發光,這使得它們在電磁波上是完全黑暗的,我們其實是看不到黑洞的。之所以天文學家能夠拍攝到黑洞的照片,是因為有些大型黑洞周圍存在發光的吸積盤,由此可以襯託出黑洞的輪廓。
在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天體都會發光,或者反光。無論是恆星、行星、彗星,還是諸如白矮星、中子星這樣的死亡恆星,它們都是有溫度的,而且溫度越高,天體也會顯得越亮。已知最熱的恆星(WR 102)表面溫度達到了21萬度,而中子星剛形成時的表面溫度更是高達100萬度。
既然黑洞是完全黑的,那麼,黑洞有溫度嗎?黑洞的溫度是絕對零度,還是多少度呢?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黑洞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天體。根據廣義相對論,黑洞是沒有實體表面的,黑洞本身的所有質量都在中心的奇點,這個奇點會極度扭曲周圍的空間。在這種彎曲空間中,光也會被束縛住,這是導致黑洞不發光的原因。
另一方面,溫度是微觀粒子熱運動劇烈程度的度量,代表的是粒子的平均動能。也就是說,只有當物體由微觀粒子構成時,溫度才有意義。對於沒有任何粒子的絕對真空,就沒有溫度的概念。
黑洞沒有實體,只是由無窮小的奇點和空蕩蕩的彎曲空間組成,從這個角度來看,黑洞也是沒有溫度的概念。但有人可能會說,黑洞會摧毀靠近它們的物質,把它們撕碎成原子,最後把它們吸入到奇點之中。由此可見,黑洞內部存在大量粒子,所以那裡確實是有溫度的,但這個溫度並不是黑洞本身的。
霍金等一些物理學家已經在理論上證明,黑洞只有質量、角動量和電荷這三種簡單的性質,其他物理屬性都在黑洞形成過程中喪失掉,這就是著名的「黑洞無毛定理」,由廣義相對論大師惠勒最早提出猜想。
不過,從黑洞的一種特殊性質來看,黑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有溫度的。
根據霍金輻射,如果量子真空漲落隨機出現在黑洞的邊緣,由此產生一對虛粒子,負能粒子掉進黑洞中,正能粒子則會脫離黑洞。正常而言,正負能粒子會發生湮滅。但如果黑洞吸收了負能粒子,就會導致它自身的質量被正能粒子帶走,所以黑洞的質量會隨著霍金輻射而變得越來越低。
由於霍金輻射的存在,黑洞是有熱輻射的。根據這樣的原理,可以推導出黑洞的溫度為:
從上式可以看到,黑洞的溫度只與質量有關,具體而言,兩者成反比例。黑洞的質量越大,溫度越低。對於質量最小的恆星級黑洞(3倍太陽質量,這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所會存在的最小黑洞),其溫度僅為一億分之二開氏度(20 nK),也就是比絕對零度高了5000萬分之一度,這是黑洞的最高溫度。而對於質量達到太陽430萬倍的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其溫度更是低至100萬億分之一開氏度。
宇宙的平均溫度比絕對零度高出大約3度,所以即便是最小最熱的黑洞,其溫度也是遠遠低於宇宙的平均溫度。因此,黑洞的熱輻射極小,它們完全會被淹沒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