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 版 MacBook 系列的實際上手體驗如何?

2020-12-05 叄暮森

沒有變化是最好的變化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在整個文章開始之前,我認為我需要和你解釋一下蘋果為什麼突然就放棄了因特爾的晶片,開始使用自己的 M1 晶片。但如果真的想要講清楚這其中的緣由,甚至可能需要回顧整個計算機的發展史。

這不是這一篇文章的體量,甚至一本書都只能從一條線索敘事。

但如果僅僅是想要了解現在 M1 晶片本身,那麼我倒是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前情提要。

1.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因特爾幾乎壟斷了整個 PC 市場,包括蘋果的 Mac 市場。當你去購買電腦時,第一個配置點就是因特爾不同的晶片種類,比如 i5。而因特爾的晶片,採用的是一種叫做「X86」的框架。

2.但近十年來,行動裝置的崛起,讓兩個廠商的晶片聲名鵲起,這就是高通的驍龍系列,還有蘋果的 A系列,比如在最新 iPhone 12 上搭載的 A14。它們的優勢在於集成度高,能耗控制強,但相對性能較弱。而這兩種晶片,採用的是一種叫做「Arm」的框架。

3.在一開始,X86 的代表因特爾晶片和 Arm 代表蘋果高通晶片界限分明。但是隨著後者性能逐漸提升,尤其是蘋果的 A 系列,其很早推出的 A12X 就已經開始媲美桌面端的性能。於是,蘋果做了這個決定:

用自己的晶片,代替因特爾。

4.但晶片更換難度不在於晶片本身,難度在於生態。比如這些年來幾乎所有的桌面重量級別的軟體包括蘋果自己的 Final Cut Pro 都是在因特爾的框架上開發的。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軟體的兼容性。

其實蘋果並不是第一個「看不慣」因特爾的。微軟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到今天他們依然還在出驍龍晶片版本的筆記本電腦,但並不成功。核心關鍵就是:

兼容的軟體要麼數量少,要麼質量低,僅僅是停留在上網本的作用。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今天的內容就正式開始了。這也就是我們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蘋果想要使用 M1 晶片代替因特爾的晶片,也就需要我們今天使用的軟體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兼容,而蘋果神奇的做到了。

「至少在我自己的工作流中,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所謂的沒有變化是指我使用的過程中,除了我在開機激活以後,點開關於本機上面再也沒有了因特爾的晶片介紹,僅僅是一句蘋果的 M1 以外,在使用任何軟體方面沒有感受到任何的不同。

但這句話關鍵在於「我自己的工作流」,這是前提。因為不同人對於軟體環境的需求不同,所以我首先要介紹我的工作流程和其中需要使用的軟體。

我先一句話概括,內容消費方面沒有任何區別。系統本身自帶的 Safari 不用提了,我特意測試使用了 Chrome 瀏覽器,甚至是一些我常用的 Chrome 的插件,都和老版本的 Mac 沒有區別。油管的 HDR 視頻,還是 B 站的4K 高清都毫無問題。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個上網本,那麼新版的 M1 晶片沒有任何影響。

寫作工作流

我自己的寫作工作流主要分為 「寫」 和「排」兩個部分,我是一個極不倡導在 Word 寫作中的人。

在寫的這一部分,我會首先使用 Mindnode 進行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繪製,這樣就會讓整個文章的梗概非常的清晰。在有了基本的思路以後,我會使用「熊掌記」這個軟體開始寫作,這款軟體沉浸度極高,可以不受打擾的碼字。結束以後,我會直接輸出一個 Word 版本,給我們的排版編輯。

在這個環節上,無論是 Mindnode ,還是「熊掌記」都沒有任何問題,和老版本 Mac 一致。我也測試了其它的類似 Markdown 語言的寫作工具,例如 「Ulysses」等,一樣無差別。

排版編輯在進行基本的文字規範修改以後,會給我一個批註的 Word 文檔。我就需要使用 Word 進行最後的定稿。這就進入了對大多數人最有參考意義的軟體:

Office 三件套。

結論是,如果你有使用過 Mac 上 Office 三件套的經歷,那麼體驗完全一致。我直接從 Mac App Store 上下載三件套,無差別地登陸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 Mac ,那麼 Mac 上的 office 三件套功能的確少一些,尤其是 Excel。所以如果你是重度 Offcie 用戶,請謹慎。不過坦率地說,很多人用 Office 能用到的功能都極少。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使用 WPS ,那更是一個好消息。因為 WPS 自己還有針對性地對 M1 版本的 Mac 進行了優化,已經不能說是兼容,而是更好。

至此,在寫作和文檔工作流中,寫和排都順暢,無任何異樣。

攝影工作流

在攝影工作流上,遇到了第一個小挫折。其實都談不上小挫折,因為我現在不確定是兼容的問題,還是網絡的問題。

對於一個攝影師來說,一臺 Mac 需要做的是數據管理和素材後期。數據管理很順利,而且要說的是新版本的Mac 固態硬碟速度非常快,SD 卡傳輸速度亦然。經過測試,寫速可以達到 3Gb/S ,讀速 2.5Gb/S。

最關鍵的肯定是圖像後期,那麼談到圖像後期就不得不說 Adobe 系列。需要說明的是,蘋果的發布會上 Adobe 已經要宣布馬上會推出適配蘋果 M1 晶片的 Lightroom,然後明年早些時候推出 Photoshop 。

但並不是說,現在你就無法在Mac上使用這兩款軟體。

因為蘋果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舉措來保證目前沒有適配的軟體,這就是「Rosetta 2」。這項技術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沒有適配 M1 晶片的軟體兼容在 M1 的 Mac 上。

所以當你第一次使用類似的軟體,Mac 會告訴你,你需要羅塞塔幫助,然後開始後臺下載以後自動幫你運行應用。之後,再不會出現有關 Rosetta 的提示,只要是需要它幫助兼容的,都會默默做好。

所以我直接開始下載 Adobe 的創意雲,準備開始下載 Photoshop (以下簡稱 PS) 和 Lightroom(以下簡稱LR) 。也就是在這個環節遇到了一個小問題:

創意雲下載出錯。

在嘗試了2-3次以後,依然是彈出錯誤框。到這裡說實話我的心已經開始涼了。因為 PS 和 LR 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工具。沒有這兩款軟體,這款 Mac 的生產力將會直線下降。沒想到,當我再次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再次下載安裝時,進度條開始走了起來。

於是幾十分鐘以後,我成功的在我的 Mac 上安裝了 PS 和 LR,而且兩款軟體都順利運行,沒有任何的不適。我甚至使用 LR 模擬了一次我的旅拍工作流,從導入照片開始,再到最後的輸出。

並且我直接使用了最高壓力的測試,我使用的是由富士中畫幅拍攝的 5000 萬像素的 Raw 格式原片。整個過程依然流暢,沒有任何的崩潰不兼容現象。

這也符合目前網絡上的一些跑分測試,這就是即使是通過 Rosetta 兼容的軟體,性能也相比因特爾的要強。

不過,在圖片後期這一環節,讓我驚訝的不僅僅是性能,我甚至到此時才猛然意識到這裡發生了和老 Mac 的很大不同,但我想先留一個懸念。

PS 同樣沒問題。和 LR 一樣,沒有任何功能的缺失。但這裡需要註明的是,我使用的是正版 PS ,目前升級的最新版本是 Photoshop 2021 。

我並不能保證其它老版本,尤其是很多盜版用戶是否兼容。因為在下載 PS 和 Lr 之前,Adobe 都會提示現在使用的是兼容版本。

也就是說 Adobe 可能在最新版本的 PS 中為羅塞塔做了工作,讓現有版本的 PS 和 LR 兼容,從而等待後續適配 M1 版本的上線。

視頻工作流

視頻剪輯也是我製作內容的核心部分。我主要是用兩個軟體,分別是 DaVinci Resolve (以下簡稱為達文西)和 Final Cut Pro (以下簡稱 FCP)。

是 FCP ,你沒有看錯。因為很多老用戶都知道,蘋果以往這款剪輯軟體的名字叫做 FCPX ,現在去掉了一個X。我猜測是因為 X 代表的系統版本已經過去式,現在是 XI ,也就是 11 。

繼續先說結論 ,新版的 FCP 沒有任何變化。使用起來非常順手,我並沒有感覺在使用一款新軟體進行剪輯,唯一能直觀感受到不同的是——它的圖標徹底重新設計。

但軟體本身是一方面,FCP 之所以被廣泛使用,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插件豐富。無論是字幕標題,還是一些特效,都可以讓創作者快速提高效率,達成自己想要的視覺效果。

所以只有 FCP 不行,這些插件也要能使用。

由於時間有限,我僅僅能夠測試幾個常用的字幕插件,結論是「毫無影響」,正常使用。所以至少對我來說,FCP 現有版本完全可以勝任自己的工作。

而說到達文西,就更不用擔心。因為達文西在最新的「 達文西 17 」版本的 Beta 測試中,直接率先推出了適配蘋果 M1 晶片的版本。我下載了這一版本,沒有遇到問題。

我使用的是一臺 BMPCC 6K Raw 素材,還原了我原本使用 16 寸的工作流程,從輸入、調色、最後交付依然完整。當然,我也測試了現有版本的達文西,實際表現一致。

所以,如果你使用達文西,那麼現有的版本依然可以繼續使用,並不一定要冒險使用 達文西 17 的 Beta 版本。

那麼至此,在我的工作流中,無論是針對 M1 適配的軟體,還是沒有適配的通過 Rosetta 使用的軟體都沒有任何的不兼容現象。

所以當邁過兼容這一道坎,接下來要說的就是,蘋果這麼大費周章的換晶片,到底為什麼。

蘋果「芯」新在哪

我們先回到一開始,也就是 X86 和 Arm 的「戰爭」。

首先要說的是,我們不能單純地說一個肯定比另一個好,因為這就像是 iOS 和 安卓,不過是各自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絕對的更好。

但是隨著這幾年因特爾在晶片上的「不思進取」,嚴重到「擠牙膏」這個詞彙能夠在今天被廣泛認知,它有主要功勞。這讓 Mac 「深受其害」,一方面更新步調受限制,另一方面二者的配合在這幾年成為了 Mac 的痛。

而 Arm 陣營,尤其是蘋果的 A 系列晶片不僅在移動領域有所建樹,甚至是由於 iPad Pro 這種跨界產品出現,已經開始從移動端向桌面端靠攏。而因為架構的區別,讓 Arm 晶片有 2 個獨特優勢:

1.能耗比誇張,簡單說就是同等能量可以做更多的事。

2.統一內存,一體化的 SOC 性能強悍,尤其是在圖形視頻能力上表現優異。

而 M1 晶片的 Mac 在這 2 點上有著非常完美的詮釋。

續航實在是太難以置信。

從數據上,這一次的 M1 版本的官方續航時間從觀看視頻 10 小時,直接翻倍到 20 個小時。雖然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所有的 PC 或者是 Mac 電腦的續航時間能夠增加百分數就已經很難了。

而 Mac 電腦自從 2016 年推出新設計以來,續航時間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波動。但其實如果你換一個角度想,同樣採用高性能 Arm 晶片的 iPad Pro 的續航,這一切就解釋的通。

我拿到 M1 版本 Mac 的第一件事就是續航測試。在當天下午四點,我開始使用,最後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四點依然還有 30% 的電量。過程中,從基本的常規文字工作,再到一定量的軟體後期修圖基本上模擬了大多數人的常規工作狀態。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的工作沒有涉及到重型的生產力工作,那麼別說「996」、「007」都沒有問題。如果你是8 小時工作制,早上充電以後完全不需要下班之前充電。

當然,如果經常使用一些耗電量很大的重型生產力工具,比如 FCP 和 達文西,耗電自然會直線上升,但也比老版本的 Mac 表現好很多。不過,如果你真的是 FCP、達文西的用戶,那麼建議插電使用,因為這樣保證最大的性能。

但續航只是一方面,我在前面的內容上留了一個懸念,我說在使用到 Lightroom 時,我才發現一個和老版本的Mac 很大不同,這就是:

我好像從來沒有聽到風扇的聲音。

直到此時我才發現,這是一臺異常安靜的 Mac,也就是說從系統設置到軟體安裝,最後再到 Lr 修圖,M1 版本的 Mac 一直沒有開風扇。而即使在沒有開風扇時,我幾乎沒有感受到任何的熱量。

這和老版本 Mac 動不動就轉風扇,同時還能夠會感受到熱量的表現完全相反。我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這臺 Mac 似乎是沒有風扇( M1 版本 MacBook Air 沒有風扇,M1 版本 MacBook Pro 有風扇)。

最終,我聽到風扇聲音還是在使用達文西播放 6K Raw 素材以及達文西轉碼輸出。

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偏愛使用 iPad Pro 寫作的。我一直都說,iPad Pro 是沉浸感最強的寫作設備。

其實這種所謂的沉浸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沒有噪音,一個是沒有續航焦慮。而 M1 晶片的 Mac 完美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所以在寫作體驗上和 iPad Pro 完全一致。

所以這也回答了一個問題,這就是 Mac 為什麼一直在糾結「風扇的有無」的原因,因為沒有風扇的噪音讓 Mac 的沉浸感真的更好了。

不過,這只是部分精彩。

真正讓我覺得「革命性」的變化,是當我使用 M1 晶片的 Mac 開始視頻剪輯時。

這幾年,個人創作者,尤其是視頻創作者的數量直線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 Mac 剪輯視頻。但是當我身邊的人讓我推薦 Mac 時,我基本上都會推薦 16 寸為主 。我最常見的一個回答就是:

13寸的 Mac 不是不能剪,只能是偶爾剪,而如果是每天剪,那就 16 寸。

因為如果你問能不能,那麼其實哪一款 Mac 都可以剪輯,本質上在於效率的表現。而視頻剪輯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解碼」。

簡單來說,今天我們看到不同設備拍攝的視頻格式是不同的。就算是統一設備,不同效果的視頻也有不同的封裝格式。

所以當你想要使用 Mac 進行剪輯時,第一件事就是是否能夠流暢的解碼,因為它關乎到你在播放時間線時是否流暢。

舉例來說,我目前使用的視頻工作機器有兩臺,分別是 ROS R5 以及 BMPCC 6K。這兩臺機器可以說是民用消費市場畫質的巔峰代表。

其中 BMPCC 可以錄製解碼壓力巨大的 Raw 格式視頻。而 EOS R5 可以錄製目前極高規格的 H265 的 4k 120 FPS 視頻和 8K Raw 視頻。如果你懂一定的影片後期製作,那麼你就應該知道這幾種格式會對剪輯帶來多大的壓力。

所以,我使用上述的三段素材進行了一個對比,而對比的對象就是目前接近最高配的 16寸 Macbook Pro。下面我用動圖給大家展示一段使用 EOS R5 4K 120 幀播放測試,採用的軟體是 FCP。

看完上述視頻以後,不要懷疑,我沒有放錯結果。是的,在視頻解碼上 M1 版本幾乎是碾壓級別的贏了我手裡的16 寸版本的高配 MBP。

要說的是,不是 16 寸不強,事實上在一開始的測試中我僅僅是使用了一條軌道播放,二者的性能差異並不大。但是當我同事播放四個軌道時,我明顯看到 16 寸開始吃力,出現明顯的卡頓,與此同時風扇開始瘋狂轉動。

而 M1 版本的 Mac 就像是一個絕世的太極高手,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流暢播放。

而說實話,其實對於這個結果,我有預期。因為我自己曾經使用過 iPad Pro 測試過,即使是在 A12Z 的 iPad Pro 上播放上述素材的性能都好於我的 16寸 MBP。

但今天性能更進一步的 M1晶片版本 Mac,已經不是簡單的好,而是領先一個維度的好。所以這裡我不得不再次強調一件事,不是 16 寸 Macbook Pro 不夠強,說實話這是我近幾年用過性能最滿意的 Mac ,它就是一個標準的移動工作站。

如果你不信,我在我們的公眾號後臺(果核Group 回復 素材)提供了一個壓縮包,你可以下載下來在手頭的設備上嘗試一下。

照片也是同理,現在在系統中預覽 Raw 格式照片幾乎沒有等待時間,100M 以上的 Raw 格式都是秒開,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等待時間。這種體驗,讓攝影師在選圖和文件整理上將會大大提高效率,以及最重要的愉悅度。

不過讀到這裡,你先不要著急把自己的 16寸 MacBook Pro 丟進垃圾桶。因為視頻的解碼能力是 M1 晶片本身的天然優勢,也就是最長處。16寸 MacBook Pro 的 8GB 獨立顯卡在圖形渲染等方面肯定更好。

到這裡,我才感受到 M1 晶片新 Mac 的真正魅力,也清楚蘋果口中所說的未來到底是什麼。在發布會上,蘋果強調的所有革新,當你拿到這臺裝載 M1 晶片的 Mac 時都會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受。

不過,變化巨大的不僅僅是硬體,還有軟體。

「大蘇爾」是新勝地

對於每一個了解 macOS 系統的人,都會知道一個地名,這就是「優勝美地」。因為幾個 macOS 經典的系統都是取名於此。而另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是:

蘋果在近幾年的系統更新中,都是羅馬數字 X 開頭,變化小數點後一位。比如上一個版本的 10.15.7。但如果你購買了一臺 M1 晶片版本的 Mac 它將會出場搭載:

「macOS 11.0」

它的名字叫做「Big Sur」,也就是大蘇爾。

如果你是老版本的 Mac,那麼其實我現在並不建議你升級 Big Sur。並不是因為這個系統不好,而是因為新系統可能會有各種問題,尤其是你手上有著重要項目在進行的更需要慎重,所以建議後續進行更新也不遲。

但如果你是 M1 版本的新 Mac,你不需要對這個系統有任何的擔心。

因為從我這 48 小時來看,Big Sur 在 M1 晶片的 Mac 上十分穩定,並且反應迅速。

在反應迅速這一點上,在當晚的發布會上 Crig 特別做了一個開蓋展示。其實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總結:

「就像是打開 iPad 一樣迅速地打開 Mac。」

每次我掀開 Mac ,都已經直接進入了密碼界面,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次的停滯、黑屏或者轉圈。當然,快的還有打開應用的速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在行動裝置上要求打開速度,比如我們點開任何一個軟體都是秒進入界面。但是現在:

「就像是打開iPad應用一樣的迅速打開Mac應用。」

尤其是已經適配了 M1 晶片的應用,比如蘋果的辦公三件套,Keynote、Pages、Numbers 都是一點就開。如果你有他們的使用經驗,會感受更加明顯。

當然,不僅是快,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面。

當你進入到桌面時,你會發現 macOS 的整個設計語言都已經發生了大變化。有兩個核心點可以概括:

「視覺語言的轉換和跨平臺的兼容。」

視覺語言上圖標又回到了「擬物」時代。

擬物還是扁平,就像是兩種趨勢,也像極了時尚的輪迴。整體最大的感受就是圖標的用色更為大膽,如果你是一個 macOS 的老用戶會有一種獨特的復古感。而如果你是一個剛剛開始使用 Mac 的用戶,那麼在今天智能設備幾乎都是扁平的今天,會感受到一種新鮮感。

對了,要說到復古感,那個 Mac 開機的聲音回來了,就是那個老用戶懂得都懂的開機「Duang」的一聲。

坦率地說,我不能說這種擬物是好看還是不好看。因為每一個人的審美都是不同的。但是一個確定的現象是,每一次 Apple 設備軟體升級時,總會有人站出來說上一個版本更好看。你要一定要問我,我只能說,我自己談不上喜歡,因為總覺得看起來有點「傻」。

視覺更加清爽。無論是邊欄還是控制中心,相比以前用色更加沉重、透明度更低的設計,現在的 Big Sur 給人的感覺更加清爽。最直接的特徵是狀態欄的圖標間距更大了,有了一定的呼吸感。

坦率地說,只有搭載 M1 晶片的 Mac 才是 Big Sur 的完整體。因為只有這款 Mac 能夠實現另一個跨越,即:

兼容 iPhone 和 iPad 應用。

現在,你可以在 Mac 的應用商店裡直接搜索到 iPhone 或者是 iPad 應用。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應用都可以搜索到,這個選擇權是在開發者自己的手裡。也正是因為這個操作讓我實現了一個非常神奇的事:

我用 Mac 下載了餓了麼,然後下載了支付寶並進行付款,點了一份外賣。

當然,點外賣這件事我們早就已經在手機上習以為常,但是在 Mac 上實現上述的流程,不僅僅是帶來的奇妙感覺,它也同時也在說明著另一件事。這件事,是我本篇文章的最後一個懸念,最後再說。

先繼續回到兼容 iPhone 和 iPad。目前已經有多個開發者重視兼容這件事,比如呼聲最高的「剪映」。

剪映已經在 Mac 上推出了專業版本,這對一些短視頻創作者將會是非常好的消息。而且由於 M1 版本Mac 的SOC 中整合了蘋果的機器學習能力,這讓剪映的很多功能在 M1 版本的 Mac 上可以說是如虎添翼。比如剪映中大家最常用的語音配字幕功能,在 M1 版本的 Mac 上速度提升巨大。

當然,不僅是沒有的,一些以前有,現在也有的更好了,比如 「愛奇藝」。我們都知道以前版本的一些視頻播放軟體在 Mac 上都是一言難盡,但是現在針對 M1 版本的「愛奇藝」可以原汁原味地還原在 iPad Pro 上觀看的體驗,不僅反應迅速,甚至是還提供了 4K 內容。

當然,這些還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事你現在甚至是可以在 Mac 上使用一些常用的一直想要在 Mac 擁有同款的圖片後期軟體,比如我自己大愛的 NOMO。

本以為這樣相對複雜的 iPhone 應用會存在一定的適配性問題,但是當我下載好以後,它真的調取了 Mac 的前置攝像頭開始自拍了。而且每一個互動,每一個操作都和 iPhone 上如出一轍,只不過是觸摸變成了點擊。

不過,我知道使用 Mac 拍照這件事怎麼看都是有點傻,頂多就是自拍,但我們可以把 Mac 上的照片直接使用NOMO 套上濾鏡,相當於一個後期軟體。

這就是 M1 版本獨有的樂趣。

iPhone 和 iPad 的兼容也讓 Mac 的生態獲得有效的補充。以前幾乎很少打開 macOS App Store 的我,現在經常會打開進行搜索嘗試。比如,甚至你可以搜索到 B 站的軟體版本。

不過稍有遺憾的是,打開以後部分分區不能看,只有影視和番劇可以觀看。但相信,以後只要 B 站想要做好兼容就不會是問題。

總體來說,得益於軟體和硬體的結合,這是我近幾年以來,在新 Mac 上使用過的最穩定的系統了。與此同時,它還給我帶來了足夠的新鮮感和探索欲。

顯然,當時間流轉,大蘇爾一定會像當年的優勝美地一樣,成為 macOS 新的裡程碑。

誰可以吃這口螃蟹

M1 晶片的新 Mac 很好,但前提是對「我的工作流」很好。如果你的工作流並不和我一致,那麼這口螃蟹,吃下去之前,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預期。

總結起來,如果你的需求是一個上網本,主要使用目的是內容消費和文檔處理,那麼 M1 晶片的MacBook Air 或者是 MacBook Pro 都非常合適。尤其是超長續航帶來的改變,絕對會讓你記憶猶新。

如果你的需求是內容製作為主,比如圖片處理或者是視頻內容剪輯,那麼 M1 將會讓你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表現。要知道我們前面拿來對比的 MacBook Pro 16 寸起步價就已經遠超 M1 版本 Mac 的頂配。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視覺用戶,屏幕尺寸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6寸屏幕更大,無論是視覺設計還是影片調色都非常關鍵。

當然,你也可以有另一個替代方案,也就是外接顯示器。在外接顯示器的能力上,依然強悍。比如,我可以直接連接我的 6K 解析度的 Pro Display XDR,進行後期製作。

當然,大部分人不會買一臺 XDR 配合 13 寸的 MacBook Pro。但是今天的市場上有很豐富的屏幕選擇,5000 左右就可以選到一臺素質過硬的專業顯示器。

如果你的視覺設計和影片製作不是大型項目,這樣 13寸 配外接屏幕體驗更佳。

當然,有適合的就有不適合的,而問題其實應該回到一開始。我在開始的測試中,著重強調了是在我的工作流中,目前的兼容性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的工作流和我的工作流有著本質的差別,那麼情況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如果你從事的行業使用的軟體相對傳統,已經是多年沒有大的更新進步,那麼很有可能無法做到很好的兼容。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行業使用的軟體非常小眾冷門,在沒有得到相關用戶確切的測試之前,建議不要購買。

再比如,如果你從事編碼工作,那麼對於程式語言的支持 M1 晶片的 Mac 才剛剛開始。雖然蘋果自家的 X Code 已經兼容,但是其它開發環境依然需要驗證。

更比如,如果你在過去使用 Mac 系統時,是離不開雙系統或者是虛擬機的,那麼現在的 M1 版本的 Mac 就無法適合你,因為顯然無論是雙系統還是虛擬機,近期希望都不大。

所以,想要判定自己是不是能夠購買M1版本的Mac,需要把自己希望Mac做的事全部拿出來列出一個清單。然後儘量去求證,是否現有的軟體能夠做到兼容。

當然,你可能會說,不想要這麼麻煩,直接買 Intel 版本的老 Mac 不就可以。那這個時候,我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幾天我使用 M1 版本的 Mac 的一些感受。

我們都知道在今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具有一定的貶義色彩的,它可能意味著一種「冒失」或者是「不理智」,所以我知道很多人對於第一批購買 M1 版本的 Mac 會有顧慮。

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你是蘋果的決策人,現在要推出一個實驗性質的產品時,你該如何選擇一條產品線。常規來說,我們肯定要避免風險,選擇一個影響最小的,然後小規模展開測試。

可是蘋果的選擇恰恰相反,因為他們選擇了他們的明星產品,也是銷量最好的產品線 MacBook Air 以及涉及面最廣的 MacBook Pro 13寸。這並不是說蘋果選擇錯了,而正是在一個側面展示出了蘋果的信心。

而據蘋果透露,他們會在未來兩年完成整個產品線的轉換,也就是 16 寸版本將來也會使用 M1 晶片,正式進入專業領域。

而通過這 48 小時的使用,我能明確地感受到這種信心的底氣。

是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或許可能扎嘴,但是肉質也是真鮮美。

尾聲時間的維度

羅馬不是一次建成的,其實蘋果想要統一軟體和硬體這件事並不是突然決定的。從幾年前的 WWDC 開始,蘋果一直在幫助開發者打通 iPad 和 Mac 之間的軟體邊界。我印象很深,2019 年 WWDC 的標題,我寫的就是:

「邊界的融合」

僅僅一年過去了,蘋果真的做到了。

這就是我最想表達的。當我們看待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們不能單從一個產品,甚至是一個時間節點去思考、去討論。因為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戰略部署都是數年,甚至可能是十年為基礎的。哪有什麼橫空出世,都是經年累月的積累。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就可以做到管中窺豹。在2018年的時間節點上,我認為將來Mac和iPad會進行融合。那麼當來到2020年,我們再看手上這臺M1晶片的Mac時,又能看到另一個未來。

這也會是今天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懸念:

iPhone 、iPad、Mac 在軟體生態上的打通,在未來會讓我們的數字設備不再以屏幕尺寸而進行類別的區分。如我多次談到摺疊屏這件事所說到的觀點:

摺疊屏,蘋果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想像一下,今天的 iPhone 、iPad、Mac 在晶片上完全統一、軟體上互相運行。那麼當有一天摺疊屏技術成熟之時,iPhone 打開就是 iPad、iPad 打開就是 Mac,聽起來很科幻是吧。

但在 2020 年,這件事只剩下硬體的容器。當然,前提是我們到時還需要屏幕這個硬體容器,而從這幾年的傳聞來看,蘋果正在致力於去掉這個容器,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並不是妄想,而是只要你仔細觀察,到處都是這種細節,比如在 Big Sur 系統中,觸控欄之間的間隔變大,數值調整變為了滑塊,顯然是為了適應觸摸。

所以為什麼 Big Sur 像 iPadOS,因為它大概率就是為了未來的觸摸化打基礎的,而這個觸摸化未來的依託——摺疊屏,就是一個合適的載體。

相關焦點

  • 準大學生的衝浪利器,榮耀MagicBook 14銳龍版2020上手體驗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三件套之一的榮耀MagicBook 14銳龍版2020筆記本測評,給這屆的準大學生一個參考。其實現在的不少人都比較喜歡榮耀MagicBook系列筆記本,這是因為每次更迭的產品中,它都注重輕薄顏值與高性能配置的結合,特別是獨有的多屏協同全場景體驗功能,大大地提升了用機的便利性。
  • 一篇Mi 10 Ultra上手體驗,一次對MIUI的重新審視
    不過時間過得很快,這次小米10系列發布會,雷軍直呼要「衝擊高端」;在十周年的公開演講上,小米更是發布了小米10系列裡的頂級產品:Mi 10 Ultra。一切都悄然發生著變化,而一加對這幅場面卻顯得不太靈光了。--印象上手的是黑瓷色的Mi10U。不過按照官方的描述,黑瓷色的Mi10U實際上採用的是特殊鍍膜的玻璃背板。
  • 榮耀20青春版真機上手,真實體驗以後,說說優點和缺點
    筆者在榮耀20青春版發布後的第一時間,就對該機進行了真機上手。通過最真實的體驗以後,現在來說說優點和缺點。第二個方面就是這款手機終於支持了屏幕指紋識別,其實這個本來不應該成為優點的,但是因為以前的榮耀20系列手機都是採用的lcd的屏幕,所以他們往往都是不支持屏幕指紋識別,要麼採用背面的指紋識別,要麼啥用側面的指紋識別,整體體驗不夠的極致。
  • 小度在家1C 4G版上手體驗,豐富功能的背後有一顆強大晶片支撐!
    隨著科技的發展,直觀面向消費者的民用化科技產品越來越多,從傳統固定的自動化到AI人工智慧,冷冰冰的科技正在逐步被賦予更多人性感情,雖然距離真正將機器完全變為人的時期還非常遙遠,但目前想要完成人機互動已經非常簡單,最直觀的智能交互產品自然就是AI語音助手,而承載語音助手的平臺除了智慧型手機,就是功能越來越豐富的智能音箱,智能音箱的升級版自然就是帶屏幕的智能音箱,例如羽度非凡今天上手的這款小度在家
  • 16英寸MacBook Pro體驗:蘋果史上最強筆記本電腦
    這種產品進化迭代的感覺,在真機上手之後顯得尤為明顯。事實上,新 16 英寸 MacBook Pro 與之前的 15 英寸款在尺寸上並沒有多少差異,如果你將這兩者合蓋,並排放在一起,一眼掃過甚至很難看出區別。實際的重量、尺寸數據也能說明一切。
  • 如極夜星河,又如白晝碧空:vivo X30 Pro秘銀版上手解析
    憑藉雙模5G、超高顏值、極致拍照等一系列產品特性,vivo X30 Pro發布至今也俘獲了不少用戶的芳心,那麼對於這樣一款「5G影像旗艦」來講,vivo X30 Pro的實際表現究竟如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看看在這款手機上究竟有著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吧!
  • 搭載M1晶片的MacBook能不能當開發主力機?程式設計師半個月的親身體驗...
    VS Code可以通過Rosetta 2轉換來運行,而insider版已經原生支持ARM平臺的MacBook,相信正式版也不會太遙遠。Xcode蘋果第一方開發工具Xcode自然不必擔心兼容性,而且它在M1晶片上的運行效率很高。
  • iQOO Neo 855競速版上手體驗性能小怪獸帶妹上分不在話下
    前段時間,vivo就給我們帶來了這樣一款手機,它就是iQOO Neo 855競速版。筆者近日也入手了一部iQOO Neo 855競速版。今天就基於這段時間的使用感受,和大家聊聊iQOO Neo 855競速版的實際表現吧!高顏值外表,電光薄荷讓我沉迷筆者拿到iQOO Neo 855競速版的時候,就被其高顏值的外觀迷倒了。
  • iPhone12上手體驗:性能強、機身輕,手感沒蘋果11 Pro好
    最終,我們還是克服了困難,硬擠了進來,目的只有一個——要親手體驗一番蘋果iPhone12。 坦白地講,作為一名iPhone11 Pro用戶,我並沒有想過要換新機。但iPhone12推出這麼長時間了,如果沒有真正體驗過,那在一定程度上將是一種遺憾。所以,進入蘋果零售店後我就快速拿起一款iPhone12,開始上手操作、體驗。
  • 經典系列再進化,雷蛇黑寡婦蜘蛛精英版深度體驗
    經典系列再進化,雷蛇黑寡婦蜘蛛精英版深度體驗 2019年05月29日 18:59作者:李政霖編輯:李政霖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怪物獵人:崛起》試玩版體驗報告:讓人慾罷不能的時間殺手
    以「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和誰」為主題打造而成的輕鬆愉快卻又讓人興奮不已的狩獵動作遊戲《怪物獵人 崛起》(下文簡稱為《MHR》)已在 2021 年 1 月 8 日上線最新的試玩體驗版。《Fami 通》編輯在該試玩版正式上線前的媒體搶先試玩活動上有幸提前體驗到了其中的內容。本文將為大家帶來試玩版內容的詳細解說和編輯們實際遊玩之後的感想體會。
  • 富勒G900S純享版機械鍵盤上手
    富勒G900S純享版機械鍵盤上手
  • 樂視Liveman M1運動直播相機上手:設計獨特
    前幾天,剛剛體驗了Liveman 運動直播相機C1,在英國出差的幾天,編輯張博文隨身帶著這款相機,體驗了一把運動相機+實時直播的感覺。在回到國內後,愛範兒又收到了這款Liveman的入門款產品,Liveman M1。
  • 三星Galaxy S21 5G 系列上手:這樣的攝像頭設計你能接受嗎?
    今年的旗艦的確來得格外早,1 月 14 日晚上,三星召開全球發布會,正式推出了 Galaxy S21 5G 系列旗艦手機。三星 Galaxy S21 5G 系列和往常一樣共有三款,分別是 S21 5G 、S21+ 5G 以及 S21 Ultra 5G,我們也在第一時間對這三款手機進行了上手體驗。
  • 安卓平板P圖神器 PS Touch版上手體驗
    輯使使用技德科技Remix平板電腦,在其應用商店,進行搜索,Photoshop Touch的apk安裝文件英文版居多,考慮到初次使用,編輯選擇了漢化版的進行安裝、體驗。Photoshop Touch的apk安裝文件英文版居多    因為是PS Touch版,所以進入程序後系統界面和PC版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 復古設計、無線三模,別具一格的杜伽Fusion上手體驗
    軸體無非就那麼幾種,但外觀卻一直在變化,就像我們平時買衣服,尺碼就那麼幾個但版型卻層出不窮,這也是我一直沒有爬出機械鍵盤這個深坑的主要原因。最近上手了一把心心念念許久的機械鍵盤杜伽Fusion,這是一把支持藍牙5.0、2.4G無線、有線的三模鍵盤,搭載了原廠Cherry軸體,68鍵精簡布局,共有三種配色方案:航海藍、蒸汽灰、復古白,從命名上就流露出絲絲復古情懷。
  • 《女神異聞錄5:皇家版》3DM評測:「天下第一」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簡而言之,我並不推薦玩過P5的老玩家們再去體驗一遍P5R,因為它所謂的那些新故事、新角色,可能會讓很多老玩家難以接受,相較原版故事的精美,這些新故事顯得缺乏誠意。而對於剛接觸到P系列的新玩家們,P5R會是一部值得嘗試的作品,當然,如果他們願意去體驗「不完整」的P5,我則會更加推薦他們去玩後者。
  • iOS版谷歌地圖上手體驗
    新浪手機帶來了對這款地圖應用的體驗:簡潔用戶界面:谷歌地圖應用是典型的谷歌風格,界面非常簡潔,這說的不僅是是它的按鈕和搜索欄等部分,更是在地圖圖層上的體現。如果對比蘋果自己的地圖,你就會明白這點有多重要:蘋果在國內的合作夥伴高德將建築物和無名道路看得過於重要,在視覺上形成很大幹擾。
  • 內置安卓系統 oneBoard機械鍵盤體驗
    你沒看錯,oneBoard鍵盤內置安卓4.4.2,可以輕鬆滿足在電腦上體驗安卓系統的要求。目前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拿到了oneBoard鍵盤中的PRO+版本,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款產品的真正表現如何。線,不知道消費者版的會不會額外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