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而傳統的玉雕工藝承襲至今已有數千年。
玉雕工藝最早於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只是當時的玉和石不甚分明,當時的玉器多以祭奠儀式的禮器與生產所用的工具為主。而玉石在夏商周三代時期便成了貴重之物,中國玉石工藝品時代也就此開啟了。
漢代以後玉石的禮器用途逐漸減少,直至唐朝時期佛教的繁榮昌盛,各種玉雕的宗教佛像飾物甚多。到了宋元時期,玉雕取材開始採用天然俏色的玉料,浮雕圓刻工藝也達到了飛躍式的發展,而如意則是從元朝開始便被視為吉祥之物了。
明清這兩個朝代從事玉雕工藝的能工巧匠甚多,眾多著名玉雕師亦如雨後春筍般頻頻出現,這個時期的淺刻、浮雕、圓琢、鏤空等工藝堪稱精湛,且玉雕作品皆以其外觀活靈活現為名。
20世紀70年代的玉雕作品多以中型擺件為主,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的大型玉雕作品更是不計其數。中國傳統的玉雕工藝承襲至今,因料施藝依舊是玉雕工序中的關鍵一步,其涵蓋了廢料巧用,剜髒去綹、化瑕為瑜、俏色運用等工藝。
何為因材施藝?
因材施藝是玉雕的首要步驟,先於原石上做基礎創作,從其料性、顏色、形狀、紋理、髒綹、特點等要素出發,並以發揮玉料最大利用率的原則來構思題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手法:
01剜髒去綹
髒、綹二者皆是玉雕過程之中的棘手部分,因為完美而沒有雜質的玉料量少且價格不菲,所以在雕刻大件玉器的時候,要儘量將玉料自身的髒、綹剜乾淨。但是在雕刻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被髒、綹改變玉料的原定結構,若是能同時去掉髒、綹而又使其結構造型趨於合理,才算得上是對匠心二字最好的詮釋。
02化瑕為瑜
同樣,毫無瑕疵的玉料少之又少,尤其是玉石從古開採至今,玉石資源已經越來越稀缺了,為了能夠充分利用玉料,便有了「化瑕為瑜」的雕琢工藝。
化瑕為瑜玉雕工藝充分利用了玉料自身的瑕疵部分,還能更使玉器作品生動形象,增添一絲寫實逼真的視覺感受,從而具備了完美玉料所沒有的獨特性。
03俏色巧用
俏色巧用是玉雕工藝中不可或缺的技藝之一,因此在玉雕界內被普遍應用。
由於每一塊玉料均有其獨特的紋理與顏色,為作俏色巧用雕刻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基礎,同時造就了每一件玉器作品的獨一無二、形象逼真、活靈活現等特性,而俏色是否能夠運用得當,對玉器作品的價值影響更甚。
04廢料巧用
由於玉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廢料巧用工藝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出邊角料的利用價值,使每一塊玉料都能發揮其最大利用率。其實,很多廢料被玉雕師匠心巧妙利用之後,反而能夠變廢為寶,甚至還能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體現了合理利用玉料且珍惜玉石資源的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制玉工藝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以其精湛的技藝流傳至今,成為了獨具韻味的傳統工藝。
由於時代的快速發展及現代化生產工具的應用,過往很多傳統的制玉手工技藝正在逐漸消失,那些我們後面再細談。