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蘭西北靠近諾瓦扎爾諾沃區附近,有一片被稱為彎曲森林的神秘樹林。這裡有400餘棵1930年前後種植的松樹,其中100餘棵很詭異地同時向北方彎曲生長,且大部分在根部形成了90度「摺痕」,活像一架架大大的豎琴,而整片樹林,就像一幅薩爾多瓦·達利的超現實主義油畫。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片樹林一直是觀光客的「打卡地」;近年來,又成了網絡媒體反覆盤點的「世界十大奇特森林」之一。但是這些樹木怎麼會長成這樣?至今無人能解。
有人猜測,這些樹可能是為了方便造船、做手杖或犁具等人為弄彎的;也有人調侃,這是當年歐洲人惡搞的把戲;更有甚者,搬出了巫術傳說和能量磁場的晦澀理論。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查閱了大量資料,並走訪了多位植物科研人員。
彎曲或為外力脅迫所致
根據這片森林的圖片和少量文字描述,多位植物科研人員幾乎無一例外地認定,這片林子早年「集體」受到了外力脅迫。
波蘭位於歐洲大陸中部,中歐東北部,受北面波羅的海影響,氣候形態多變,秋雨冬雪,春季溫暖但日夜溫差大。據波蘭媒體報導,當地時間今年1月3日,位于波蘭西部的塔特拉山脈地區遭遇暴風雪襲擊,3名氣象學家在氣象站內避雪,僅僅數小時,積雪已牢牢封堵住玻璃門,積雪厚度達到165釐米。
從植物分布情況和圖片來分析,專家們認為這可能是一片當地常見的歐洲赤松,與落葉松相比,赤松在前10年生長較慢,林齡10年時,樹高僅為4.2米左右。在類似暴雪等惡劣天氣條件下,植株發生倒伏是很正常的,而從無數的實例可證明,並不完全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在風雪中,幼樹樹冠承受的積雪一旦到達極限,最易在根部折斷。幼樹的莖幹相對柔軟,受力後將斷未斷,造成了集體的「畸變」。因為不能成材,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將其砍去。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烽火連天,人們無暇顧及一片小樹林也是有可能的。這也許是眾多成因中最能自圓其說的。
至於400餘棵樹為何只有100餘棵產生畸變,其餘樹木安然無恙?這也不難解釋,產生畸變的樹木集中連片一致向北,並不是有的畸變、有的正常,這恰恰說明當時來自南向的外力,在這個角度形成類似「多米諾骨牌」效應,而其餘的小樹受附近遮擋物「蔭蔽」未被殃及,是完全可能的。
倒伏後向上生長緣於向光性
樹木倒伏後為何還能倔強地彎曲生長?這其實是植物的一種本能,早在達爾文及之前的時代,就已搞明白了。
在裡程碑式的巨著《物種起源》發表後,達爾文用了20年的時間做了一系列至今還在影響植物學研究的實驗。達爾文在最後一本著作《植物的運動力》中寫道:「幾乎沒有什麼(植物),其某一部位……是不會向著側面光彎曲的。」植物的這一行為叫「向光性」。
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書中,作者丹尼爾·查莫維茨寫道,其實,早在達爾文《植物的運動力》著作出版的一個多世紀前,一位叫昂利-路易·迪阿梅爾·迪蒙梭的法國人就已在1758年發現,如果把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會重新定向並向下生長,而莖會彎曲,向著上方的天空生長。達爾文父子猜測這是植物擁有「重力感受器」,為了檢驗這個假說,他們用蠶豆、豌豆和黃瓜等生長較快的模式植物來進行根與莖生長方向和信號傳遞的實驗,並由此推測,植物根尖一定以某種方式傳遞了信號,向上到達根的其他部位,告訴它沿著重力矢量的方向向下彎曲。
這對父子還做了另一個著名的植物幼苗莖尖負責感知的實驗,他們用不透光和透光的小帽子罩住植物莖尖,戴了透光小帽的植物向光彎曲,而另一個不會。他們在1880年發表的一份實驗報告中,就已確證了向光性是光照射到植物苗梢的結果,苗梢見到光,把信息傳遞到植物的中部,使它向著光的方向彎曲。
「上述受損的松樹倒伏後繼續向上彎曲生長,上部彎曲弧度明顯較下部偏緩,這是向光自然競爭的一種形態。理論上,這可以通過實驗或其他相似的事例得到確切驗證,不過要假以時日。」受訪的一位專家說。(趙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