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好嗎?
這裡是小老弗看片片。
關於世界的電影有很多,比如《黑客帝國》、《逆世界》等等,
但小老弗今天推薦給大家算是其中的鼻祖之作,
好了閒話不說,內容走起來。
如果再也不能見到你,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楚門的世界》,1998年上映,豆瓣評分9.3分。
《楚門的世界》主要講述的是一檔電視節目,這個節目全天24小時即時播出,並被全世界轉播,它讓全世界的人們看著一個男孩的出生到成為一個男人、它讓全世界的觀眾目睹他的初吻、它讓全世界的人們見證他的婚禮。然而,這其中只有Trumen不知道他處在的怎樣的世界,楚門的世界其實全部來自於一個「創造者」的創意。這個楚門處於的世界完全由創造者的創意來實現,實際上他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裡,他抬頭望著的天空,不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那只是他視覺所看到的假象。
他身邊的所有人都是「導演」請來的演員,包括從小照顧他起居的父母、與他一起生活的愛人、7歲時就認識的髮小,他像正常人一樣出生、學會走路、入學、戀愛、成家、工作。當然他是一個真實、正常的人,如同他的名字一樣「Trumen」,只是不同的是,他的生活是被全世界數億萬的觀眾每天24小時注視,他的私生活被一覽無餘。 「創造者」為全世界帶來娛樂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當然完全地來自於廣告與傳播,Trumen小時候用的尿布、父母的服裝、家具、汽車等等。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小老弗一直想說,但一直不太敢說的電影,《楚門的世界》用一個近乎殘忍的故事,以一種寓言式的敘事,給了我們一個耐人尋味的回答。 很顯然,楚門只屬於楚門的世界——一個被操縱的虛擬世界。他的出生、成長,一切的喜怒哀樂,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包括他的死亡,都將在一個被人為操縱和設計好的舞臺上上演,並被無以計數的生活於光鮮富足的現代世界的男男女女們駐足觀看。他們與楚門融為一體,一起經歷著成長的歷程,離開楚門,他們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世界將大亂,生活將沒有意義。
但一場被設計好的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曠古未有的真人秀,卻終因楚門的疑心和探求欲被擊碎了。在楚門歷經了人造的風暴、雷電、巨浪的考驗後,承載著他走向真相的船,無情地撞破了那個藍得刺眼的美麗但卻虛假的天空。在那一剎那,一個神話結束了,一個陰謀被置於陽光之下。更為重要的是,這深深的撞擊,證明只要人性尚存,心靈是無法被永遠操縱的。
然而,楚門又絕不僅僅屬於楚門的世界。他同時就是生活在這個瀰漫著電子硝煙的世界裡的你和我。從出生,到成長,到死去,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從來是都是局限的,我們永遠無法做到像萬能的上帝那樣,可以對這個世界瞭然於胸。我們不得不藉助於各種載體來超脫我們的肉體樊籬,從而使得心靈可以通達久遠的過去,遙想漫長的未來,想像異邦的人世間,以滿足我們無限的好奇心和知識欲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贊同麥克盧漢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然而,文明發展的弔詭正在於,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為剝奪自由和消解主體性的幫兇。今天,電子媒介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和迅速擴張,已經完全實現了麥克盧漢關於「地球村」的天才預言。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的人們才得以在同一個地球上,同時觀看楚門的世界,從而在如此廣袤的時空範圍內把人性中的窺探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現實的悲劇性正在於,在這個媒介的時代,誰都難以逃脫楚門的命運,誰也沒有十足的底氣說自己與楚門無關。在各種形式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中,難道我們不會見到楚門的影子嗎?當我們在為超級女聲而狂熱歡呼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會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著電視與楚門廝守的觀眾的影子嗎?在經濟利益驅動一切的今天,商業邏輯的泛濫,已經逼迫我們不得不把我們自己玩弄於股掌之間,我們只有自娛自樂,並在狂歡的剎那間,出賣我們的金錢、隱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來,《楚門的世界》作為一個時代性的操縱隱喻,不僅講述了真實和虛假的邊界問題,更重要的則是提醒我們走出時代的騙局,走近我們的心靈,在一種頑強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麼時髦的自由。《楚門的世界》是一個精心構造的俄羅斯套盒,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層套子:最裡面的當然是楚門(truman)出演的史上最大真人秀,觀眾是電視機前的酒吧女服務生,泡澡的糟老頭。
整個電影是第二層套子,觀眾是正在寫評論的我,所有看過電影的你們;第三層套子比較隱晦:它是每個看完這部電影的人內心隱隱的擔憂:我們是否也是「楚門」?我們的命運,是否冥冥中已被一個類似的christof(顯然來自耶穌基督:christ,編劇用心良苦啊)掌控,我們的生活軌跡,是不是已經被編碼進入了一個我們無處可遁的程序?而我們也如可憐的楚門一樣,自以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卻枉然不知自己只是另一種being目光匯聚下的戲劇中的一個小丑?
這樣一幅圖景當然是相當可怕的,這在奧維爾的《1984》中得到了最細緻、最生動的表現。而電影中的許多場景,就是將小說中的文字轉化為視覺,呈現在你我面前:從早晨睜開眼睛開始,到著裝洗漱,到出門與碰上的鄰居打招呼,一舉一動已經悉數為無處不在的攝影機收於眼底。楚門的的許多鏡頭,都呈現在一個封閉的「框」中,那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反映的鏡像,代表著凝視、偷窺和控制。沒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於是我們可以想像,當楚門在汽車裡收聽到導演指揮調度演員的聲音,內心有多麼驚惶——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外力已經把個人的私密徹底置於監控下,人的存在並不服務於人本身,而成了外力控制的對象!
你當然可以把這種外力理解為極權政治力量,但米歇爾·福柯告訴我們,控制/統治不僅僅存在於極權社會,二是「機構化」於現代社會的全部方面。理性的主體和客觀的知識,都不過是現代性(modernity)的產物,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權力控制的結果。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福柯詳細地考察了監獄對於"規訓機制"在社會中廣泛存在的譬喻。與學校、工廠和軍隊不同,監獄必須對受規訓者的所有方面全面負責,包括身體訓練、勞動能力、日常行為、道德態度、精神狀況;監獄是一種封閉的規訓,沒有受到外界幹擾,沒有任何內部的斷裂,直至目標實現。
因此,監獄是一種不停頓的規訓。然而,現實中的監獄畢竟是一種有形的規訓,比起廣泛存在於社會中的無形的規訓機制,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楚門的可悲,與其說在於欲逃脫seahaven這個大監獄而不得,不如說在於早已把「監獄」內化,失去了要走出去的衝動。在電影中,主播問「為什麼楚門至今還不知道自己活在怎樣的世界中?」christof的回答耐人尋味:we accept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we are presented。什麼樣的realities?導演借楚門妻子美露之口道出,當楚門吵著要去斐濟,美露的推諉之辭是:「我們要供房,我們要供車,怎麼丟得下?」
在某種意義上,電影中的seahaven可以看作對conservatives鼓吹的保守主義價值觀的諷刺,這一價值觀強調traditional values,family values,堅決反對墮胎、同性戀、多元主義價值觀,自裡根上任以來已日益佔據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連排別墅裡優雅的主婦的頭髮永遠紋絲不亂,永遠在耐心地製作著義大利通心粉,等待著丈夫和孩子的歸來。和善的鄰居看到提著公文包回家的丈夫,永遠都要熱乎乎地打招呼。當然,這時鄰居肯定是在自家草坪上修草坪。剁磨削一物幾用的「廚師餐刀」、莫可可咖啡、福特汽車……廣告商早已為標準的中產階級規定了該用什麼牌子的餐刀、咖啡和汽車。
「truman show is a life syle,a noble life,a truely blessed one」(美露語)christof 創造truman show的目的之一,就是向觀眾推廣一種典範的生活,一種為親情、夫妻情、鄰裡情,還有消費主義浸潤的主流生活。然而,如同電影裡揭示的一樣,conservatives推崇備至的「典範生活」其實只是又一場「樣板戲」,是一個illusion:一絲不苟的家居、程式化的微笑和寒暄背後,是無可救藥的虛偽、墮落和絕望——一如《絕望的主婦》裡的紫藤巷。
在影片結尾,楚門選擇了逃離seahaven(中文被翻譯成桃源,還是比較靠譜的),選擇了外面的世界。誠然,正如christof所言:「外面的世界與我給你的世界一樣虛假,有一樣的謊言,一樣的欺詐,但在我的世界裡,你什麼都不用怕」但問題是,是選擇虛假的美好,還是真實的骯髒?這一看似是哈姆雷特式的問題:to leave,or not to leave?實際上卻是一個偽問題:即使楚門留下,他也回不到「美好」的從前了?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也就無法再心安理得地show下去了。如果說從前的truman show還有唯一真實的「trueman」,那麼現在則「無一真實」了。
truman show的製作者們為了把楚門留在seahaven,可謂費盡心力。從地理老師的潑冷水(there is really nothing left to explore)到報紙上的頭條(the best place on earth:seaheven voted planet's best town)到旅行社的海報(it could happen to you)。當然最殘忍的是一手製造了楚門父親的"遇難",讓楚門從此無法擺脫內心的恐懼和內疚。我的疑問是:幹嘛乾脆不讓楚門知道外面世界的存在,認定seahaven就是世界,世界就是seahaven呢?當然,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問題的提出,啟示我們意識到,囚禁個體心靈的最佳方式,莫過於讓他閉目塞聽,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烏託邦最致命的結構性缺陷就在於它的封閉性。一個健康進步的社會,首先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因為開放的社會順乎人「生活在別處」的本性,而不是阻遏這種人性。
好了,本期的小老弗看片片就到這裡,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關注小老弗安逸看片不迷路,拜了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